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底本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底本城,外文名:DIBON,基督教聖經地名。

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有上帝論、三位一體論、基督論、原罪論、救贖論、因信稱義等。基督教的經典是《聖經》,也稱《新舊約全書》,其中《新約聖經》27卷,與天主教[1]完全相同。《舊約》39卷,比天主教的《舊約》少7卷次經。天主教和基督教的《聖經》採用不同的譯本,譯法差別較大。基督教重要節日有聖誕節、復活節、受難節、聖靈降臨節(亦稱五旬節[2])、感恩節。

簡介

1. 猶大的一座城,猶大人被擄歸回後有住在那裡的(尼十一25)。但今日沒有人知道它的所在地。

2. 摩押地的底本城(來:di^b[o^n),即今日位於死海以東、亞嫩河(R. Arnon)以北六公里的鄉村達希班(Dhiban)。蘭塞二世(Rameses II)提到這個城,聲稱已占據了這座城(K. A. Kitchen, JEA 50, 1964,頁63-70)。底本城原屬摩押,但在以色列人之前的年代,已被亞摩利王西宏占領了(民廿一26)。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後把它奪了過來(民廿一30),分給了流便和迦得二支派(民卅二2-3)。雖然書十三15起說底本城屬於流便支派;可是,底本城是由迦得支派再度修建的(民卅二34),因此這城被稱為「底本迦得」(民卅三45)。底本城大概是以色列人在出埃及途中其中一個歇息的地方。民卅三45-46有提到底本城。以色列人後來失掉了它;暗利再將它取回來,但後來又落在摩押王米沙(Mesha)手上。米沙在*摩押石碑第21及28行就提到底本城。以賽亞和耶利米視底本城為摩押的一座城(賽十五2;耶四十八18、22)。

1950至55年間美國東方研究學院(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在該土丘的東南、東北和西北角進行考古發掘工作。有些跡象顯示,底本城在青銅器時代初期已經有人居住。例如:岩床上有些地層,有屬青銅器時代早期第三階段的一道牆和一些陶器。摩押人正式入住的日期是在鐵器時代的第一階段。有幾間大建築物可作為代表。在東南角的一些遺蹟,是屬於鐵器時代的第二階段的,從主前九世紀中葉延伸至主前582年尼布甲尼撒王帶來的毀滅為止。在這個地方,發現一座大概是米沙所建造的宮殿。屬於較後的遺蹟包括有拿巴提(Nabataean)、拜占庭(Byzantine)和亞拉伯時期的遺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