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縣胡蘿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應縣胡蘿蔔產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境內,應縣位於山西省北部,地跨東經112°58′-113°37′,北緯39°17′-39°45′之間,全縣平面圖呈平行四邊形。其東鄰渾源縣,西向平朔鄰山陰縣,北鄰懷仁縣,南毗繁峙縣、代縣。
關於飲食文化[1]的起源,目前說法不一。有人依據黃帝製造釜甑、教民建灶蒸谷的傳說,認為他是烹飪的始祖;有人認為燧人氏「鑽木取火,以化腥臊」,是他揭開了烹飪史的第一頁;還有人認為伏羲氏[2]「結網罟,以教佃漁」,應為中國烹飪的始祖。
特產簡介
胡蘿蔔產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境內,應縣位於山西省北部,地跨東經112°58′-113°37′,北緯39°17′-39°45′之間,全縣平面圖呈平行四邊形。其東鄰渾源縣,西向平朔鄰山陰縣,北鄰懷仁縣,南毗繁峙縣、代縣。全縣現有12個鄉鎮,人口28.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5.2萬人,農業總收入24.7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46元,工業產值8.9億元,全縣總面積1708平方公里,南北長47.5公里,東西寬46.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運輸以公路為主,縣城公路密度達到39.7公里/百平方公里。應縣地處大同盆地南端,一分山二分川,恆山、龍首、黃花三山南北拱衛、渾河桑乾河東西繞城,山列如屏,水環似帶。境內南高北低,最高海拔2333米。總生產面積2000畝,年生產總量92萬公斤。
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歷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況:應縣土壤分布受地形、地貌、水文、母質、植被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較為複雜。全縣大部分土壤為沙壤土,土層深厚肥沃,總的特點是地帶性分布不明顯,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2)水文情況:應縣地處大同盆地南端,大小石峪、茹越峪沖積扇,北臨鎮子梁水庫,西接桑乾河,水資源總量1.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564立方米,全縣地表水總流量0.6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量0.9億立方米,地
表徑流主要來源於雨季洪水,應縣現有灌溉機井12000眼。
(3)氣候情況:應縣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受季節影響,四季分明,氣候變化主要受西南氣流的控制,全年變化規律一般是:氣溫年平均氣溫7.1℃,極端最高溫度36.6℃,極端最低溫度-30.5℃。季風主要集中於冬春兩季,主要風向為西南風,年平均風速2.4米/秒,最大風速20米/秒。降雨量年平均降雨量380毫米左右。降水量在年內分配不均勻,一般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占全年總降雨量的65%。年平均蒸發量為1858.5mm,主要集中在4-10月份,占全年蒸發量的75%以上。開始霜凍期一般在9月下旬,解凍期一般在次年4月下旬,山區無霜期90-110天,川區區小事無霜期限130-141天。
(4)人文歷史情況:胡蘿蔔以其根型整齊均勻,尾部
鈍圓,光滑無分杈,色澤鮮艷,口感甜脆,營養豐富,品質佳,深受廣大用戶青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應縣人民開發了這一具有傳統優勢的產品,把種植胡蘿蔔作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不斷發展生產條件,擴大種植面積,使胡蘿蔔生產實現了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經營。全縣種植面積達30萬多畝,年產胡蘿蔔13億多公斤,成為全國最大的胡蘿蔔生產基地。2001年,一個集食宿、娛樂、代辦長途降溫運輸包裝、蔬菜檢疫為一體的華北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南河種蔬菜批發市場),被國家農業部指定為全國定點蔬菜批發市場之一。每年7月中旬,來自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山東等省區的高架拉菜車湧進應縣,跨過長江,運進廣州、上海、深圳、海南,並轉口香港、澳門、新加坡、日本等地,在國內外市場上一展風采,盡顯風流。
生產技術要求
(1)品種選擇:選用抗病、優質豐產、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商品性好的品種。常用品種有日本新黑田改良五寸人參、寶畸五寸人參。種子質量:種子純度≥92%,淨度≥85%,發芽率≥80%,水份≤10%。整地:早耕多翻,碎土耙平。耕地的深度依品種而定,一般耕作深度在25cm-30cm。基肥:遵照NY/T496,根據土壤肥力和施肥措施,確定相應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一般採用以基肥為主,畝施充分腐熟的廄肥或人糞尿3000-5000千克,碳銨5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硫酸鉀25kg,基肥量應占總肥量的70%以上。作畦:方式因
地區、土壤、品種等條件而異。但土層較薄,多濕時,宜作高畦,高畦寬50cm
,畦高15cm—20cm,畦面種兩行。一般多採用平畦種植,畦寬2.4m。
(2)生產過程:種子處理:將飽滿的籽粒,放入30-40℃溫水中浸種3-4小時,撈出後放在溫棉沙布中,置於20-25℃條件下恆溫催芽。注意保持種子濕潤滑,並定期攪拌,用清溫水沖洗,使濕度、溫度均勻。待大部分種子露白即可播種,一般催芽4-5天。播種期:春季播種不宜過早或過晚,一般在日均溫10℃,夜均溫7℃時播種,即脫水胡蘿蔔在4月21左右;黃胡蘿蔔在5月20左右。播種量:條播:一般每667平方米用種量0.3-0.5kgJti,撒播:每667m2用種量0.8-1.0kg播種方式:條播:播種前6-7天,噴48%氟樂靈乳油100-150毫升/畝,進行土壤處理。噴藥後混土1-5cm,然後進行播種,用鋤鈎划行距23cm-26cm,深約1.5-2cm為宜,過深不易出苗。播種時,先將種子均勻撒於溝內,然後用腳輕輕踩,再以細土覆蓋、鎮壓。田間管理:幼苗期應進行2-3次間苗和中耕除草。當幼苗1-2片真葉時,進行第一次間苗,保持株距3cm,並結合行間淺耕除草鬆土。當幼苗3-4片真葉(苗高10cm左右)時,進行第二次間苗,去除過密株,劣株和病株,保持株距12cm-15cm,每667m2留苗3.5-4.0萬株,同時中耕除草一次。澆水:從播種至出苗時間較長,應連續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一般5-6天澆一次;葉片生長盛期,適當控水蹲苗,加強中耕,同時注意適當培土,防止肉質根頂出地面。肉質根的根頭粗度達1.5cm時應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10-15天澆一次,保持土壤濕度60-80%,收穫前半月停止澆水。追肥:應根據土壤肥力和生長狀況確定追肥時間,胡蘿蔔一般追肥二次,8-9片真葉肉質根開始膨大時,每667平方米追磷二銨15千克或腐熟有機肥600-800千克。半月後第二次追肥。每667平方米追尿素10-15千克。收穫前20天應使用速效肥料。選用的肥料應達到國家有關產品質量標準,以滿足無公害胡蘿蔔對肥料的要求。不應使用工業廢棄物、城市垃圾和污泥,不應使用未經發酵腐熟,未達到無害化指標的人畜尿等有機肥。病蟲害防治:合理布局,實行輪作倒茬,清潔田園,加強中耕,降低病蟲源數量。藥劑使用原則,根據病蟲發生髮展規律,科學合理選擇農藥,對症下藥,適時噴藥,注意各種農藥交替使用,防止產生抗藥性。防治斑點病胡蘿蔔斑點病發病初
期噴灑75%百茵清500倍液。胡蘿蔔細菌性疫病軟腐病,成株發病初期,用72%
農用鏈黴素可濕性粉劑6000倍噴霧,7-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及混配農藥品種:1磷、甲基對硫磷、久效磷、甲拌磷、甲基異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環磷、治螟磷、內吸磷、克百威、涕滅磷、滅線磷、硫環磷、蠅毒磷、地蟲硫磷、氯唑磷、苯線磷、六六六、滴滴涕、毒殺芬、二1、殺蟲脒、1、除草醚、艾氏劑、狄氏劑、汞制劉、砷、鉛類、敵枯雙、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強、氟乙酸納、毒鼠硅等農藥。使用化學農藥時應執行GB4286和GB/T8321(所有部分)相關標準。合理混用、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制或具有負交互抗性的藥劑,防止和延遲病蟲害抗性的產生和發展。
(4)採收:當肉質根充分膨大成熟並且達到無害蔬菜的要求時,即可採收。
(5)建立技術檔案:將胡蘿蔔生長過程中的每一個技術環節及採取措施詳細記錄,建立檔案備查。
產品典型特徵和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胡蘿蔔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營養豐富,據科學鑑定:每100克胡蘿蔔含維生素C0.058%,礦物質0.024%,碳水化合物0.0020%和蛋白質等人體所必需的大量物質,長期食用可以強身健體。應縣胡蘿蔔2004年7月30日被國家農業部農產品質量中心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並在國家商標局以「應州綠」商標註冊。
包裝標識等相關規定
原料(胡蘿蔔)從訂有供銷協議的基地購進胡蘿蔔。把不符合標準的小、分杈、蟲果、畸形等雜、劣果揀去。按每箱20公斤裝。包裝上應註明「農產品地理標誌」字樣。
參考文獻
- ↑ 品鑑中華飲食文化之美,搜狐,2022-11-13
- ↑ 【三皇五帝】人文始祖——伏羲,搜狐,2017-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