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韶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韶關,廣東省地級市,古稱韶州,因韶石山得名,位於廣東省北部,地處五嶺山脈南麓,北江中上游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總面積18218.06平方千米,轄3個市轄區、4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2個縣級市,2019年戶籍人口為337.2萬人。 韶關是馬壩人的故鄉、石峽文化的發祥地、禪宗文化的祖庭、一代名相張九齡的故鄉,是客家文化的聚集地、廣府文化的發祥地,是廣東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被譽為「嶺南名郡」。[1]
韶關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金融生態市和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園林城市、林業生態市和生態發展區,是廣東省規劃建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韶關都市區的核心城市,是全國交通樞紐城市之一。 是廣州都市圈城市之一 。 2019年9月,入選國家第二批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韶關位於廣東省北部,北接湖南,東鄰江西,東南面、南面和西面分別與廣東省河源、惠州、廣州及清遠等市接壤。介於北緯23°53′~25°31′,東經112°53′~114°45′之間,東起南雄市界址鎮界址村,西至樂昌市三溪鎮丫告嶺村,全境直線距離東西跨長186.3公里;北自樂昌市白石鎮三界圩村,南至新豐縣馬頭鎮路下村,南北為173.4公里。全市土地面積1.84萬平方千米,韶關市區面積3468平方千米。
地質
韶關市地處南嶺山脈南部,全境在大地構造上處於華廈活化陸台的湘粵褶皺帶。地質構造複雜,火成岩分布極廣,地層發育基本齊全,岩溶地貌廣布、種類多樣,岩類以紅色砂礫岩、砂岩、變質岩、花崗岩和石灰岩為主。在地質歷史上屬間歇上升區,流水侵蝕作用強烈,造成峽谷眾多、山地陡峻以及發育成各級夷平面,以山地丘陵地貌為主。
地形地貌
韶關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河谷盆地分布其中,平原、台地面積約占20%。地勢北高南低,海拔1902米的石坑崆為廣東第一高峰。
自北向南,三列弧形山系排列成向南突出的弧形構成粵北地貌的基本格局:北列為蔚嶺、大庾嶺山地,長140公里;中列為大東山、瑤嶺山地,長250公里;南列為起微山、青雲山山地,長270公里。其間分布兩行河谷盆地,包括南雄盆地、仁化董塘盆地、坪石盆地、樂昌盆地、韶關盆地和翁源盆地。紅色岩系構成的丘陵、台地分布較廣,特徵顯著。仁化丹霞山一帶以獨特的紅岩地貌聞名於世,是中國典型的「丹霞地貌」所在地和命名地,面積約280平方公里,山群呈峰林結構,有各種奇峰異石600多座。南雄、坪石等盆地屬紅岩類型,南雄盆地幅員較廣,岩層有十分豐富的古生物化石。全市境內山巒起伏,[[高峰聳立],中低山廣布。北部地勢為全省最高,位於乳源、陽山、湖南省交界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為廣東第一高峰。南部地勢較低,市區海拔在最低35米。
水文
河流主要屬珠江水系北江流域,北江以湞江為幹流,主要支流有武江、墨江、錦江、翁江、南水。
氣候
韶關屬中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氣候宜人。年平均溫度為21℃,年平均降雨量為1700毫米,全年無霜凍期為310天左右,冬季北部有雪。
歷史沿革
韶關歷史悠久、古老文明,是「馬壩人」的故鄉,石峽文化的發祥地。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設曲江縣,屬桂陽郡,治所在今韶關市區東南蓮花嶺下。曲江縣有2100多年的城市歷史。
三國吳甘露元年(265年)設始興郡,曲江縣為始興郡治所。東晉時移治今韶關西南。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設韶州府,因州北名勝韶石山得名。
唐為韶州治。五代南漢移治今韶關市。此後元、明、清皆為韶州路、府治。
民國時期,先後設廣東省南韶連綏靖區、南韶連道、嶺南道、南韶連行政區、北區、西北綏靖區、第二行政督察區等。
1943~1945年,設省轄韶關市,為廣東省臨時省會。
1949年11月,廣東省設北江臨時行政委員會,在曲江城區設韶關市,轄曲江縣等17縣市。
1950年,北江臨時行政區委員會更名北江專區。
1952年,後改設粵北行政區、韶關專區、韶關地區。
1966年,曲江縣移治今址馬壩鎮。
1975年,韶關市升格為地級市,轄曲江縣。
1983年,撤銷韶關地區,所屬縣併入韶關市。
行政區劃
1984年,轄3區9縣3自治縣。
1988年,轄3區8縣。
2004年5月,轄3個區5個縣2個縣級市。
2019年,轄3個市轄區、4個縣、1個自治縣、2個縣級市:武江區、湞江區、曲江區、始興縣、仁化縣、翁源縣、乳源瑤族自治縣、新豐縣、樂昌市、南雄市。市政府駐湞江區風度北路75號。
自然資源
水利
由於雨量充沛,河流眾多,落差大,水量、水力資源豐富。全市有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62條,其中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條。
多年平均年徑流深945毫米,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約為176億立方米,過境水量28.5億立方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約174.49萬千瓦,其中可開發水電裝機容量有169.92萬千瓦,已開發裝機容量146.6萬千瓦。
林業
韶關是全國重點林區,廣東用材林、水源林和重點毛竹基地,被譽為華南生物基因庫和珠江三角洲的生態屏障;保存着地球同緯度最完整的一塊綠洲,全市林業用地面積144.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73.8%,林木綠化率為74.6%,活立木蓄積量8917萬立方米,穩居全省首位。
全國首批6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之一,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晉級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15個,其中國家級3個,自然保護區面積17.9萬公頃。有小坑、南嶺、韶關、天井山4個國家森林公園,1個南水湖國家濕地公園,1個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和世界自然遺產,1個芙蓉山國家礦山公園。
生物資源
韶關是全國重點林區,廣東用材林、水源林和重點毛竹基地,被譽為華南生物基因庫和珠江三角洲的生態屏障;全市林業用地面積144.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73.8%,林木綠化率為74.6%,活立木蓄積量8917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韶關是「中國有色金屬之鄉」,有「中國鋅都」稱號,全市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5種,其中優勢礦種有鈾、鉛、鋅、銅、鎢、鉬、硫、水泥用石灰岩、稀土、新豐的陶瓷土、螢石、地下熱水等12種,尤其是有色金屬礦產,在廣東占有重要位置。
2019年末已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中:煤1.31億噸,鐵礦石2580萬噸,錳礦石74萬噸,銅礦石7780萬噸,鉛礦石8890萬噸,鋅礦石1.29億噸,鎢礦石1.78億噸,鉬礦石1.15億噸,銻礦石234萬噸,鉍礦石1.28億噸。
經濟
綜合
2019年全市生產總值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1318.4億元,比上年增長6.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37萬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6341美元),增長5.1%。
2019年,第一產業增加值174.4億元,增長5.1%,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11%;第二產業增加值443.4億元,增長4.5%,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24.5%;第三產業增加值700.6億元,增長7.1%,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4.5%。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2018年的12.8:34.7:52.5調整為13.2:33.6:53.2。分區域看:市區生產總值653.26億元、增長5.8%,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49.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19萬元(8975美元);縣域生產總值665.15億元、增長6.4%,占全市50.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4萬元(4922美元)。現代產業中,先進制造業增加值117.16億元、增長7.2%,現代服務業增加值318.84億元、增長3.2%。
第一產業
韶關農業優勢明顯,氣候資源優越,人均耕地面積在全省排第一。優質水稻、蔬菜、畜禽產品、煙葉、水產品、水果等農業六大主導產業生產基地不斷擴大,特色農產品如南雄板鴨、張溪芋頭、火山粉葛等特色農業加快發展,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逐步向專業化、區域化、規模化、優質化、集約化的生產方式轉變。
韶關各地確定了以優質稻、蔬菜、竹子、水果、畜禽、優質魚等六大產品為全市主導產業,茶葉、油茶、中藥材、花卉、蠶桑、黃煙等六大產品為各縣(市、區)特色產業,形成「6+6」的產業發展格局。
2013年,韶關擁有市級農業龍頭企業達90家,其中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17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共2155家。家庭農場22家。全市共有14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和11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2013年全市共引進新品種125個,推廣新品種39個,應用新技術14項。全市農業科研項目榮獲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分別為6項、6項、5項。2018年,韶關市新增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12家。
2019年,韶關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6.85億元,增長4.3%。其中,農業增長7%,林業增長5.1%,畜牧業下降3.9%,漁業增長3.1%。
種植業
韶關地區的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旱糧比重較小。
韶關地區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籽、芝麻、茶、大豆、棉花、麻、蔗、煙草、蠶桑等。
林業
韶關地區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十分有利林木生長。尤其杉木,生長迅速,一般15至20年可成材,且材質好,馳名省內外。韶關是廣東省的杉木中心產區,連南縣金坑鄉素有「杉都」之稱。韶關是廣東省最大的再生能源基地和天然生物基因庫,蘊藏着豐富的動、植物和林副產品資源。1984年森林資源二類清查,全市有林業用地220.38萬公頃,占全市總面積的71.95%;有林地125.33萬公頃,占廣東省的32.99%;森林覆蓋率達44.19%。韶關是廣東省的重點林區,所轄12個縣均是重點林業縣。韶關是廣東省林業生態市和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樂昌、南雄、始興、仁化、乳源被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韶關山地遼闊,素稱「八山一水一分田」。林區群眾,歷來靠山吃山,有悠久的耕山營林習慣。林業對於改善山區人民生活和促進全市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據林業部門調查,主要林區鄉鎮山林經濟收入占總收入的50%以上。
畜牧業
韶關市畜牧業方面主要飼養豬、牛、三鳥等。
特產
韶關特產有北江香菇、冬筍、筍乾、白毛茶、北鄉馬蹄、南華李、三華李、甘木通、龍腦、巴戟天、大鯢(通俗稱「娃娃魚」)、棘胸蛙、馬壩油粘米、烏石紅瓜子、獼猴桃、冷水豬肚、爆炒山坑螺等。
第二產業
韶關歷史上以農為主,工業基礎比較薄弱,但起源頗早,且有過鼎盛時期。西周晚期到春秋時代已有制陶業;唐宋時期手工業與礦冶業已有相當發展,《宋史》載:「慶曆(1046—1048年)末韶州天興銅大發,歲釆25萬斤,詔即其州置永通監。」韶州、雄州曾是當年織布絲綢中心;明代陽山為當時全國十三個鐵冶所之一,年產鐵78萬斤;清代土紙、毛筆生產興盛一時。民國以後,開始出現一些官僚資本家經營的工礦企業,釆煤業、以木炭、柴油為燃料的小火電業萌芽。
韶關是廣東的重工業城市,工業基礎雄厚。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國家先後把韶關作為華南重工業基地和廣東戰略後方來建設,建立起韶關鋼鐵廠、韶關冶煉廠、韶關挖掘機廠、凡口鉛鋅礦、大寶山礦等一大批骨幹工業企業,奠定了韶關工業在當地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七十年代,韶關已成為廣東重要的工業基地。進入二十一世紀,韶關工業緊緊圍繞「建設粵北經濟強市」的目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託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優勢產業。
基本形成了資源型產業突出、加工工業雄厚、部分輕工業份量較重的綜合類工業城市。2014年,韶關市完成工業增加值37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348億元。鋼鐵、有色金屬、電力、機械、煙草、製藥、玩具七大支柱產業完成增加值211.4億元。2019年,韶關市全部工業增加值367.78億元,增長5.3%。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54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33.57億元,增長4.7%。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增加值188.21億元,增長4.1%。股份制工業281.81億元,增長5.5%;民營工業100.12億元,增長8.8%;外商及港澳台工業47.03億元,增長0.1%。輕工業增加值95.04億元,持平;重工業增加值238.53億元,增長7.1%。年末產業轉移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0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4.06億元,增長6.4%。
主要行業工業增加值:製藥工業下降4%,鋼鐵工業增長14.1%,機械工業增長11.6%,玩具工業增長7.3%,電力工業增長7.6%,煙草工業下降1.3%,有色金屬工業增長2.1%。
第三產業
韶關據五嶺之口,商品流通承南啟北,唐宋時期為嶺南商業重鎮。內地貨物多經庾嶺進入韶州運往廣州和南海各地,嶺南特產、沿海食鹽和國外香料、工藝品等貨物也經韶州復道庾嶺運往虔州或轉運至京師、中原各地。韶州成為聯繫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南北貨物轉運集散之地。尤其宋代,隨着全國政治經濟重心的南移,韶州商業經濟更為活躍。
韶州銅礦的開採和冶煉(今曲江大寶山一帶),產量居全國之首,成為北宋最大的銅冶煉中心,加上韶州永通監(鑄錢局)的開辦,促進了韶州商業發展,南北貿易往來頻繁,在韶州轉運集散的北貨有絲綢、棉花、茶葉、煙絲、瓷器等,南貨有廣鹽、銅、鐵、錫製品、香藥、百貨、嶺南特產等。至明清時期,韶州的牙行業、行棧業、旅棧業、銀樓業、中藥行業、煙草行業、布匹行業、典當業、米行業、鹽行業、京果行業、飲食行業、土紙行業、運輸業等頗為興旺,這一時期在韶州城內和城郊先後建了九大貿易市場(墟市),即清平墟、南皋墟、皇中墟、長坪墟、大墨墟、上韶墟、文化墟、布賢墟、大風墟。
各地商人來韶經商頻繁,「舟車輻輳,踵接肩摩」。尤其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清政府實行海禁後,廣州成為唯一的通商口岸,南北貨物和國外進口商品,大都運來韶州轉運集散。湘贛、江浙、閩南和廣州各地客商,紛紛來韶經商,先後在韶州設立一批商業會館,其中主要的有廣州會館、四邑會館、豫章會館、福建會館、楚南會館、贛州會館、興寧會館等。南北貨物的雲集,韶州關稅銀也隨之日增,至道光年間,韶州太平關年稅銀收入達21萬兩,轉解戶部14萬兩,比粵海關各口岸年稅銀之總和11萬兩還多,成為國庫和地方財政的一大財源。
韶關市有水果、蔬菜、糧食、小商品、布匹、水產品等一批專業批發市場和建築材料、裝飾材料、日用百貨、農副產品、摩托車、野味山貨、舊貨交易、機電產品等商品專業街。
新一輪對口幫扶開展以來,莞韶交流合作進一步深化,莞韶園、七組團共引進落實項目103個,總投資250多億元,其中超億元項目47個,工業、農業、旅遊、金融、文化等「十大」領域的合作也紮實推進。 莞韶園已經定下戰略目標,即以高新技術企業為基礎,抓住裝備製造、生物製藥和醫療器械兩個重點主導產業,突出整機裝備、成套設備和智能裝備,擴大裝備製造業產業集群,打造廣東裝備製造業總部基地,到202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000億元。
2019年,韶關市接待旅遊者人數5330.6萬人次、增長11.3%,其中入境過夜旅遊者3.5萬人次、下降9.3%。旅遊總收入512.3億元,增長13.1%。
2019年,韶關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944億元、增長5.1%,其中住戶本外幣存款餘額1316億元、增長10.1%。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1111億元、增長16.1%,其中住戶貸款餘額610億元、增長22.2%。住戶貸款餘額中:中長期消費貸款531.89億元、增長21.9%,短期消費貸款78.11億元、增長24.6%。全年保費總收入59.5億元,增長13.1%。其中,人壽險保費收入43億元,增長15.3%;財產險保費收入16.5億元,增長7.8%。財產險賠付支出8.45億元,增長29%。
歷史文化
人文
韶關歷代名人輩出,有陳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張九齡、宋代名臣余靖等傑出人物,唐宋詩人韓愈、蘇東坡、楊萬里等都曾留下歌頌韶關山水的名詩佳作。孫中山先生曾兩度率國民革命軍在韶關誓師北伐。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曾在韶關留下足跡。毛澤東、朱德、鄧小平、彭德懷、陳毅等革命家都在韶關戰鬥過。全市有99個鎮(街道)4796個自然村屬革命老區。韶關是古代中原文化和南方百越文化交匯之地。韶關以客家方言為主,粵方言次之,瑤族、畲族等少數民族內部交流還保留着本民族語言。境內文物眾多,擁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283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47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4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1項。
韶關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世界上著名的紅層古生物圈恐龍的故鄉,是12.9萬年「馬壩人」的故鄉,是石峽文化和海外瑤族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古老搖籃之一。歷史上的韶州被譽為「嶺南名郡」,有着2100多年的城市歷史,歷代名人輩出,自古被稱為「將相之鄉」,唐至清代出進士194名。孕育了陳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張九齡、唐代詩人邵碣、宋代名臣余靖、明代抗倭名將太子太保陳璘、清代文學家廖燕、抗日戰神薛岳、鐵軍創始人張發奎等傑出代表的大批歷史名人。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建寺1500年的南華禪寺是中國佛教名寺之一,是禪宗六祖慧能宏揚南宗禪法的發源地。寺內供奉着六祖慧能的真身,保存着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佛教經典《六祖壇經》和眾多文物,在全國乃至東南亞佛教界都有重要地位。
韶關因舜帝南巡奏「韶樂」而得名,唐宋詩人韓愈、蘇東坡、楊萬里等都曾留下歌頌韶關山水的名詩佳作。孫中山先生曾兩度率國民革命軍在韶關誓師北伐。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和南方三年游擊戰爭都在韶關留下足跡。抗戰期間,韶關為國民黨戰時省會,中共廣東省委、粵北省委也曾設在韶關,領導全省敵後抗戰,是廣東抗日救國的大本營。韶關有99個鎮(街道)4796個自然村屬革命老區。毛澤東、朱德、鄧小平、彭德懷、陳毅等革命家都在韶關戰鬥過。
韶關素有「嶺南名郡」之稱,是古代中原文化和南方百越文化交匯之地。客家民系聚居地之一,保存有客家圍樓300多座。 韶關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古就是連接海陸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中原文化、嶺南文化以及外來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和創新發展,在歷史長河中,以石峽文化為開端,形成了珠璣姓氏遷徙文化、禪宗文化、紅色文化、工礦文化、客家文化、瑤族文化等具有地方特點的「韶文化」。韶文化是指韶關本土歷史文化,是韶關先民在韶關地方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和。韶關是客家人聚集區之一,境內珠璣古巷、梅關古道等都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蘊,千年歷史的南雄珠璣古巷是廣府人發源地。,古代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也是海外千百萬華僑的祖居。
習俗
韶關各地習俗風俗有濃郁的嶺南客家漢族色彩,瑤、畲兩族也各具民族特色。
漢族地區在農業生產方面,依照二十四節令的規律安排生產,成為習慣。從事農活早出晚歸、請親朋幫工成為傳統,山區還有春種田基豆、冬放野牛、打橫塘、檢油茶等等各種習俗。經商貿易講究擇吉開張、注重招牌,有趕墟日(定期集市)、賒銷等習俗。
在居住方面,農村多以姓族聚居,講究風水擇地而居,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圍龍屋、「四點金」住宅、騎樓式住宅、圍樓、「小康房」等住宅類型。
飲食方面,注重節日飲食,講究吃「團年飯」、「團圓飯」,有炒米餅、米糕、油糍、灰水糍、艾糍等十數種有特色的年節食品,民間普遍重視傳統節日,除春節、元霄、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陽外,還有嘗新節、冬至節等。
婚俗方面,農村仍有哭嫁、送嫁、迎親、拜堂、鬧洞房等古俗遺風。民間重視傳宗接代和靠子女養老送終,還有修族譜家譜、春節清明祭祖以及訂立族規、獎勵讀書等傳統。
瑤、畲兩族有各自獨特的風情習俗,在姓名稱呼、起居飲食、衣冠服飾、喜慶禁忌、社會風尚等各方面富有當地民族特色。
每年端午賽龍舟已逐漸成為韶城的傳統風俗,也是韶關市推動全民健身,豐富韶城人民文體生活而每年舉行的三項重大活動之一。每年初夏的端午節龍舟比賽,武江河段便人山人海,歡聲雷動,人們從四面八方匯集這裡,觀看一年一度的龍舟比賽。
方言
韶關以客家方言為主,粵方言次之,瑤族、畲族等少數民族內部交流還保留着本民族語言。
韶關方言以客家方言為主,廣大城鄉普遍使用,並成為瑤族與當地漢族進行語言交流的工具。韶關市區、樂昌市區和仁化縣城則普遍使用粵方言(廣州話),普通話在市區、縣城及工礦區也普遍使用。此外,還有少量農村地區使用湘方言、閩南方言、北江船話和粵北土話。韶關瑤族群眾使用瑤語,畲族群眾則已放棄本民族語言轉用漢語。
粵北地區呈「二元文化」,廣大農村、鄉鎮主要以客家話為主,在城鎮和中央、省屬工礦企業則以白話和普通話為主。前者是古代的「客家人」定居造成的,並成為「土著」;後者是受現代「移民」的影響,抗戰時期韶關作為戰時省會時期的廣州難民的北遷;新中國成立後五六十年代「小三線建設」,一大批建設者的湧入;以及在「文革」時,一批廣州知青和文化人的「流放」。
宗教
韶關是廣東省宗教工作重點市之一,全市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5個宗教,有全市性宗教團體4個,分別為韶關市佛教協會、韶關市道教協會、韶關市天主教愛國會和韶關市基督教三自愛國會;有宗教活動場所54個(其中佛教20個,道教4個,天主教7個,基督教23個),伊斯蘭教臨時聚會點1處;有宗教教職人員555人(其中佛教僧、尼504人,道教乾道、坤道22人,天主教神父、修女8人,基督教牧師、長老、傳道21人),宗教教徒約4萬人;有宗教院校2所,占全省50%,分別是廣東佛學院曹溪學院和雲門學院。一些宗教廟會如南華誕等影響至今,信徒在飲食、服裝等方面有一些宗教色彩。
民間文藝
韶關民間文化藝術種類豐富,包括採茶戲、花鼓戲、花燈戲、山歌劇、山歌、說書、快板、粵曲、舞龍、舞獅等民間歌舞以及木雕、編織、刺繡、剪紙等民間工藝。擁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2831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39處,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9項,客家圍樓475座。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項。
風景名勝
據統計,韶關全市旅遊資源903個,世界級、國家級的有17處,目前沒有開發的資源有300多處,包括五級資源3個、四級資源57個、三級資源137個。韶關文化底蘊深厚,全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39處,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36項,客家圍樓475座。丹霞山、南華寺、珠璣古巷、馬壩人遺址、滿堂客家大圍、雲髻山等一大批高品位的資源有待進一步利用開發。韶關全市已開發旅遊景點100多處,有5A景區1個,4A景區10個,3A景區14個。
韶關古稱韶州,是「馬壩人」的故鄉,石峽文化的發祥地。有着2100多年的城市歷史,歷史上的韶州被譽為「嶺南名郡」,孕育了以陳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張九齡、宋代名臣余靖、清代文學家廖燕為傑出代表的大批歷史名人。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華寺因此成為禪宗的「南宗祖庭」。
韶關是廣東省旅遊資源最豐富、最集中、品位最高的地區之一。韶關全市旅遊資源903個,世界級、國家級的有17處,沒有開發的資源有300多處,包括五級資源3個、四級資源57個、三級資源137個,韶關全市已開發旅遊景點100多處,有5A景區1個,4A景區10個,3A景區14個,包括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丹霞地貌命名地)、廣東乳源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車八嶺華南虎保護區、珠璣巷、梅關古道、滿堂客家大圍、必背瑤寨等大批旅遊景區。
主要景點介紹:丹霞山地質公園(中國紅石公園、世界自然遺產)
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廣東省韶關市東北郊。總面積290km2,其中丹霞地貌集中分布範圍180km2。丹霞山旅遊區北大門距韶關市50km,距仁化縣城4km;將建設的南大門小區距韶關市區僅10km。
丹霞地貌是一種以赤壁丹崖為特色的紅色陸相碎屑岩(在內陸盆地中沉積的砂岩、礫岩等)地貌。也就是說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點是「赤壁丹崖」廣泛發育,這也是丹霞地貌區最基本的景觀要素,山崖、谷壁均由它構成。崖壁的不同組合,不同體量,組成了丹霞山群中的石峰、石堡、石牆、石柱等各種地貌形態。丹霞地貌分布區,往往是奇山秀水相輝映,是構成風景名山的一支重要類型。我國的151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就有26座屬于丹霞地貌名山。
狹義的丹霞山僅限於北部的長老峰、海螺峰和寶珠峰構成的山塊,廣義的丹霞山包括290 km2的整個地質公園,即丹霞山區。丹霞山由紅色砂礫岩構成,以赤壁丹崖為特色,被稱為「中國紅石公園」。歷史上曾列為廣東四大名山之首,自古為嶺南第一奇山。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5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2000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2001年被國家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2004年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委員會批准為世界地質公園。
丹霞山整體呈現一種紅層峰林式結構,赤壁丹崖是其最基本的形態特徵,不同體量和不同形態的赤壁丹崖組成了大小石峰、石堡、石牆、石柱600多座,主峰巴寨海拔618米,大多山峰在300-400米之間。山石高下參差、錯落有致、形態各異、氣象萬千,宛如一方紅寶石雕塑園。
滿堂客家大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最大的客家圍樓)
滿堂客家大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始興縣現存200餘座客家圍樓中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全廣東省最大的一處客家圍樓。滿堂客家大圍位於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隘子鎮滿堂村村民委員會大圍自然村,坐西北向東南,道光十三年(1833年)建。面闊178.8米、進深83.4米,二至五層高約8至15米,由三個單元(上新屋、中心圍、下新屋)組成,中心圍楣「奠基」,各單元有各自的正門,它既可分亦可合、形成一個整體。河石、青磚牆、牢固結實,樓樑瓦樑一根挨一根密密排放,地面用河卵小石鋪幾何形圖案。
珠璣古巷(中華文化驛站,廣府人的發祥地)
珠璣古巷位於南雄市區東北9公里珠璣鎮珠璣村,面積約3平方公里。珠璣古巷是國家4A景區、全國三大尋根地之一,被譽為「中華文化驛站,天下廣府根源」。景區內有不同朝代的古樓、古塔、古榕和古建築物遺址等一批文物古蹟、觀光景點,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古驛道上的一個商業重鎮、廣東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廣東第一巷」之美譽,珠璣古巷是廣府文化與客家文化的交匯點,珠三角廣府人祖先發祥地,古代中原人南遷的中轉站。是南雄客家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建成集旅遊、觀瞻、懷舊、思鄉、敬祖於一體的綜合旅遊景區,在海內外有深遠的影響力。
梅關古道(紅色旅遊示範基地)
梅關古道是國家4A景區、廣東省紅色旅遊示範基地、「中國四大賞梅地」之一。古道存世2000多年,是古代中原通往嶺南及東南亞的咽喉之地,連接長江、珠江兩水系最短的陸上交通要道,是當今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古驛道,跨越粵贛兩省。梅關古道所在的梅嶺又是一座革命名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曾經分別在1929年、1930年、1934年,三次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經過粵贛交界的梅嶺,進入廣東南雄從事革命活動,為南雄人民革命史增添了濃厚的一筆。燴炙人口的《梅嶺三章》、《偷渡梅關》等就是陳毅元帥在梅嶺堅持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留下的壯麗詩篇。梅關古道是一處集紅色旅遊、名勝古蹟、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主,融娛樂、健身、觀光為一體的懷古觀光、愛國主義教育、休閒度假型綜合景區。
榮譽稱號
韶關市擁有「嶺南名郡」,「中國鋅都」,「有色金屬之鄉」,中國特色魅力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衛生先進市、全國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金融生態市、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範地區、中國第三批資金支持資源枯竭型城市、全國重點林區、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廢舊塑料進口基地、廣東省文明城市 、廣東省林業生態市和生態發展區、廣東用材林、水源林和重點毛竹基地、華南生物基因庫和廣東省的生態屏障等稱號。
2009年,韶關市被評為國家衛生城市。
2017年11月,韶關市獲評「2017年度中國十大品質休閒城市」。
2017年12月24日,韶關入圍201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018年4月,入選「2018暢遊中國100城」。
2019年9月,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稱號。
2020年1月,「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19」發布,韶關排名第155。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9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