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庵東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庵東鎮是浙江省慈谿市北部的一個重要城鎮。位於杭州灣南岸,浙東寧紹平原中部,東與崇壽鎮和慈谿經濟開發區杭州灣新區接壤,西接周巷鎮長河鎮,南臨宗漢街道,北隔杭州灣與平湖市、海鹽縣遙遙相望,是杭州灣大橋的南岸橋頭堡。全鎮行政區域面積為 42.3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14公里,是慈谿市海岸線最長的小城鎮之一。現下轄11個行政村,2008年底戶籍總人口36837人,外來暫住人口近一萬。

經濟建設

近年來,庵東鎮經濟建設碩果纍纍。2008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億元,同比增長7.6%;鎮級財政可用收入為1.1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100.5%; 農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萬元,達到10016元,同比淨增882元。進入二十一世紀,庵東農業成功實現了由 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迄今已初步形成了大眾蔬菜生產區、禽畜養殖區、咸 地瓜果種植區和萬畝水產養殖區等區域化、特色化、專業化的生產格局。尤其是海塗 水產養殖業,更是令人矚目,2000年榮獲省「青蟹之鄉」的美譽。同時依託大橋觀光和海鮮品牌,旅遊觀光和農家樂等農業延伸產業已成為庵東農業的一個新興產業。   庵東鎮工業歷史悠久,基礎紮實,全鎮現有各類企業780餘家,形成了機械電器、針棉織品、塑料電子、建築材料等支柱產業,外向型企業產品遍布東南亞、歐美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外貿交貨值超億元。總投資8億元、占地面積2300畝的庵東工業區塊也形成了規模,成為慈谿市 工業集聚區塊的樣板,建成後每年產值可達34億元,稅金1.7億元,利潤2.72億元。此外,文娛、餐飲等行業發展態勢良好,商貿流通、交通、信息、社會服務等產業正在興起,第三產業在 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年增加。

社會各項事業

在經濟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社會各項事業也突飛猛進。城鎮 基礎設施建設齊備,城鎮面貌日新月異。4.2平方公里的建成區內,新樓林立,大路廣闊,綠樹滴翠,芳草鋪茵。已形成了五橫五縱道路框架網絡,水、電、污水管網等基礎設施功能齊全,農貿市場、學校、敬老院、衛生院、衛生服務站、休閒公園等 公共服務設施齊備。群眾文化體育活動豐富多彩, 全民運動會和「千人歌舞樂庵東」開展得紅紅火火,曾獲得「省東海文化明珠」和「省先進體育鄉鎮」的稱號。

隨着大橋的建成,庵東將成為滬、杭、甬二小時 交通圈的樞紐中心和重要節點,區位優勢日益顯現。勤勞、智慧的庵東人民將以大橋建設為契機,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着力打造慈谿北片區居住休閒中心,相信不久的將來,庵東必將成為杭州灣畔的一顆閃耀紛呈的橋南明珠,在騰飛的大橋經濟中愈發恆久璀璨。

自然環境

全鎮大部分為圍合的 海塗,灘涂土壤含鹽量較高。整個地勢平坦,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高差0.9m;地質以砂質粉土為主,地質層上部均由弱透水性的粘土、 粉質粘土組成,深部為透水性較好的砂質粘土、婁沙組成。 地下水位受季節性 大氣降水影響明顯。

庵東鎮地處中緯度亞熱帶季節性氣候區的濱海地帶,全境氣溫受冷暖氣團交替控制和 杭州灣海水調節,四季分明,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氣候溫和濕潤。夏季炎熱,極端最高氣溫38.5℃,極端最低氣溫-9.3℃,年平均氣溫16℃;因受海洋性季風影響,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351.1mm;秋季有颱風影響,常年主導風向為 東南風,年平均風速3.2m/s,最大風力11級;年平均日照2078.3小時,年平均濕度18%。自然災害以內澇和颱風為主。

鎮域河道屬西河水系,河水走向由南至北。鎮內河流縱橫貫通,水系完整。全鎮有二類以上河道29條,總長約120km,有人工水庫2座。

庵東鎮 海塗資源豐富,擁有灘地寬約2000—3000m,水下淺灘寬約7000—8000m(至大潮低潮線),是優良的海水和淡水灘涂 水產養殖基地。全鎮已有海(淡)水養殖面積2.2萬畝,主要養殖對蝦、草魚、鯽魚、 泥螺等。   

人文歷史

庵東地域原為一片海塗。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開始圍築永清塘(今稱六塘),該塘東起高背塘,西止建塘,中段橫穿本區。1848年在六塘北坡建「萬嵩庵」後,貿易頻繁,逐漸形成集鎮,因集鎮在萬嵩庵之東面,故稱「庵東」。1949年5月24日庵東解放。1950年6月 庵東鹽區經浙江省委批准建立中共庵東鹽區工作委員會,成立庵東特區人民政府,為丁級縣建制,下轄庵東、東一、東二、東三、西一、西二、西三、崇壽、高興九個鄉。1953年5月,省委決定撤消特區建制,歸屬餘姚縣。1954年3月建立庵東鎮人民政府,且恢復特區建制,直屬寧波地委專署領導。1956年6月,經 中共浙江省委決定,庵東鹽區歸屬於慈谿縣領導。1958年9月18日,庵東全區成立人民公社,稱為「光明人民公社」,將原六一鄉鎮合併為一個大公社——第一大隊,1959年3月,光明人民公社改稱為庵東人民公社,第一大隊同時更名為庵東管理區。1961年9月,大公社撤消,庵東管理區更名為庵東人民公社。1981年4月恢復鎮建制,成立庵東鎮人民政府。1992年5月撤擴並後,原西一、西二、東一三鄉併入庵東鎮。

庵東鎮曾是浙東乃至全國著名的鹽產基地。1916年,餘姚鹽公署石堰場遷場署至庵東,形成庵東鹽區,時已有鹽田近十萬畝,為全國十大鹽場之一。鹽產量曾長期居全省之冠,成為浙江省最大的鹽場,號稱「浙江鹽都」。到了20世紀70年代,庵東鹽產量仍占全省總產量的一半。庵東的 鹽稅曾為 國家財政作出了巨大貢獻,建國初期1950年,庵東上交鹽稅占全省鹽稅總收入的63.18%,占寧波地區鹽稅收入的96.66%。也因此,奠定了庵東在浙東、浙江乃至全國重要政治、經濟地位。庵東曾多次單獨被設為特區,縣級編制,直接隸屬於寧波地區、專署管轄。

庵東的鹽產業生產不僅是庵東人民賴以生計的手段,還由此引領並派生了工業、農業、商業及文化、教育、衛生、郵電、交通、氣象等各項社會事業的興起與發展,成為庵東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 助推器。可以說,庵東早年的歷史就是一部鹽業生產史,各行各業無不打上了鹽業的烙印。早在1937-1939年間,庵東就有了「鹽業小學生劇團」、「星星劇社」等抗日宣傳業餘社團,建國後,辦起了鹽民俱樂部。1921年就以鹽場的名義開辦了11所濱海鹽業小學。抗戰勝利後,鹽業福利委員會先後興辦了19所鹽工子弟學校。1958年庵東與縣教育局聯辦慈谿初級鹽業技校。1976年9月,縣鹽業科學技術研究所在庵東創辦了「五七」鹽業大學。1947年,餘姚鹽場公署曾在庵東建立了鹽工診所。1951年7月,成立了庵東鹽區衛生院。由於鹽業生產的需要,庵東的郵電、通訊、氣象等設施及設置均為全省各鄉鎮之最先。

庵東又是革命老區。祖輩以移民為主的庵東人民在艱辛的鹽業生產中逐步形成了吃苦耐勞、不甘壓迫、用於反抗、敢於鬥爭的革命精神和光榮傳統。早在大革命時期,庵東就掀起過搗毀鹽商店鋪、攻打「稱放局」以及「吃大戶」、反對「毀二留八」、反對「六折收鹽」、攻打鹽霸 黃春曉等鬥爭浪潮。民國十三年(1924)7月23日,庵東鹽民反苛政的打暴動,與 廣州沙面英租界的個工人罷工遙相呼應,是當時浙江最大的一次罷工鬥爭,被譽為中國 工人運動從 「二七」大罷工以來由低潮復興的徵兆之一,載入了中國的史冊。民國十六年(1927)春, 中共地下黨在庵東鎮組織成立了鹽民協會。民國三十四年(1945)8月,曾建立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特區政權。抗日戰爭時期,在時屬庵東轄域的相公殿打響了威震浙東的抗戰第一槍。這種勇於鬥爭、敢於反抗的革命精神和光榮傳統在新時期已成為庵東人民勇於開拓、敢於拼搏的 精神力量源泉。 [1]   

庵東鹽區簡史

庵東鹽區歷史悠長。

唐代時,已設有餘姚場。

宋初為石堰 買納場,場區自沿山至海岸,宋慶曆七年(1047)築大沽塘,鹽地移至塘北,後隨灘涂日漲外移。

明永樂初(1403)築新塘,鹽田擴至大沽塘北10里許。景泰年間(1450-1456),全場分埋上、埋下、柏上、柏下、樑上、梁下6倉。天順年間(1457-1465),寧紹 分司 胡琳劃新塘至海口之地盡給灶民,鹽田移至新塘以北。弘治二年(1489),紹興府 周進隆為使灶戶 鹵地不致被侵,於新塘下築周塘,塘南軍民共利,塘北為灶戶作鹽業。後因大批灶戶逃亡,嘉靖三十九年(1560),鹽政總理 鄢懋卿到餘姚鹽場,強迫民為灶戶,張姓人為張丁,李姓人為 李丁,淋滷製鹽,子孫延續,永為製鹽之民。

清雍正二年(1724)至乾隆十二年(1747), 鹽場區東起杜家團,西至上虞金山場界,南至利濟塘,北至海塗,東西寬55里,場地855畝,設埋上團、埋下團、樑上團、梁下東團、梁下西團5團,煎灶28座。至清末,場地移至永清塘以北,東至破山浦,西至泥墩潭。 宣統三年(1911)復稱餘姚場;民國初,泥墩潭以西洪家路潭至王家路潭改為墾地。1915年廢六倉改七區。1916年遷場署至庵東。次年統計;全場鹽田42019.40畝,餘姚54399.34畝,合計96490.74畝。「鹽田面積之廣與整齊,自以餘姚場為首屈一指」(《兩浙鹽務匯編》)。1934年底,撤銷中區,剩六區:東一、東二、東三、西一、西二、西三。東一區自羊路頭至馬家路,東二區自六灶至羊路頭,東三區自破山浦至羅家路,西一區自崔 陳路至水路灣,西二區自張家路至諸家路,西三區自大陳家路至泥墩潭。翌年勝利塘(七塘),鹽田大部移至塘外。

解放初時,庵東鹽場有鹽田69694畝,鹽民5362戶,32172人。建立庵東特區後,改民國時期所劃6區為塘北6鄉,主業製鹽。1955-1965年,築新浦至西 三泥墩潭村八塘,製鹽作業區在塘內,改變了千餘年來塘外曬鹽的傳統。1970-1978年,築九塘,圍入塗地37104畝,建鹽田19489畝。1978年末,全縣共有鹽田82984畝,圍鹽業旺鼎時期,以後逐年減少。

庵東鹽田於2001年11月全部消失,鹽區歷史宣告結束。

「 小上海」的由來

庵東曾有「小上海」之稱。

1940年,日本侵略者封鎖了鎮海口,滬甬海航中斷,商貨滯積。素有做「單幫」(生意)傳統的寧波人,眼見海路 斷運,走鐵路費用大且危險,於是他們把目光投向了當時並不起眼的庵東。

當時的庵東鎮的 建成區僅0.59平方公里,雖然庵東與上海隔海相望,但這海僅是杭州灣的一個喇叭口,如無大風浪,一般木船幾小時便可到達彼岸。這一得天獨厚的優越地理位置,得到了眾賈商的青睞。於是先悄悄的有個別的商人來庵東探聽,並試着從庵東渡海去了上海幾次,每次都安然無恙。沒多少日子,就一傳十。十傳百,商人們便蜂擁般地湧進了小小的庵東。剎那間,如潮的生意人把一條寬不足3米,長不足一里的 橫街擠得水泄不通。原來並不起用的碼頭也派上了大用場,稍大的木帆船義無反顧地擔起了海運的任務。一時,庵東街上,人群熙攘,商品琳琅,庵東成了一塊寶地,捷足先登者,發了大財。

杭州、紹興、金華及湖南、江西、河南、山東的商人也紛紛來庵東做生意。上海商人為了生意方便,也派人來庵東設立常駐機構。沒多久, 寧波海關也在庵東設立機構,人稱「 報關行」;寧波郵政局也在庵東設立了郵政分局。隨着海運的不斷繁榮,各種代客運輸行業也應運而生。銀行、高級旅館、茶坊、戲院也開起來了。一時,小小橫街人滿為患,街上店鋪林立,鋪外有店,店外有攤,滿街吆喝聲、叫賣聲不絕,夜市的 煤氣燈照得整條街如同白晝。

經濟發達,必然帶動生活的進步。尤其是大批上海在庵東的辦事人員,他們的舉止、談吐、服飾及生活習慣,無不為庵東人所傾倒,從而慢慢模仿起來。漸漸地,好些庵東人儼然就是一副上海人的「派頭」。   有一 上海老闆因生意之事來庵東,見庵東繁榮景象,又視路人皆着筆挺海派裝,不禁脫口稱道:「庵東,真乃小上海也!」於是,庵東「小上海」就這樣叫開了。奇怪的是,竟沒有人異議,為各界所認同。庵東人呢,當然也引以為豪,非常樂意當「小上海」人。

1941年餘姚淪陷。1943年2月,日寇「清鄉」,庵東被列為第一道封鎖線,在海邊築起二米多高的竹籬笆,堵住了海路,各地商賈匆匆撤出庵東。頃刻間,市場蕭條,橫街冷清,繁榮的「小上海」受到了致命的摧殘。「小上海」退出了庵東的舞台,但當年的繁華卻永遠記載在庵東的歷史上。

時至今日,不少在庵東做過生意的人,特來故地重遊,尋覓舊時「小上海」的蹤跡,談起當年情景,侃性大發,興趣十足,感慨萬分。

庵東地名淺說

庵東的地名可分路名和水名。

路名以姓氏命名為多,如東一的傅家路、馬家路,是以當時較有影響的 傅姓和馬姓命名的。西一的崔陳路、高 王路、西二的陸丁路,則是以當時較有影響的二大姓合一命名的。以至以後的村名,襲用路名命名。

水名,是指江、灣、潭、浦的命名。

庵東的江是為了鹽場的納潮(水)排淡(水)而開掘的,隨着 海塘逐漸外延,江也越來越長。江名有以地名命名的,如:二灶江、三六灶江、四灶中心江、周江路江、建塘江、英生街江。也有帶着明顯年代色彩的江名,如:衛星江、躍進江、三八江、增產江,一聽江名,便知曉是何年代的產物。

七塘以北的東一、西一、西二,南北塗地較寬,達10餘華里,南北流向的河流彎曲 委蛇,因彎曲多,河流的命名就取作「灣」。「灣」的河流是自然形成的。海塗上的潮水漲落,幾經滄桑,沖刷成了彎彎曲曲的自然流溝。海塗闢為鹽田後,這些 灣溝便成了自然小灣港,通過灣既可納 海水曬鹽,又可供船隻沿海進出。庵東「小上海」時代的船隻大多是以灣作碼頭,起卸貨物。後也有人工開鑿,大多是把原來的河灣拓寬或加長,但還是用其原名。灣名用地名命名的見多,有羅家路灣、羊路頭灣、新三灣、傅中灣、馬中灣、馬老灣、崔陳路灣、高王路灣、水中灣、水路灣、陳家灣、掘船灣。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西三域內發生大面積坍陷,大批已成陸的鹽田、農田,在塌陷中重新淪為海塗。在塌陷及潮水沖刷過程中,因程度不同,形成了一些深坑,庵東人把這深坑成為「潭」。潭名基本都以地名命名,庵東有十八潭:泥墩潭、十 丁潭、徐汛潭、繆路潭、周家路潭、諸家路潭、大陳家路潭、小陳家路潭、張家路潭、馮西潭、高王路潭、崔陳路潭、馬家路潭、傅家路潭、羅家路潭、破山路潭、謝家路潭、胡家路潭。

「浦」在 《現代漢語詞典》中釋為:「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方」。東三是原庵東及附近地區地勢最低的地段,許多河流都在此入海。近代開鑿的人工河道的出海口軍均選在東三,這「浦」名均以地名命名,如:四灶浦、水雲浦、下洋浦、破山浦、沙灘浦、拖落浦。

庵東的地名體現着海塗的特色,亦可由此尋覓庵東一步一步的歷史足跡。   

各村簡介

振東村    振東村地處庵東鎮東南部,全村區域面積2.5平方公里,總人口6591人,其中 外來人口為2013人。村黨總支下設5個支部,黨員139人。2006年,社會總產值6.2億元,農民人均收入9200元,村級集體 可用資金165萬元。

經過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 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社會各項事業欣欣向榮,鄉風文明村貌整潔。振東村相繼獲得了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浙江省文明村、省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寧波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寧波市文明村、寧波市法治示範村、寧波市 生態村、寧波市園林式村莊、慈谿市村落 文化宮建設樣板村、慈谿市庭院整治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宏興村

宏興村現有居民1001人,630戶;有村民3692人,1294戶, 2001年順利實行村居合併。現有即時可用土地約1000畝,個私企業113家。至2006年底,實現社會經濟總值6.37億元,集體可用資金168萬元,村民人均收入8480元。本村交通便利,庵宗公路、庵余公路、鎮北路、郵電路縱橫交錯,穿村而過。鎮中心幼兒園、小學、中學、農行、銀行、車站、超市、鎮政府均位於本村。村級配套組織健全,形成了以村黨總支為核心,村委會和 村經濟合作社為依託,共青團為助手,婦代會、民兵等組織相互配合的村級組織工作格局。本村獲得寧波市文明村、寧波市四星級民主法制示範村、寧波市衛生村、寧波市生態村、寧波市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村等榮譽稱號。目前,全村正致力於「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 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 社會主義新農村總體目標邁步前進,新規劃的「三區、一園、一場」將使宏興村的明天變得更加美好。

元祥村

元祥村地處庵東鎮最南端,南接 宗漢街道,西鄰長河鎮,東靠縱向的庵宗公路與本鎮振東村毗鄰而居,北至庵東鎮老中心商業街——人和街,全村區域面積193萬平方米,共有居民1699人,921戶;村民3157人,1154戶。

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元祥村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充滿活力。工業經濟發達,全村擁有各類企業160多家,形成了五金、機械、軸承、針紡等支柱產業,年產值5.3億元;商貿三產突飛猛進,物流人流集聚輻射。特別是隨着工業園區的西擴,文教衛生等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以及 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設,元祥村今後的發展呈現出美好前景。

富民村

位於庵東鎮東北,歷崔公路兩翼,東靠 杭州灣新區,南接七塘公路,西與 新建村為鄰,北靠八塘公路,近靠杭州灣跨海大橋落腳點。區域面積4.25公里,擁有耕地2764畝,劃分16個村民小組,總戶數909戶,人口2497人,其中黨員82名。至2006年底,擁有集體可用資金5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7527元,擁有個私企業25家,完成社會經濟總量1.08億元。

近年來,村黨總支充分發揮核心領導和堡壘作用,帶領全村人民,集思廣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全村的 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村內環境面貌不斷改善,村民素質不斷提高,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新區占地面積八十餘畝,形成一定的規模。

村級配套組織健全,形成了以村黨總支為核心,村委會和村經濟合作社為依託,共青團為助手,婦代會、民兵等組織相互配合的村級組織工作格局。是慈谿市三星級民主法制示範村、慈谿市衛生村、慈谿市庭院整治示範村、慈谿市二星級文明村。發展中的富民村在村黨總支的帶領下,正不斷走向新的輝煌。

新建村

新建村地處庵東鎮北部,2001年由原來的躍進江、杭州灣二村合併而成。東至富民村,南至七塘公路,西至江南村,北至八塘 橫江,以七二三 北大街為主幹線,配以村級公路貫穿全村,交通便捷,為發展我村的經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全村區域面積3047畝,轄區內10個生產隊,已並6個村民組。現有在冊戶口685戶,在冊人口2049人。現有耕地面積2042畝,工業企業20餘家,社會各項事業不斷增強。

前進中的新建村,以黨的 十七大精神為指導,貫徹落實「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發揮杭州灣大橋南岸中心腹地的區位優勢,搶抓機遇、與時俱進、紮實工作,以全面推進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目標,努力促進「三個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

江南村

江南村位於庵東鎮北部,杭州灣南岸,東與新建村隔江相望,南臨七塘公路,西鄰 海星村,以高王公路為主線,村級公路為支線。交通便捷,為本村的經濟發展創造了十分優越的條件。本村占地面積6000畝,其中耕地2368畝,農戶886戶,總人口2611人。擁有個私企業46家。至2006年底,完成社會經濟總量3.3億元,集體可用資金2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8241元。西一小學、西一幼兒園、庵東農行西一 分理處落戶本村。村級基礎設施完善,環境面貌煥然一新。村級配套組織健全,形成以村黨總支為核心,村委會和 經濟合作社為依託,共青團為助手,婦代會,民兵等 群團組織相互配合的村級組織工作格局。社會治安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是慈谿市三星級文明村。

海星村    海星村地處庵東鎮西北部,位於杭州灣跨海大橋南岸,全村區域面積6.15平方公里,在冊總戶數1210戶,人口3616人。2006年,全村工農業生產總值1.84億元,村級集體可用資金13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9074元,村級集體資產達1200多萬元。慈谿市一星級文明村、五好行政村黨組織、寧波市生態村、慈谿市衛生村、慈谿市計劃生育示範村、 平安村、庭院整治示範村相繼創建成功,村黨組織被評為慈谿市先進黨組織,村還榮獲2006年度市級新農村建設先進集體、2006年度全市群眾體育先進單位。

全村有個私企業17家,主要從事塑料、 小五金、針織、小型鋼結構製作安裝。農業經濟主產二大塊:第一塊從事耕作,主要有棉花、辣椒、蔬菜、瓜果四大類;第二塊從事水產養殖,有海塗、內塘兩個區域,海塗主產潮蝦、青蟹、梭魚,內 塘主養南美 白對蝦,養殖收入占農業收入的46%。

依託大橋高速連接線工程所 拆遷安置的小區輻射功能,海星村加快農村新社區建設。花資近700萬元進行了兩期 舊村改造工程。加大新小區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投資230萬元完成小區的道路硬化、綠化、 亮化工程,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環境優美、服務齊全、生活舒適的農村新社區。

以村落文化宮為載體,積極開展群眾性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經常性地組織開展農民運動會、廣場文藝晚會。尤其是龍舟比賽,本村參加了杭州灣地區龍舟邀請賽和台州靈湖開湖龍舟邀請賽,均取得較好成績。

華興村

華興村位於慈谿市西北部,是在建的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南沿。本村2001年2月由原張家路村、水路灣村、橫灣村合併而成。現有占地面積4.38平方公里,全村有1190戶,在冊人口3371人。下設8個村民小組,黨總支有黨員118人,下設四個支部。2005年被列入慈谿市新環境百村改造試點村。2006年全村社會總產值1.18億元,村級集體可用資金247萬元,農民人均收入8537元。

虹橋村

虹橋村成立於2001年2月25日,由原來的上陸丁路、陸丁路、 九塘村合併而成。位於庵東鎮西北角,距鎮政府5公里,東與華興村隔衛星江分界,西與 橋南村隔三八江為鄰,南靠七塘公路,北至九塘江,是舉世矚目的杭州灣跨海大橋橋頭堡,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大橋工程指揮部設於本村,杭州灣大橋和進場大道穿村而過。村內主要幹道呈南北走向,以跨虹路和陸丁路為主要幹道,貫穿全村,交通十分便捷。區域面積4.5平方公里,總戶數897戶,人口2733人,黨員98人。

目前全村有 個體私營企業22家,工業 塊狀經濟以電器、制筆、織造為主。亮點農業突出,以畜禽、 南美白對蝦養殖為主。鎮內最大的大棚葡萄種植場也已落戶本村。農業經濟隨着產業結構的全面調整和市場農業的啟動,從過去的單一植棉改為多種種植,較好的順應了市場農業和現代農業的前景。2006年 工農業總產值達到9936.6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8031元。

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小區建設、道路硬化、環境保潔、綠化種植已制度化、規範化。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幾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村三套班子的帶領下、在全村幹部群眾共同努力下,本村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有了飛速發展,村級經濟日益增強,工業實力逐年提升, 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完善,第三產業發展壯大,近海養殖獲得可喜的經濟效益, 特種養殖也已成規模。黨建工作不斷加強,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不斷提高。

橋南村

橋南村位於杭州灣畔南岸,庵東鎮西北部,東臨三八江,南臨七塘橫江,西臨躍進江,北依八塘橫江。2001年由胡灣和下胡家路二個自然村合併而成,總占地約4平方公里,耕地2126畝,總人口2569人;2006年底村民人均收入6820元,村級集體可用資金69萬元,有固定資產156.4萬元;2006年社會總產值2.18億元,其中工業1.97億元,農業1108萬元,三產1042萬元。曾獲寧波市民主法治示範村,市三星級文明村,市庭院整治示範村,市衛生村等榮譽稱號。

欣欣向榮的橋南村,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以杭州灣新區、 跨海大橋、濕地保護等項目建設為契機,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改善村容村貌,發展壯大村級經濟。全村道路硬化率達到85%以上,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94%,人均公綠擁有面積已超過2平方米。

珠江村

珠江村共有農戶805戶,村民2512人,現有耕地2522畝,個私企業6家,至2006年底,完成社會經濟總量7.5億元,集體可用資金43萬元。全村以蔬菜種植為主,村民人均收入7163元,交通便利,村內環境面貌不斷改善,村民負擔不斷減輕,新村集聚正在起步,村級配套組織健全,以黨總支為核心的領導班子,全面推進新的工作。 [2]   

庵東特色

庵東海鮮

庵東瀕臨 杭州灣,海岸逶迤,潮起潮落,得天獨厚的數十里灘涂,為庵東營造了一個天然海鮮基地。 庵東海鮮以其純樸的天然野生海味而備受人們的青睞。 庵東海鮮品種繁多,僅魚類就有 鯔魚、丈魚、烏魚、 鯧魚、鱭魚、 龍魚、 虎魚、彈胡、 梅魚、章跳、魷魚等十多種,其他有 青蟹、 沙蟹、 槍蟹( 梭子蟹)、白玉蟹、 石蟹、海蜇、蝦蛄、 海鰻、蛤蜊、黃蛤、 蟶子、 泥螺、對蝦、 白蝦、蝦仔、野鴨等等,在市場上舉目可見,任意挑選。而這些市場上的海鮮,二三小時前,還在大海暢遊縱躍,或橫行,或匍匐於 海塗。

評價

有食客做廣告贊庵東海鮮: 過舌不忘。他鄉遊子每每托囑其庵東親友「帶些海鮮味」,更有貪食者專程驅車來庵東嘗鮮,以飽口福。庵東的海鮮餐館生意做得紅紅火火,食客絡繹不絕。庵東海鮮環境污染極少,吃了放心,可謂海洋「綠色食品」。

近些年來,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庵東老百姓的飲食結構、口味也起了變化,疏淡禽肉,多求魚蝦,海鮮成了搶手貨。面對天然海鮮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庵東人利用灘涂開發海產品養殖業,豐富了庵東的海鮮量。

相關視頻

慈谿市庵東鎮東一小學群舞《歡欣起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