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慶豐恆民俗文化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慶豐恆民俗文化博物館位於天津三岔河口旁,館長魏寶全有個拿手絕活——製作紫檀木雕壺。他製作壺的材料多為紫檀、黃花梨等名貴木料,經過精雕細刻多道打磨而成。每把壺都不相同,大如拳小如栗,精緻美妙讓人愛不釋手。魏寶全年輕時就對各式木製品情有獨鍾,特別鍾情於古建築的雕樑畫棟,由於經商的原因,經常要去南方,別人都在忙着談生意,魏寶全卻要抽空去鄉下「尋寶」,遇到喜歡的門板、窗扇、家具等便買下來。經過他一雙巧手的修葺、翻新,身價倍增,擺在家裡充滿了文化氣息。後來「家當」越攢越多,索性把自己的家改建成了博物館,一家人就住在博物館裡。現在魏寶全製作一把壺,從構思、起稿、選材到最後的成品,需要幾十道工序,更需要大量的時間,每天把玩紫檀木[1]雕壺成了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靈感就是從把玩中積累出來的。如今,魏寶全的紫檀木雕壺不但在館內展出,還常常參加各種工藝品展覽,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相關資訊

匠心雕壺第一人,用20年做壺雕,500隻壺沒重樣過,可當戒指把玩

一把壺做出戒指大小,有壺蓋,壺嘴,還能倒出水來,而這個匠心獨具的壺雕就是魏寶全20年磨礪打造出來的。

要知道有些壺因為體積太小,打通壺嘴的過程中手若是不穩,都是有壺嘴斷裂的風險。

他說道,「之所以這麼堅持打通壺嘴,是因為我想還原他最原始的形態。壺離不開水,水就像它的魂、它的根。它們或許都會被貼上收藏品、藝術品的標籤,但不要忘記他們來自哪裡。」

他就像他手中的木頭一樣,寧靜而堅實,不忘根不忘本。

魏寶全今年55歲,身材高大魁梧,面相憨厚。

他打造的「慶豐恆民俗文化博物館」,一所私立的博物館[2],裡面不但有紫檀雕壺還有各式各樣的木壺。

博物館的壺都是魏寶全的心血,所做的雕壺每一個都是匠心匠作,設計巧妙,可稱為藝術品

從小對木頭製品感興趣

父親是八級鈑金工,手非常巧,做過的家居讓人愛不釋手。受家庭環境影響,魏寶全從小便喜歡對着木頭塑造和雕琢,

之後外出做生意,他卻收集了大量的木材,在空閒時便用木頭做了木壺,煙斗、小船、小三輪車,然而當時的他只是覺得好玩。

因為喜歡飲茶,接觸了許多茶具,魏寶全開始研究和雕刻各種各樣的壺。

為了雕刻壺具,他需要收集木料,但家人卻不理解,因為當時的木雕壺並不普遍,魏寶全只能自己研究,照着紫砂壺的樣子去雕刻。

對沒有學過壺具雕刻的他來說是困難重重,對壺的中心,壺壁的切割,都是需要一步步去摸索的。因此,他對壺具的匠心也是一天天堅持到底。

反覆琢磨後,他發現了問題所在,之後經過他手的壺造型美觀,線條流暢。

雕出500多個不重樣的壺

魏寶全一開始只是用普通木材做壺,後面做精了,開始用紫檀、黃花梨木材製作木壺,從起草到構思一氣呵成。

一把木雕壺,從構思、起稿、選材到最後的成品,需要十幾道工序

構思最重要,是需要靈感的,沒有靈感的時候魏寶全不會強迫自己,但是靈感一來,即便已經上床就寢,他也會一頭扎進他的工作室,直到把靈感全力施展完,匠心精神從此爆發出來。

一把壺需要2—3天製作,完成後,還需要人工進行把玩,使其包漿。

在製作過程中也會遇到困難,一旦在製作過程中發現木材有洞,就要重新設置,容不得一絲失誤。

之後,他對雕壺的喜愛已發展成痴迷,每天不雕壺就不習慣,在別人眼裡,壺的造型也不過幾種,但在魏寶全的巧手中,竟出現了500多個不重樣的壺。

他的壺都會取一個名字,為了自己的作品有一個展示的平台,他將自己的家改造成博物館,就是「慶豐恆民俗文化博物館」。壺或大,或小,每一個都獨具特色,非常美觀。

為了讓木壺技藝得到弘揚並傳承下去,他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他的一把紫檀木壺作品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展覽優秀獎」,雕壺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他說:「玩壺不是目的,而我會的這門手藝人們能認可就很開心了。」在一門手藝中融入心血,它所呈現的是對這門手藝的匠心,藝如人生,皆如此。

如今優秀手藝人比較多,但是失傳手工藝的匠人會更多,為了每個匠人們的手藝不能丟,讓下一代年輕人能更好的傳承,中國出現一群手藝人,集中在一個生活美學平台—享選,充分展示了大部分的匠心美物作品,讓更多人去認識去欣賞,這就是中國匠人們獨具匠心的最佳之作,讓更多對生活文化有興趣的年輕人去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 新紫檀木與老紫檀木的區別 ,搜狐,2020-01-07
  2. 每日科普 | 博物館知識,搜狐,20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