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庾敳(ái)(262年—311年),字子嵩。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人。諫議大夫庾峻之子,西晉時期名士、清談家,出身於魏晉名門潁川庾氏。
- 先為陳留相,後為吏部郎,皆靜默無為,不預世事。又任太傅、東海王司馬越參軍,轉任軍諮祭酒。
- 永嘉五年(311年),與太尉王衍等西晉王公被石勒俘虜,不久即遇害。時年五十歲。
- 庾敳身高不滿七尺而體肥,擅清談,為王衍所推重。
- 時人以為庾敳善於託身高位,自我隱藏。但因聚斂巨財,而為人們所譏笑。
- 著有文集二卷(《隋書·經籍志》作一卷)傳於世。
基本信息
姓名 庾敳
|
字號 字子嵩
|
別稱 庾子嵩、庾中郎
|
民族 漢族
|
官職 軍諮祭酒
|
出生地 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
|
出生時間 公元262年(曹魏景元三年)
|
去世時間 公元311年(西晉永嘉五年)
|
所處時代 西晉
|
代表作品 《意賦》、文集兩卷
|
人物生平
崇尚老莊
- 庾敳出身於兩晉名門潁川庾氏,庾氏在漢末三國時期為世代服膺禮法的傳統儒學世家,庾敳的父親庾峻、叔父庾純、哥哥庾珉都是當時的名儒。
- 相對於家人的傳統,庾敳則較為時尚,他的思想明顯受魏晉流行的玄學影響,從小好讀「三玄」《老子》、《莊子》與《易經》。任陳留相,也模仿起阮籍,辦公桌上擺滿美酒,從早喝到晚,從不過問縣衙里的公務。被太尉王衍所欣賞。
靜默無為
- 後來遷任吏部郎。當時天下混亂,局勢動盪不定,庾敳但求自保,默默無為。又為東海王司馬越的參太傅軍事,又轉任軍諮祭酒。司馬越府中有許多俊才,庾敳在其中,什麼事也不做。庾敳有大名,為諸名士所推崇。但因為他貪財,而頗為時人所譏笑。 [1]
- 司隸校尉都官從事溫嶠彈劾庾敳斂財,庾敳反而更加欣賞溫嶠,稱讚他有棟樑之才。
- 當時劉輿被司馬越所信用,許多人都被他陷害,只有庾敳因不問世事,所以沒有辦法陷害。後來想到庾敳貪財又很富裕,於是勸說司馬越庾敳取錢千萬,想要趁機陷害他。
巧答東海
- 不久,在一次聚會中,司馬越以此事詢問庾敳的意見,當時庾敳已經喝醉,頭巾掉在桌上,於是直接用頭挑起戴上了頭巾,然後才緩慢的回答道:「下官家中有二千萬,任憑您任意取用。」劉輿才佩服庾敳。司馬越甚為高興,於是說:「不可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
送葬遇害
人物作品
- 庾敳著有文集二卷(《隋書經籍志》作一卷,此依《唐書經籍志》)傳於世。
- 庾敳見到時局動盪,王室多難,知道最終會有禍患纏繞,於是著《意賦》來開豁情懷。 [3]
人物軼事
- 卿自用卿:王衍不與庾敳交好,庾敳稱其為卿。王衍說:「君不得為爾。」庾敳說:「卿自君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家法,卿自用卿家法。」王衍感到驚奇。[4]
- 善於托大,長於自藏:當時人士評論庾敳說:「善於托大,長於自藏。」 [5]
人物評價
- 《世說新語》:善於托大,長於自藏。
- 房玄齡:潁川多士,峻亦飛英。長岑徇義,祭酒遺榮。 [6]
- 王世貞:吾嘗怪庾子嵩不好讀《莊子》,開卷至數行,即掩曰:「了不異人。」以為此本無所曉,而漫為大言者,使曉人得這,便當沉湎濡首。[7]
參考資料
- ↑ 《晉書 卷五十》:庾敳,潁川鄢陵人,字子嵩,庾峻子。長不滿七尺,而腰帶十圍,雅有遠韻。為陳留相,未嘗以事嬰心,從容酣暢,寄通而已。處眾人中,居然獨立。嘗讀《老》《莊》,曰:「正與人意暗同。」太尉王衍雅重之。遷吏部郎。是時天下多故,機變屢起,敳常靜默無為。參東海王越太傅軍事,轉軍諮祭酒。時越府多雋異,敳在其中,常自袖手。敳有重名,為縉紳所推,而聚斂積實,談者譏之。
- ↑ 《晉書 卷五十》:都官從事溫嶠奏之,敳更器嶠,目嶠森森如千丈松,雖礧砢多節,施之大廈,有棟樑之用。時劉輿見任于越,人士多為所構,惟敳縱心事外,無跡可間。後以其性儉家富,說越令就換錢千萬,冀其有吝,因此可乘。越於眾坐中問於敳,而敳乃頹然已醉,幘墮機上,以頭就穿取,徐答云:「下官家有二千萬,隨公所取矣。」輿於是乃服。越甚悅,因曰:「不可以小人之慮度君子之心。」石勒之亂,與衍俱被害,時年五十。
- ↑ 《晉書 卷五十》:敳見王室多難,終知嬰禍,乃著《意賦》以豁情,猶賈誼之《服鳥》也。其詞曰:「至理歸於渾一兮,榮辱固亦同貫。存亡既已均齊兮,正盡死復何嘆。物咸定於無初兮,俟時至而後驗。若四節之素代兮,豈當今之得遠?且安有壽之與夭兮,或者情橫多戀。宗統竟初不別兮,大德亡其情願。蠢動皆神之為兮,痴聖惟質所建。真人都遣穢累兮,性茫盪而無岸。縱驅於遼廓之庭兮,委體乎寂寥之館。天地短於朝生兮,億代促於始旦。顧瞻宇宙微細兮,眇若豪鋒之半。飄搖玄曠之域兮,深漠暢而靡玩。兀與自然並體兮,融液忽而四散。」
- ↑ 《晉書 卷五十》:王衍不與敳交,敳卿之不置。衍曰:「君不得為耳。」敳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家法,卿自用卿家法。」衍甚奇之。
- ↑ 《世說新語 賞譽》:時人目庾中郎:「善於托大,長於自藏」
- ↑ 晉書 列傳第二十.國學網.2013-09-30
- ↑ 《藝苑卮言·卷三》.國學網.201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