幽深的山谷(紅山飛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幽深的山谷》是中國當代作家紅山飛雪的散文。
作品欣賞
幽深的山谷
下雨的時候,雨水就從山上流下來,流向那些大大小小深深淺淺縱橫交錯的溝壑里,然後,又匯聚到這條幽深的山谷,流向山外面。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這條山谷就很寬,很深了,成了進山的通道。
谷底沖刷出一條淺溝來,見了青石板,還有一些圓圓潤潤的石子,像是山外面一條深深淺淺的河流。一條蜿蜒的流水,涓涓流淌。兩側,是黃土,有薄有厚,長了青青的野草,一點一點往上蔓延,一寸寸高聳。然後,是懸崖。有一些樹生在懸崖邊上、或者縫隙里,在風中飄搖。
這是風和雨經年累月的傑作,是歲月留給大山的傷痕。
進山,我喜歡鑽進山溝里。那裡是一座山野草最為豐茂,樹木最為蔥蘢的地方,是大山的腹地。有人說,最美的風景在山頂。其實,山谷才是大山的奧妙之處。走進山谷,可以聽見大山的心跳,感知大山的溫度;可以窺見滄海桑田留給大山的印記,還可以從那些草木的生長看出生命的艱辛與頑強,感悟人生的意義。南朝吳均在《與朱元思書》有句云:「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所謂「窺谷忘返」不是因為山谷優美風景所致,而是從中窺見了「虛懷若谷」的真諦。
一條山谷,什麼都包容了。卻什麼都不去顯露,深藏起來。不與山峰爭高低,不與流水爭長短,不與雲煙爭繾綣,甚至不去與山坡上那些花花草草爭榮榮枯枯。
什麼都不爭,才顯雍容大度,才是大境界。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我走進山谷,去看那懸崖峭壁,去看那些從懸崖縱橫的裂縫裡生出來的野草,去看那些從峭壁的岩石縫隙里長出來的樹木,還有那些伶仃的野花,蔓延在草叢裡,星星點點。
一處懸崖絕壁,我看見了一組樹,確切說應該是一家樹。
因為雨水的沖刷,高聳的懸崖成了一個剖開的切面,那些樹根就清晰顯露出來。有一根粗壯的主根,然後是縱橫交錯的根系,蜘蛛網一樣張在懸崖峭壁。又像攀援的「爬山虎」,將全身的根須全都伸展出去,去觸摸那岩石的縫隙,去尋找那些嵌在岩石間的泥土。然後,牢牢抓住,深深紮下根。樹根一層一層向四下里擴張,那樣焦急,那樣慌張。
我坐在山溝底下一塊石頭上,默默看着懸崖上那些龐大的樹根,像在閱讀一個家族的族譜,也像是在翻閱一部厚重的書籍,關於這山,這山谷,這樹木的書。
有風從山上掠過,那些樹木在風中飄搖,發出一陣陣呼嘯。
那些長在山坡的樹木,都是這些根的孩子。從這些粗粗細細長長短短的樹根繁衍出來,一寸一寸生長,站在山坡上,跟隨者四季輪迴,榮榮枯枯。
從我的角度,能夠很好地觀察那些樹,那些粗細不同,長短不一的樹木。
與裸露的樹根相比,那些樹,的確是孱弱了許多。主根上的樹,粗壯一些,也更加蒼老一些。老乾虬枝,蒼蒼涼涼,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翁。它的周圍,一叢叢或粗或細,或絕峨或挺拔的樹木,無一例外,都不夠高大,也不夠粗壯。是的,這裡的樹木都不夠高大。
峭壁上的樹根,比山坡上的樹木,要龐大許多,也粗壯許多。那麼一組龐大的根系,支撐着一叢樹木,卻不粗壯,也不高大。那種對比,如此強烈,如此觸動人心。
隔着一層泥土,下面,是網一樣張開的盤根錯節;上面,卻是粗不及手臂,高不過人頭的樹木,不茁壯,也不豐盈。但是,它們卻是緊緊連在一起,擁抱在一起,風裡雨里,不離不棄,就如同經歷了幾個世紀的族人。不知經過了多少歲月,也不知道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根越來越龐大;樹,越來越蒼老。
不知在山谷坐了多長時間。太陽移了過去,懸崖巨大的影子落下來,那一叢樹木也落進我的懷抱。似乎,我與那些蒼蒼涼涼的樹木,連同它們縱橫交錯的樹根,都融為一體了。
我懷揣着那些影子,感覺到了歲月的綿長與厚重。
生之艱難。所以,生命才讓人着迷。
作者簡介
紅山飛雪,孫國華,內蒙赤峰市人。作品散見於《人民文學》《兒童文學》《中國校園文學》《小品文選刊》《四川文學》《意林》《語文報》《電影報》等報刊。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