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建茶六絕介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建茶
 

建茶六絕介紹建茶因產於福建建溪流域而得名。歷史上所屬福建建州。其轄區以建茶、建盞、建本、建版、建木聞名於世。建茶以宋代福建建州建安縣(今建甌)的北苑鳳凰山一帶為主體的產茶區。其代表的北苑貢茶聞名於世。建茶以六絕聞名於天下,下面一起來看看。[1]

建茶六絕

建甌茶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茶史上,留下了令人驚奇的熠熠光芒。歸結起來,有以下「六絕」:一是建溪官茶天下絕;二是建安鬥茶天下絕;三是建盞茶具天下絕;四是鳳山茶神天下絕;五是建甌茶業天下絕;六是北苑茶文天下絕。

一、建溪官茶天下絕

建甌植茶,根據史乘考證,大約可追溯到公元前202—300年的戰國末期和秦漢初期。至唐中期,建甌已盛產茶葉。陸羽《茶經》「八之出」中就提到建州產茶,而且贊道「往往得之,其味極佳」。閩龍啟元年(938年),邑人張廷暉將鳳凰山方圓三十里的茶山悉數獻給了閩王,被列為皇家御茶園,因該園地處閩都之北,故稱「北苑」。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朝廷派重臣柯適漕閩監製北苑龍鳳團茶,茶品不斷升級,品質高貴,外形精美。在御品的推動下,建茶更是精益求精,一時名冠天下。

宋代周絳在其所著的《茶苑總錄》中盛讚道:「天下之茶建為最,建之北苑又為最」。陸游亦有詩頌道:「建溪官茶天下絕」。歐陽修曾在《歸田錄》中敘道:「慶曆中,蔡君謨(即蔡襄)為福建路轉運使,始選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北苑龍鳳團茶分為細色五綱和粗色七綱,其中細色五綱有龍焙貢新、龍焙試新、龍團勝雪等十五個品名、無比壽芽等十三個品名、太平嘉瑞等六個品名。

建溪官茶之所以名冠天下,是因為它有以下四大優勢:優勢一:貢御及時,先聲奪人。優勢二:工藝精良,規程嚴謹。優勢三:裝潢考究,外表華麗。優勢四:造型美觀,精品迭出。

二、建安鬥茶天下絕

建安的「鬥茶」活動,被公認為中國茶文化形成的一個重要標誌。茶文化的精髓是茶道,而茶道的發端則源出於建安「鬥茶」。 以和、清、敬、寂等四規七則為核心的日本茶道藝術最初就是發端於建安的茗戰。

鬥茶發源於福建建州,到了北宋,由於境內「北苑」御茶園的興起,又進一步在御品的推動下,比試茶品高低的鬥茶風氣愈加盛行。建安的茗戰,經丁渭、蔡襄等名家的倡導,傳播到上層社會,逐漸演化成一種鑑賞茶品,沖泡茶藝,清新雅致的茶道藝術。

三、建盞茶具天下絕

由於宋代鬥茶,茶色尚白,應運而生的便是當年「建窯」所燒制的「建盞」——黑釉瓷茶盞珍品的問世了。建安「建窯」所燒制的「建盞」問世後,即馳名海內外,被世人尊為瓷中珍品,從而成了宋代建州茶事中與「北苑」龍鳳團茶相匹成配、名傾天下的雙璧之一,在茶藝王國的星空中交相輝映。

「建窯」大約創燒於晚唐五氏;鼎盛於兩宋及元初;至元中後期衰落;明代基本廢燒。據有關文獻的記載,當時計有」龍窯」99座,其生產的瓷器被列為中國八大名瓷之一,時稱「建盞」。「建盞」問世後,馳名海內外。特別是日本人對它更是珍愛有加,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把它列為國寶級的文物。

歷代文獻都給「建窯」和「建盞」以極高的評價,同時賦予它很高的地位。蔡襄在《茶錄》中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朱琰在《陶說》中稱:「宋代茶尚撇碗,以建安兔毫盞為上品。」

四、建甌茶業天下絕

建甌茶業歷史悠久,至唐貞元二十年(804年),建州刺史常袞造出名震江南的研膏茶。《十國春秋唐元宗本紀》稱:「保大四年(946年),命建州制的乳茶,其品又精於研膏茶,名甲天下。」宋代,建甌茶業走上了巔峰。先是丁謂,造鳳團龍團。《畫墁集》稱:貢不過四十餅,專擬上供,雖近臣之家,徒聞而未嘗見。後是蔡襄,又造出小龍鳳團。《歸田錄》稱: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建茶從唐至清,前後歷時一千餘年之久,茶農在總結傳統經驗的基礎上,改良茶樹品種,完善培植技術,提高製作工藝,更新花色品種,從而不斷地豐富了建茶的歷史內涵,為世界茶史寫下了閃光的一頁。

五、建茶詩文天下絕

在建甌傳統茶文化的諸多盛事佳話中,還湧現出大量讚頌建茶、建盞、建安鬥茶的詩文,其數量之多、名家之齊,堪稱中國文苑史上的一絕。另據統計,宋代有關茶葉研究的專著約有二十多種,其中專門研究建茶的就有十三、四種之多。主要包括:蔡襄的《茶錄》、丁謂的《建安茶錄》、趙汝礪的《北苑別錄》、呂惠卿的《建安茶記》、熊藩的《宣和北苑貢茶錄》等。此外還有一些論及建茶或以建茶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茶葉專著,如顧元慶的《茶譜》、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等。

六、鳳山茶神天下絕

蔡襄在所著的《茶錄》中稱:「(北苑鳳凰團茶)惟鳳凰山連屬諸焙所產者味佳。」丁謂在所著的《建安茶錄》稱:「鳳山高不百丈,無危峰絕崦,而岡阜環抱,氣勢柔秀,宜乎嘉植靈卉之所發也。」宋子安在所著的《東溪試茶錄》稱:「其陽多銀銅,其陰孕鉛鐵,厥土赤賁,厥植惟茶。」

鳳山茶神,供奉在今建甌東峰霞鎮東二里的後焙村境內,民間流傳當地茶農為紀念宋代北苑茶焙的鼻祖張廷暉在茶業中的開拓性貢獻,特立祠廟以祭祀之。鳳山茶神廟的原名稱恭利祠,民間老百姓又叫張三公廟,現在則稱鳳翼廟或茶神廟。

茶神張廷暉,字仲光,仕閩為閣門使,唐末五代時期原為閩國建安縣吉苑裡的茶焙地主。在當時,張廷暉不僅開墾和擁有了鳳凰山方園三十里的茶山;而且在茶葉的種、采、揀、蒸、造等方面,特別是在蒸青碎末茶向研膏茶演變發展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北宋初,張廷暉去世後,里人以神祠之,歲修茶貢,祈禱多驗。宋紹興中(1131-1162年),朝庭賜封他為美應侯,累加效靈潤物廣佑侯,進封濟世公。夫人封協濟夫人。在中國茶史上,茶人死後為神,張廷暉有可能是唯一的一個。可以說,鳳山茶神張廷暉的名字在世界茶史上留下了一道獨特而靚麗的風景線。[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