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康普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康普鄉為維西廳屬五大股之一。民國年間曾設過康普區,後並人葉枝區內。新中國建立後,較長時間歸入第四區。1960-1961年間,曾一度析出設立康普公社。1972年至今,先後設康普公社,康普區、鄉。鄉人民政府轄9個行政村,分管97個自然村。總人口10474人(2017)。居民中傈僳族占78%左右,其餘為漢族、納西族、藏族、怒族等。[1]

中文名稱: 康普鄉

行政區類別:鄉

所屬地區: 雲南省迪慶州維西縣

電話區號: 0887

郵政區碼: 674604

地理位置:維西縣城以北 瀾滄江兩岸

面 積: 449.6平方千米

人 口: 10474人(2017)

車牌代碼: 雲R

城鎮概況

康普鄉位於維西縣城以北,地處瀾滄江兩岸,東與塔城鎮及德欽縣的霞若鄉為鄰,南接白濟汛鄉,西沿碧羅雪山與福貢縣普拉底鄉交界,北與葉枝鄉連結,面積493平方公里。鄉政府駐康普上村,距縣城7公里。鄉境在碧羅雪山山脈與雲嶺山脈之間的峽谷地帶,山高坡陡。最高海拔4175米,最低海拔1700米。礦產以石膏著稱,此外尚有鐵、鉛、銻、金、大理石等。動植物資源有小熊貓、雲豹、黑熊、黃連。木耳、松茸羊肚菌等。縣內生長的供桐(鴿子花)大多集中於鄉境之內;同時還有一些杜鵑花的新品種。

在清代,康普、葉枝常合稱『慷葉」,為維西廳屬五大股之一。民國年間曾設過康普區,後並人葉枝區內。新中國建立後,較長時間歸入第四區。1960-1961年間,曾一度析出設立康普公社。1972年至今,先後設康普公社,康普區、鄉。鄉人民政府轄9個行政村,分管97個自然村。總人口10474人(2017)。居民中傈僳族占78%左右,其餘為漢族、納西族、藏族、怒族等。

地理位置

康普鄉隸屬於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位於縣城保和鎮北部70公里處,維西縣境內瀾滄江中上游。德維油路貫穿全境。康普鄉東與德欽縣霞若鄉、本縣塔城鎮相鄰,南接本縣白濟汛鄉,西沿碧樂雪山山脈與怒江州貢山縣普拉底鄉接壤,北連本縣葉枝鎮。

自然情況

全鄉總面積449.6平方千米,境內最高海拔4175米,最低海拔1700m,平均海拔2640米,屬典型立體氣候。全鄉轄9個村民委員會,95個村民小組,其中居住在高寒山區的有42個村民小組,居住在半山區的有35個村民小組,居住在沿江一線的只有18個村民小組。全鄉共10474人(2017)。全鄉耕地面積18178畝,人均1.86畝,水田1586畝,人均0.15畝,占總耕地面積的8.7%。森林面積123855畝草山面積83170畝。除過境柏油路外,全鄉共有通村公路47公里,通組公路58公里,全鄉共通電90個村民小組,農戶通電率74%。

資源環境

康普鄉隸屬於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位於縣城保和鎮北部70公里處,維西縣境內瀾滄江中上游。德維油路貫穿全境。康普鄉東與德欽縣霞若鄉、本縣塔城鎮相鄰,南接本縣白濟汛鄉,西沿碧樂雪山山脈與怒江州貢山縣普拉底鄉接壤,北連本縣葉枝鎮。境內最高海拔4175米,最低海拔1700米,屬典型立體性氣候,垂直氣候明顯,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說法,鄉境內山峰林立,礦產豐富,河流眾多,擁有茶馬古道和一山看兩江的獨特區位,是有名的珙桐之鄉、蘭花之鄉,同時是瀾滄江流域唯一規模最大且集三教為一體的保存較為完整的壽國寺所在地,是一個待開發的三江併流風景名勝區。

人文地理

有建於公元1734年,位於岔枝村委會向陽村民小組的「壽國寺」。此寺被稱為滇西北第一寺,1989年被列為維西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被列為迪慶州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立有標誌說明碑),2004年被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教肓

截止2006年底,全鄉有37所學校。在校學生1348人,其中中學1所,在校生438人,;小學36所,910人,其中半寄宿制學校2所,在校生465人;三師一校兩所,在校生118人;兩師一校7所,一師一校教學點25個,在校生327人。小學入學率為100%,輟學率為1.33%;初中入學率為95.99%,輟學率為2%。

視頻

維西縣康普鄉:「四美」創建 從點滴做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