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建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建窯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的古瓷窯,建立於唐代建寧府建安,後遷往建陽,宋、元達到極盛。建窯瓷體較薄,色淺黑而滋潤,有黃斑、滴珠。宋代建窯燒制的白兔毫毛茶盞很流行。

建窯古瓷窯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歷史傳承

繼五代柴窯瓷器的燒製成功,極大地激發了制瓷工藝的創新熱情,創造出了耀變瓷,玉胎瓷,同時在建窯風格影響下,結合耀州窯的捏塑和劃花工藝技術,產生了新的瓷器風格——鈞窯瓷器。並生產出了鈞窯筆洗等令人神奇的生態瓷。生態瓷就是指在不破壞胎和釉的礦物的自然活性,並能按照人的意願表達,使瓷器永遠保持在自然狀態下的活性的礦物本質,又能呈現人所需要的色,光及各種紋理。優質寶石因其內部結構的緻密而壓力強度也非常大,裡面的壓強在不停地向外釋放,帶出多種礦物粒子與光粒子相遇,在表面形成發光膜,寶石的光彩在發光膜里變幻無窮。如果瓷胎能夠做到像寶石一樣透氣,並適時向外釋放壓強,並帶出寶石釉里活性的礦物微粒,瓷器的光彩就能夠隨着光照的變化而變化。由於柴窯的釉層不是緊貼在胎面上,而是釉層與胎體間留有間隙,而胎體又是多層狀結構,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胎體有着足夠的壓力釋放。柴窯的光彩流光四溢其色正碧。

我們人眼所看到的柴窯發色,就是紫外線在實時的變化中,所謂「耀變」,就是在燒好的素胎上施以雙層釉,(一種帶白色斑點的何非石做釉),在燒制過程中流動擠壓形成。當光線照射時在胎壓的反作用力下,斑點周邊的礦物微粒向外反射藍色光束,並在其釉面的發光膜中瑩透呈片狀或霧狀等……屬於散射型光斑。而鈞窯筆洗由於氣泡呈有規則的排列,形成不同紋理,紫外線在凸起的氣泡中被溫和地放大,顯得柔和而美麗。多姿多彩的耀變光在發光膜里變幻無窮,屬於聚合形光斑。總之,與柴窯[2]一樣,幾張照片只能反應出其萬千美麗的幾個瞬間。

考古過程

建窯遺址位於建陽區水吉鎮,廢品堆積散布於池中村、後井村周圍的蘆花坪、大路後門、源頭坑、牛皮侖、營長墘(又名社長埂)、庵尾山(又名廟尾山)等處山坡上,範圍達10餘萬平方米。20世紀50年代以來,遺址多次發掘。其中大規模考古發掘共4次:1960年10月、1977年夏、1989年5月至1990年5月、1991年10月至1992年4至7月。期間清理了10幾座龍窯遺址,依靠瓷器標本以及窯具、工具標本證明,建窯創燒於晚唐、五代時期,當時以燒造青釉瓷器為主,兼燒少量黑釉瓷。宋代是建窯的興盛時期,大量燒造黑釉茶盞,兼燒部分青釉、青白釉瓷。元代以後,建窯漸趨衰落,至清代,曾一度燒造青花瓷

視頻

建窯 相關視頻

2019西泠秋拍丨宋 宮廷御用建窯烏金釉玉毫盞
乾說紀錄片第二季 · 第三集《建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