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康金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康金鎮隸屬於哈爾濱市呼蘭區管轄,為呼蘭區東北部區域中心,鎮政府駐地鎮內,鐵路經此設站,距縣城35公里。康金鎮轄區地勢平坦,全鎮有耕地15.9萬畝,大田主要種植玉米,大豆多年棄種,濱北線鐵路途經康金金站,每天有近百人往返哈爾濱市區打工。[1]

自然環境

海拔151.6米,地下水位低,含量豐富,水質清澈,能夠滿足工農業用水需求和居民生活用水。土質肥沃,以黑土、黑鈣土、草甸土三個土類為主,適於農作物生長。康金鎮年平均氣溫3.5℃,七月份氣溫最高,月平均氣溫22.9℃,一月份最低,月平均氣溫零下20℃。

區劃人口

該鎮共轄1個街道和前進、尚家大趙雙崗五家、蘭陽、新城、林家、雙泉、金井、孟井、永勝、永貴、三勝、牛堡、小趙、白家、王佩、洪家、季德、雙合、新農、歷井、促進、勝平、東井、楊木、頭道、西井、蘇家、東腰、蘇德、劉家、三合、西腰、西嶺、金霞、永昌、雙龍、金城、葛家、趙家、王成、王牛等44個村。2008年末全鎮總人口8.8萬人,民族漢居首位,還有滿、回族在此居住。[2]

歷史沿革

康金鎮原稱康金井鎮。始稱太平山屯,形成於清代中葉1740年(清乾隆五年),因屯後有一土崗,遂起名太平山屯。

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有康姓。金姓旗丁在今鎮北蘭陽村開荒立屯。起名為康金井,亦稱老康金井。

中華民國初年。設康井鄉。

1926年修築呼海鐵路。在此建立康金井火車站,並設市政分局,從此改稱「康金井」。

東北淪陷後,1933年設康金井保。1939年改為康金井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設置康金井區,1949年改為第二區,康金井為區政府駐地。

1956年3月,撤區劃鄉,設置康金井鎮。全鎮總人口764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016人,占總人口的65.5%。

1958年秋,「小鄉並大社」,改稱康金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改設康金鎮。

2009年經省政府同意,市政府批准呼蘭區撤銷康金鎮,設立康金街道,自此康金鎮改康金街道。[3]

經濟發展

康金鎮的城區建設打破了常規的網格式布局,以街心廣場為中心,八條主街呈輻射狀,人稱「八卦街」。漂河位於鎮城區以東20公里,與巴彥縣隔河相望,南北走向,綿延15公里,上游是泥河,下游直通松花江,境內流域面積5.25平方公里,灌溉着沿岸400多公頃水田。康金鎮是呼蘭區第一大鎮,也是呼蘭區北部商品集散地和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作為全國百個重點小城鎮建設之一的康金鎮,近幾年,不斷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着力打造北方名鎮,年年有新動作,年年有新變化。目前該鎮先後投資120多萬元,修建了三條巷路,鋪裝水泥路二千多延長米,栽植了花草樹木,鋪裝了綠地,興建了自來水二期工作,並且在部分街道安裝了數十盞路燈。他們對街道管理機制進行改革,重新聘任了高素質的維護管理人員,實行了分組包干,通過採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使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康金鎮被評為全國綜合改革試點鎮和國家級精神文明建設小城鎮。為了配合小城鎮建設發展,康金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哈爾濱康金糖醛加工廠、洪達汽車裝備有限公司、開源糧食設備加工廠等十戶企業,引進資金達七千多萬元。為康金鎮的經濟的快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