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東林寺夜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廬山東林寺夜懷》 | |
---|---|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
《廬山東林寺夜懷》是一首五言律詩,是詩人
李白晚年被判流放夜郎後游廬山時寫的一首詩作,也是其一生中最後一次游廬山時所作。詩中,李白借用佛教的概念,感嘆他難以實現的理想。
李白借用佛教的概念,感嘆難以實現他的社會理想的阻隔、疏薄的人生。他這首詩,通篇浸潤着佛教的觀念,感慨自己對命運的悲觀與無奈了。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廬山東林寺夜懷》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
《廬山東林寺夜懷》[1]
我尋青蓮宇,獨往謝城闕。霜清東林鐘,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虛空,天樂鳴不歇。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髮。
湛然冥真心,曠劫斷出沒。
作品注釋
⑴《江西通志》:東林寺,在廬山之麓,晉太元九年慧遠建。此山儀形九疊,峻竦天絕,而寺之所居,尤盡林壑之美。背負爐峰,旁帶瀑布,清流環階,白雲生棟,別營禪室,最居深靜。凡在瞻禮,神氣為之清爽。慎蒙《名山記》:廬山有東林寺,寺始於晉慧遠法師。謝靈運為鑿池種蓮。師與隱者十八人同修淨土社,緇素咸在,謂之蓮社。師送客至虎溪而止。常與陶淵明、陸修靜談,不覺過溪,共笑而反。今三門內,屋於橋上,水淹塞,去即虎溪。傍稻田中,有蓮數本,即蓮池也。出寺有大溪,度石橋,或雲此為虎溪。
⑵陳子昂詩:"聞道白雲居,窈窕青蓮宇。"楊齊賢曰:青蓮宇,梵宮也。
⑶《楚辭章句》:"謝,去也。"
⑷《阿彌陀經》:彼佛國土,常作天樂。
⑸《維摩詰經》:舍利弗言: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樹下。《釋氏要覽》:宴坐,又作燕坐。燕,安也,安息貌也。
⑹李善《文選注》:大千者,謂一三千界,下至阿毗地獄.上非想天,為一世界。千世界為小千世界,千小世界為中千世界。千中世界為大千世界。《法苑珠林》:須菩提答阿難曰:"我念一時入於三昧,此大千世界弘廣若斯,置一毛端,往來旋轉如陶家輪。"
⑺《南史》:帝問大僧正慧念曰:"見不可思議事不?"慧念答曰:"法身常住,湛然不動。"《楞嚴經》: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⑻《韻會》:梵書以一世為一劫。謝靈運《山居賦》:"析曠劫之微言,說象法之遺旨。"
詩文賞析
李白是道佛皆信的,哪家能給他提供精神庇護,他就往哪家靠。在這首詩里李白說:"我尋青蓮宇,獨往謝城闕。""青蓮宇"就是佛殿。他晚年自號"青蓮居士",就是明白地宣布他同時奉信佛教。他為了求得佛給予的精神慰藉,離開潯陽城,又來到廬山西麓的東林寺,夜宿於此,更表達了一番再也不參與政治,一心隱居的決心:"霜清東林鐘,水白虎溪月。"《維摩詰經》說,人生彼岸,常作"天樂"。他十分嚮往:"天香生虛空,天樂嗚不歇。"佛經又說,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回憶說他自己曾經於林中,安息地坐樹下修煉。"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髮。"李白說,他也宴坐樹下修煉,佛教中概念中的"大千世界"就進入了他的心身。"湛然冥真心,曠劫斷出沒。"此詩的"真心"也是個佛教術語。《楞嚴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佛教的"劫"說的是人的壽命的長短。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3]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參考資料
- ↑ 《廬山東林寺夜懷》 詩詞古文網;
- ↑ 李白簡介 古詩文網
- ↑ 且把詩文釀美酒,再斟一杯君願否? 搜狐首頁,發布時間;2017-07-11 16:39
- ↑ 「李白」詩詞全集(982首)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