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延慶寺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延慶寺塔位於松陽縣城西郊2公里處,西北靠上方山,東北依雲龍山,東南面是開闊的田園。宋咸平二年(999)動工興建,五年(1002)年建成,相傳塔藏舍利。塔高38.32米,樓閣式磚木結構,六面七級,中空,可登塔頂;斗拱瓦鎦作雙卷頭,山檐舒展平緩,鐵質塔剎相輪為卷草圖案,曲線流暢[1] ;塔壁朱畫飛天,依稀可認。額榜「延慶寺塔」為沙孟海先生手書。

延慶寺塔是江南諸塔中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原物,為國家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中文名稱:延慶寺塔

地理位置:松陽縣城西2公里

景點級別:國家級文保單位

興建時間:宋咸平二年(999)

建成時間:宋咸平五年(1002)

建築風格:唐風宋塔

建築結構:樓閣式磚木結構

民間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住在石筍附近的一位後生,帶兵反對朝廷的殘暴統治,被朝廷鎮壓了。

後來後生被呂洞賓點化成仙。皇帝懼怕會有更多的人起來造反,便下旨在此附近建塔鎮之。

那塔就是延慶寺塔,那後生被人們尊稱為「皇王」,就是寺中皇帝模樣的仙人。「延慶寺塔鎮皇王」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雖不可信,卻耐人尋味——民眾的「造反」是用塔就能鎮住的嗎?塔院白牆紅檐,古色古香。

步入塔院山門,門廳立着一塊花崗岩石碑。它象一部厚重的大書,記載着延慶寺塔的歷史。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行達禪師奉旨赴印度取經,歷十寒暑,得大經倫八部,舍利子(佛牙或佛骨)四十九粒,受到朝廷嘉獎。

行達為此發願建塔,以藏舍利。經多方籌募,於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動工,至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建成。因位於松陽縣城西面五里的雲龍山麓,故初號雲龍寺,後以塔後延慶寺改名延慶寺塔。

內部景觀

踏上松古平原,感受着這片土地上古老的氣息,品味着宋代沈晦的「惟此桃花源,四塞無他虞」的讚嘆,不知不覺間已出城一二公里。

一路稻花飄香,秋風送爽,阡陌交錯,竹木扶疏,正所謂小橋流水人家,好一派田園風光。

松陽城西蒼翠的雲龍山麓,在碧野之畔,青山之腳,白牆紅檐圍繞着一座千年古塔,幽幽散發着久遠的歷史之音。

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延慶寺塔。延慶寺塔不論是歷史價值還是藝術價值都值得後人研究。

延慶寺塔與1165年竣工的杭州六和塔相比,要早一百六十三年。

現存塔體磚銘還有「醇化五年(公元994年)六月中」的字樣,足以證明此塔屬北宋原物,系唐風宋塔,而杭州六和塔乃宋風宋塔。

延慶寺塔從塔身構造到木構出檐都沒有發現後人修繕的痕跡,是江南諸塔中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原物。

據《松陽縣誌》記載,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行達禪師奉旨西行,到中印度,得《大經論》八部舍利四十九粒以歸。

行達禪師歷十寒暑,得大經綸八部、舍利子49粒,受到朝廷嘉賜,為此發願建塔,以藏舍利。經多方籌募,於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動工,到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建成。

延慶寺塔初名「雲龍」,因塔址在雲龍山延慶寺前,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改稱延慶塔。步入塔院,一條鵝卵石大道延伸至塔底,兩邊樹木蔥鬱,鮮花怒放。

前面就是那座閣樓式磚木結構的斜塔,此高38.32米,六面七級,中空,每層設有平座迴廊;斗拱瓦鎦作雙卷頭,出檐舒展平緩,頗具唐風,鐵質塔剎相輪為卷草圖案,曲線流暢。

塔身閣檐匾上的「延慶寺塔」為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所書,氣度不凡,為古塔平添了幾分雄姿。

延慶寺塔經歷了一千餘年的風雨洗禮,眼下,塔身出現傾斜,上世紀八十年代修繕古塔時,延慶寺塔塔身已傾斜2°12″,偏心距一米多,人們將其稱為東方比薩斜塔。

這樣一來,古塔反而增添了另一種魅力,令人覺得不登此塔就枉為此行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