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增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廖增德 |
[圖片網址 來自搜狗網 的圖片] |
廖姓,出自少典古國公孫氏(軒轅帝初姓公孫[1]後改姓姬),後有叔安公封國(現河南省唐河縣),以國為姓,歷夏迄周兩千餘年[2]。傳至春秋飂伯高,才去風加廣,改為廖。自後子孫昌盛,派衍河南一帶,均以廖為姓[3]。
西晉以後,廖姓一世祖廖子章於晉武帝咸寧二年(276)以武功封左衛鎮國大將軍,由京城洛陽遷居南京,為南京廖氏始祖。次子廖從憲由京城洛陽遷浙江?州府松陽縣順
義鄉誠信里。其孫廖五桂以武功得襲封左衛大將軍。五世廖誠希任揚州太守,因五胡擾亂,於太元九年(384)又遷回江南。第十一世廖延邦、廖延齡、廖延春兄弟三人官職顯
赫。廖延邦任清河郡(現河南省)太守,封清河郡公;廖延齡任武威郡(現甘肅省)太守,封武威郡公;廖延春任太原郡(現山西省)太守,封太原郡公。這是廖氏三郡的由來。
永定廖姓均為武威郡,屬廖延齡後裔,共分布14個鄉(鎮)39個村,總人口為13358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04%,按全國300家姓氏人口排列為第六十六位,按全縣姓氏人口排列
為第九位。
第一節 源流
一、入
廖氏第十二世廖崇德,於唐朝貞觀年間(627~649)考取明經(進士),任江西虔化縣(現為寧都、瑞金、石城三縣)縣令,任期滿後定居虔化,為江西廖氏始祖。廖崇德生
蘭芝、蘭階、蘭德三子。其中長子蘭芝承繼武威郡派宗,娶盧氏生光祿、光堯、光景三子,其中長子光祿於唐中宗景龍元年(710)中進士,官任汀州節度使。傳下第十六世廖
四十一郎,時值黃巢起義,廖四十一郎為避戰亂,便隨中原客家人第二次南遷,即從江西遷到福建寧化石壁村,為廖氏入閩始祖。
二、繁衍
廖氏第十六世廖四十一郎從江西遷徙寧化石壁後勤於創業,繁衍生息,生一子廖國清。但其後又屢遭兵禍,又舉家轉遷延平(南平)府順昌縣合陽市。在合陽市廖國清又繁衍
第十八世廖剛容,廖瑀容,第十九世廖元紀、廖元景、廖元光、廖元霖四兄弟。至第二十世廖文興有兄弟九人,其中廖文興為官拜參政大夫,妣李氏,生廖棠、廖花、廖萼三兄弟。
三、播遷入永
廖氏第二十一世廖花(廖文興次子),字實蕃,號五郎。於宋太祖四年(963)封湖廣參政大夫,娶寨頭氏馮一娘,誥封夫人。廖花在任期間兢兢業業,政績斐然,祖訓傳後。
後於宋末年間,從順昌縣合陽市遷居上杭郭坊(現上杭縣蘭溪鄉),為上杭永定的廖氏始祖。第二世廖昌任恩蔭縣尹,妣楊、周兩安人,仍居上杭縣郭坊。第三世廖徹,大學
士,妣張孺人居郭坊。至明成化十四年(1478)永定建縣後,其部分後裔逐漸遷來永定。其後,第三世廖、廖敏也相繼遷入永定的城內西門廖屋坪及湖雷、金砂等地。廖徹、
廖政、廖敏為永定的廖氏開基始祖,稱為永定廖氏三大房。
第二節 分布
一、高陂鎮
上洋田心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政房廖氏第三十四世廖祿(永定第十四世),原從上杭遷城郊古鎮坪,後遷本縣金砂湖洋頭,再轉遷高陂田心村開基,現已繁衍29代。
和興田塅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林高(永定第十一世),從金砂湖洋頭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9代。
坪在坪上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三世廖璇(永定第十三世),從富嶺村廖屋山遷入開基,現已繁衍30代。
富嶺務郎坑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二世廖永禧(永定第十二世),從鳳城鎮洋塘下遷入開基,現已繁衍30代。
富嶺富康廖屋山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二世廖永禎(永定第十二世),從鳳城鎮洋塘下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9代。
二、坎市鎮
青溪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三世廖宗興(永定第十三世),從本縣城郊古鎮黃竹隔遷入開基,現已繁衍30代。
三、湖雷鎮
下湖寺前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徹房廖氏第三十八世廖元龍(永定第十八世),於康熙年間攜侄廖近仁等從仙師鄉洋思科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31代。
羅灘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徹房廖氏第三十二世廖榮陽(永定第十二世),從堂堡下村赤逕村遷入開基,後第十四世廖昂也從湖洋塔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9代。
尺度村廖屋。該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百四郎(永定第十一世),從鳳城鎮洋塘下遷入開基,現已繁衍30代。
戴陽崗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三世廖榕(永定第十三世),從鳳城鎮洋塘下遷入開基,現已繁衍30代。
四、堂堡鄉
下村赤逕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徹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千五郎(永定第十一世),從本縣仙師鄉洋思科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30代。
五、撫市鎮
五聯水口團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二世廖永玉(永定第十二世),從鳳城鎮洋塘下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8代6戶20餘人。
華豐隔子背廖屋。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彥達(永定第十一世),從鳳城洋塘下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9代。
六、西溪鄉
禮田上寨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徹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春光(永定第十一世),從古鎮坪黃竹隔遷入開基,現已繁衍30代。
禮田沙角里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六世廖圖山(永定第十六世),從鳳城鎮西門遷入定居,現已繁衍30代。
七、金砂鄉
半埔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政房廖氏第三十七世廖思尊(永定第十七世),從城郊古鎮凹下始遷金豐列市上新村,後再遷金砂半埔開基,現已繁衍30代。
八、洪山鄉
上山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徹房廖氏第四十二世廖玉瑞(永定第二十二世),從洪山上塔厚墩遷入開基,現已繁衍30代。
上塔厚墩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徹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仲楨(永定第十一世),從上杭縣郭坊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30代。
上山嘉禾石羅家營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徹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得理(永定第十一世),從上杭縣郭坊村(今蘭溪)遷入開基,現已繁衍30代。
九、峰市鎮
信美下水高山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政房廖氏第四十一世廖官讓(永定第二十一世),從上杭縣郭坊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6代3戶9人。
瀧角村(又名龍角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百一郎(永定第十一世)於1950年從鳳城鎮洋塘下始遷仙師鄉凹背,後又轉遷峰市泥角開基,現已繁衍31代120餘戶470餘人。
十、仙師鄉
洋思科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徹房廖氏第三十世廖百四郎(永定第十世),從上杭縣郭坊村(今蘭溪)遷入開基,現已繁衍30代。
橫橋村。該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政房廖氏第三十二世廖宗富(永定第十二世),從城郊古鎮凹下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9代。1999年,因建設棉花灘水電站,移民至鳳城鎮管山前,仍稱龍角居委會。
十一、城郊鄉
古鎮黃竹隔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政房廖氏第二十三世廖拱辰(永定三世),從上杭縣郭坊村(今蘭溪)遷入開基,現已繁衍30代。
古鎮凹下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政房廖氏第四十一世廖文堯(永定第二十一世),從本村黃竹隔遷入開基,現已繁衍30代。
十二、鳳城鎮
大洲居委會廖屋。該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政房廖氏第三十二世廖儒生,又名宗俊(永定第十二世),從城郊古鎮黃竹隔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30代。
大洲半坑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祖楨(永定第十一世),從鳳城鎮洋塘下遷入開基,後廖政房第二十一世廖成寧從圓頭山遷縣城台邊再遷半坑裡開基。現已繁衍30代13戶100餘人。
東坊居委會廖屋(今鳳山酒店背後)。該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敏房廖氏第四十一世廖祥峰(永定第二十一世),從本城洋塘下遷入開基,現已繁衍30代。
東坊東半街廖屋。該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敏房廖氏第四十四世廖辛舍(永定第二十四世),從岐嶺鄉列市背頭山村遷永定城關西門寒陂下村,後再轉遷東半街定居,現已繁衍30代。
南郊居委會廖屋。該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敏房廖氏第二十三世廖訥齋,諱敏湖(永定第三世),從上杭縣郭坊村(今蘭溪)遷縣城席草鋪(原人民戲院和紙箱廠背後)開基,現已繁衍31代。
西北居委會西后街廖屋。該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萬鳳(永定第二十一世),從縣城南門遷入定居,現已繁衍31代。
西門壩子裡廖屋。該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徹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任元(永定第二十一世),從仙師鄉洋思斜村始遷湖雷寺前,後又移廣東大埔桃李窠,再移遷西門壩子裡開基,現繁衍30代。
西門寒陂下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赤庵(永定第十一世),從上杭縣郭坊村(今蘭溪)遷入定居,現已繁衍30代。
十三、岐嶺鄉
中社背頭山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彥志、廖彥璘(永定第十一世)兄弟,從上杭縣郭坊村(今蘭溪)遷入開基,現已繁衍30代。
石培前廖屋。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八世廖鸞宇(永定第十八世),從中社背頭山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30代。
列市上新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政房廖氏第三十六世廖應益(永定第十六世),從永定縣城大洲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31代。
龍湖團村廖屋。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三世廖椿(永定第十三世),從永定縣城洋塘下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9代。
十四、下洋鎮
廖陂村。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徹房廖氏第四十一世廖登華(永定第二十一世),從本縣仙師鄉洋思斜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30代。
下洋圩半坑村(老街)。該村廖姓開基始祖系廖實蕃脈下廖政房廖氏第四十一世廖恆福(永定第二十一世),從城關大洲村始遷圓頭山,後又從圓頭山再轉遷下洋圩半坑開基,現已繁衍28代。
第三節 譜牒
一、新中國成立前
閩粵贛《廖氏族譜》,共10卷,手抄本,修於1928年,由廖鏡波撰寫,記述廖氏源流、世系、遷徙及人物等內容。
二、新中國成立後
永定《廖氏族譜》,電腦直排16開本,由永定廖氏族譜編纂委員會編輯,1993年印刷出版。總顧問廖樹楨(台灣台北),名譽主任廖晁誠,主任廖德潤,副主任廖文豪、廖采芳、廖連昌,總編廖德潤。由廖樹禎作序一,廖晁誠作序二。該譜載有廖氏起源、世系、源流及入閩入永的始祖源流、世系、遷移等情況,還載有照片32幅,全譜約30餘萬字。
第四節 文物古蹟
一、祠廟
永定縣城「永思堂」:永思堂是永定廖氏舊建家廟,俗稱老祠。座落於永定縣城東南牆邊(現環城東路縣委黨校),始建於明朝崇禎年間(1628~1644),坐北朝南,分三堂而立。祀始祖廖實蕃一脈神位。該祠建築古樸雄渾,構造特異。其祠門斗拱重疊,托起飛檐門頂,大門兩側皆以石雕吉祥物疊砌而成。門外兩柱頂,有石獅一對,相對而守,更顯得端肅、莊嚴、雄偉。
永定縣城「知本堂」:該祠是永定廖氏新祠,俗稱上祠。座落於縣城洋塘下(現縣城文化路電影院即原址)。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建於雍正十三年(1735)。後經多次擴建,規模宏偉,設三堂二廳,內部功能齊全。正堂與中廳有八大柱支撐,柱圍大,一人合抱有餘。整座建築皆朱檻雕梁作棟,梁棟之上有立體雕塑人物故事或龍鳳吉祥物,栩栩如生。整祠能容納上千人。門前翰林、進士、文武舉人受封的桅杆林立,文職筆尖為頂,武職石獅吼天,蔚為壯觀。該祠曾設城關道南小學和永定師範學校。
二、墓葬
廖實蕃墓:廖氏第二十一世、杭永廖氏一世廖實蕃,名廖花,號廖五郎。宋太祖四年(963)封湖廣參政大夫,由福建省順昌縣合陽市遷徙上杭縣郭坊村(今蘭溪),為上杭、永定廖氏始祖。卒後與其夫人馮氏合葬於上杭縣蘆豐公路旁,稱田雞浮塘,癸山丁向。後嗣派衍閩、粵、贛、湘、桂、台及東南亞等地。
三、匾牌(額)
鳳城鎮大洲店上佛佑諱三元中武庠授千總捷報匾牌,現存。
洪山鄉上山廖貞華、廖貞明「兄弟科甲」匾額。現存。
洪山鄉上山廖德明中武舉人官銜匾。現存。
洪山鄉廖九彩被授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紀錄四次加三級德舒為天府名英匾額。現存。
第五節 人物
廖鴻章(清雍正、乾隆年間人),字羽明,號南崖,本縣坎市鎮青坑村人。父冀亨,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舉人,曾任江蘇吳縣知縣,善決獄,有政聲,尤其是督教子孫甚嚴。鴻章從小聰敏,勤奮好學,在父親的督教下,課業日進。乾隆元年(1736)參加鄉試,考中舉人。第二年與侄廖瑛一起到北京參加廷試,兩人同時得中進士。接着參加朝考,成績優良,選取為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內的教習館肄業三年,散館授檢討。不久,經在籍禮部侍郎、著名文學家沈德潛的推薦,出任蘇州紫陽書院掌教。蘇州一向稱人文昌盛之地,但是,那裡碩儒耆宿,青年學子,對鴻章的博聞廣識、循循善誘,無不欽服。乾隆二十二年(1757),高宗南巡,曾到紫陽書院視察,特賜詩表彰,時人視為殊榮。晚年定居蘇州,誥授朝議大夫,南陽府知府。
鴻章繼承父風,善於教育兒孫。他傳下的四代中,出了4個翰林,3個舉人,即子守謙舉人,孫文錦翰林、文耀舉人;曾孫維勛翰林,維榮舉人;玄孫壽恆、壽豐都是翰林。這個「科第世家」加上鴻章侄輩及其後人中的2進士、4舉人,構成永定俗語「獨中青坑」所由來的清代科舉奇蹟。
鴻章的著作有《南雲書屋文集》、《黎余詩草》、《紫陽課藝》等。
廖亨祿(1913~1951),城郊鄉古鎮凹下村人。父母早喪,弟兄倆靠叔父撫養成人。民國16年(1927)秋,受中共溪南區委書記張鼎丞的啟發教育,開始參加革命活動。民國18年,紅四軍解放永定,他第一個參加三連鄉少先隊,不久又加入共青團,到縣團干訓練班學習。次年5月,經張鼎丞介紹,參加紅十二軍,在第三團當宣傳員。轉戰武平、上杭、長汀。民國2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連指導員。第二年春,被選到江西瑞金紅軍大學學習,結業後任紅軍二十二軍預審員、科長。民國23年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任紅一軍團衛生特派員。抗日戰爭時期,歷任一一五師保衛部科長、六八六團鋤奸股長、獨立旅保衛科長、魯西軍區保衛科長、後勤部政委、三旅九團政委、湖西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期間,任平原省軍區幹部管理部副部長。
1951年5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赴朝慰問團第二團副團長。5月6日晚上,在朝鮮某戰區舉行慰問大會,美機突來空襲,他指揮戰士疏散,自已卻不幸負了重傷,當即送回國內搶救,終因傷勢過重,在7日下午2時逝世。噩耗傳來,永定人民同聲痛悼。為了紀念他,特地把本縣人民在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活動中捐獻的飛機,命名為「廖亨祿號」。
廖昌林(1916~1982.11.27),高陂鎮富嶺村務郎坑人。1932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8月轉為正式黨員。在紅軍中,先後任瑞金紅軍學校學員、紅一軍團司令部無線電分隊青年幹事、江西軍區電台報務員、紅一方面軍二局機務員,參加過第四、第五次反「圍剿」戰役和二萬五千里長征,經受了嚴峻的考驗,確保中央的通訊聯絡工作。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一支隊報務主任、分隊長、區隊長,新四軍一師通訊衛星中隊長、蘇中軍區司令部三科科長。曾跟隨陳毅軍長挺進敵後,開闢抗日根據地。參加過著名的蘇中黃橋戰役。為發展鞏固蘇中、蘇北抗日根據地,南征北戰,英勇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軍區司令部通訊科科長、華東野戰軍通訊處副處長等職。參加過蘇北七戰七捷和孟良崮、淮海、渡江等重大戰役。在歷次戰鬥中,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主動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在通訊人員、器材嚴重缺乏的情況下,想方設法,克服重重困難,完成通訊聯絡任務,保證戰鬥的勝利。
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擔任華東、華北軍區司部通訊處處長,通訊兵電子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七機部紀律檢查組副組長等職。任職期間,刻苦鑽研業務,苦幹實幹,特別是在航天工業艱苦創業的年代,他在基建後勤戰線艱苦奮鬥、勤儉建院,勤勤懇懇為科研生產和廣大科技人員服務,為建設科研生產基地、加速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政治堅定,旗幟鮮明,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及其幫派體系的倒行逆施作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1982年11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67歲。
廖增德(1905~1932),本縣高陂鎮上洋田心村人。1928年加入農會,8月參加太平區農民武裝暴動攻打西陂、龍巖、坎市等地戰鬥。1929年在本村加入手工業工會,當選工會會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區鄉蘇維埃代表。1930年3月,出席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當選為閩西蘇維埃政府執委,同年9月當選為第二屆執委,任永定保險部部長。1931年春,任閩西蘇維埃政府財政部部長,主持發行閩西工農銀行鈔票,為閩西革命財政金融事業建設作出貢獻。1932年夏,在「肅社黨」事件中,蒙冤被殺害於長汀,時年27歲。新中國成立後追認為革命烈士。
參考來源
- ↑ 廖姓,出自少典古國公孫氏(軒轅帝初姓公孫,搜狐 - www.sohu.com/a...- 2017-6-1
- ↑ 有叔安公封國(現河南省唐河縣),以國為姓,歷夏迄周兩千餘年,搜狐, 2014-06-27
- ↑ 傳至春秋飂伯高,才去風加廣,改為廖。自後子孫昌盛,派衍河南一帶,均以廖為姓,搜狐 - www.sohu.com/a...- 202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