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風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建安風骨是一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2]、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名詞解釋
又稱「漢魏風骨」。指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 年)至魏初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中由剛健悲慨的思想感情與清朗遒勁的文辭凝結而成的時 代精神和總體風格。漢末政治動盪,戰亂頻繁,人民流離失所。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有曹操(155 — 220)、曹丕(187 —226)、曹植(192 — 232)、孔融(153 — 208)、陳琳(?— 217)、王粲(177 — 217)、徐幹(171 — 218)、阮瑀(165 ? — 212)、應瑒(?— 217)、劉楨(?— 217)和女詩人蔡琰等人,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 統,在創作中多直面社會動亂,反映民生疾苦及個人懷抱,抒發了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表現出剛健、向上的抱負和豪邁、悲慨的情懷。 「建安文學」的總體風格是悲涼慷慨、風骨遒勁、華美壯闊,具有鮮明的時 代特徵和個性特徵,形成了文學史上獨特的「建安風骨」,從而被後人尊為典範,其中又以詩歌成就最為突出。
引例1
暨建安之初,五言騰踴,文帝、陳思,縱轡以騁節;王、徐、應、劉,望 路而爭驅;並憐風月,狎池苑,述恩榮,敘酣宴,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 (劉勰《文心雕龍·明詩》) (到了建安初期,五言詩創作空前活躍,魏文帝曹丕和陳思王曹植馳騁文壇; 王粲、徐幹、應瑒、劉楨,隨後奮力爭先;他們都喜愛風月美景,遊玩清池園囿,記述恩寵榮耀,敘寫酣飲宴集,慷慨激昂地抒發豪氣,灑脫直率地施展才情。)
參考文獻
- ↑ 中國發現距今8000多年的古老文字,考古專家:中華文明再添三千年,搜狐,2022-08-12
- ↑ 書法|詳解隸書發展的歷史,搜狐,20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