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的圖片

廷,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讀作tíng,此字約始見於西周金文 ,由「廴」和「𡈼」構成。該字本義一般認為是君王上朝布政的地方,常見中廷、大廷、東廷之說。

也常引申表庭院,該義後世一般寫作「庭」

基本信息

中文名;廷

部   首;廴

五   筆;tfpd

筆   順;312154

字   級;一級字(0448)平水韻九青平聲

漢語拼音;tíng

注   音;ㄊㄧㄥˊ

總筆畫6

異體字閮、𢌜、𨑲 統一碼基本區 U+5EF7字形分析半包圍結構造字法形聲字

形聲字。從廴,聲旁。約始見於西周金文。金文從圖A、𡈼聲,或從㐱聲。 「圖A」林義光《文源》以為「象庭隅之形」。𡈼字的甲骨文字形像人挺土上,疑為挺之本字。金文廷字的聲符變異較多,較早的形體從㐱聲,或省作圖B、圖C,或變作圖D、圖E,乃從㐱與從𡈼的結合。形符圖A後世變作廴旁(參「㢟」字條)。也有學者認為小篆廷字所從的圖F(廴)是由㐱聲的部分筆畫與圖A結合訛變的結果。漢以後廷字承襲小篆形體,偶或從「辵」,乃形近所致

在西周金文中多表示君王上朝布政的地方,常見中廷、大廷、東廷之說。諫簋:「司馬共右諫入門立中廷。」後世典籍中引申作官署。《廣雅·釋宮》:「廷,宮也。」王念孫疏證:「謂官舍也。」 《墨子·號令》:「符傳疑,若無符,皆詣縣廷言,請問其所使。」也常引申表庭院。《詩·唐風·山有樞》:「子有廷內,弗灑弗埽。」該義後世一般寫作「庭」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二】【廴部】廷 朝中也。從廴,𡈼聲。特丁切 說文解字注 朝中也。 朝中者,中於朝也。古外朝、治朝、燕朝,皆不屋,在廷。故雨沾服失容則廢。 從廴壬聲。 特丁切。十一部。甘祿字書、佩觿音定。廣韻同。 〖注〗𡈼、壬形近易混

康熙字典

《廣韻》特丁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丁切。𠀤音亭。《說文》:朝中也。《廣韻》:朝廷也。《論語》:其在宗廟朝廷。疏:朝廷,布政之所。《釋文》:廷,停也,人所集之處。 又《廣韻》:正也。《韻會》:直也。 又《廣韻》:廷者,平也。

又廷尉,官名。《前漢·百官表》:廷尉,秦官。註:廷,平也。治獄貴平,故以為號。 又《廣韻》《韻會》《正韻》𠀤徒徑切。亭去聲。義同 [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