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開鑿大運河的目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 隋朝大運河
原圖鏈接 隋煬帝

開鑿大運河的目的說到大運河,很多人都會想到隋朝煬帝楊廣修建大運河巡幸江都的故事。受到很多史料文獻的影響,很多人都認為楊廣修大運河就是為了享受。那事實確實如此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楊廣修建大運河的主要目的。[1]

隋朝大運河始建於公元605年,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徵發幾百萬人,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動用百餘萬民工挖通濟渠,連接黃河淮河,同年又用十萬民工疏通古邗溝,連接淮河長江,構成下半段。三年後,用河北民工百萬餘,挖永濟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構成上半段。又過兩年,疏通江南河,直抵餘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餘萬民工,費時六年,大運河全線貫通,全長兩千七百餘公里,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大運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運河基礎上開通的。它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大運河的開通,對我國以後經濟發展有重大意義。

但對於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千百年來,民間一直持有異議,明末袁於令在《隋史遺文》中稱其「為流連之樂耳」

其中以唐王泠然的觀點最有代表性,其《汴堤柳》中稱:「隋家天子憶揚州,厭坐深宮傍海游。穿地鑿山開御路,鳴笳疊鼓泛清流。」晚唐秦韜玉也認為,隋煬帝「種柳開河為勝游」。明末袁於令在《隋史遺文》中的評價更為直白:「秦政之築長城,為防胡計,非為游娛也。開河之役,誠有功於後人,若論楊廣,則只為流連之樂耳,未可與秦皇並也。」

從古人這些觀點來看,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原始動機不過是為了個人「游幸」的需要,即所謂「出於君王游幸之私意」。在大運河尚未全線貫通前,即在南運河通濟渠與邗溝剛開通時,隋煬帝便乘龍舟,率領着皇后妃嬪、文武百官、僧尼道士和大批兵士,大張旗鼓,大講排場,前往其最早封地江都(今江蘇揚州)巡遊去了。隋煬帝先後巡遊了三次,最後就死在揚州。

所以,歷代詩人都有隋煬帝「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句。如杜牧《汴河懷古》:「錦纜龍舟隋煬帝,平台復道漢梁王」;王許渾的《汴河亭》:「廣陵花盛帝東遊,先劈崑崙一派流」;汪遵的《汴河》:「隋皇意欲泛龍舟,千里崑崙水別流。」

但是如果用正常人的思維簡單的分析一下,這些觀點站得住腳嗎?如果隋煬帝只是貪圖享樂,大可以用花在大運河上的錢財,人力物力,直接享樂不就好了嗎?何苦搞如此大陣仗,害自己留下千古罵名?

其實我覺得出於什麼目的真的不可考證,即使隋煬帝活着,你直接問隋煬帝,也未必是實情。看歷史還是看事實的好。我覺得站得住的分析,開鑿大運河應該是如下幾點目的。

1、控制南方,漕運帶動軍事動員能力和物流能力。

2、利用南方的糧草準備北伐高麗。

3、減少物流成本,提高運輸量。

古代交通極為不便,即使到了現代,不也有「要想富,先修路」的說法嗎?路不通,經商、貿易、糧草運輸,一切無從談起。所以說,聽一個人怎麼說不重要,關鍵是看一個人怎麼做。大唐盛世,如果沒有南北大運河的鋪墊估計是實現不了的。其實一直到現代,南北大運河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一樣起到了巨大的帶動作用。我是天津人,天津就是水旱的碼頭,如果沒有南北大運河,是不可能有天津衛這幾百年的繁華的。

其實每個興盛的朝代,都是在享受前朝大量基礎建設的紅利。比如漢朝的興盛就是,戰國時修的都江堰,秦朝所修的鄭國渠,為漢朝創造了萬畝良田,正是秦朝修建的萬里長城,幫漢朝抵禦了北方匈奴,漢朝才得以發展。正式明朝所修的連通大江南北的驛路網絡。才有了清朝空前繁榮的通商貿易。

所以隋煬帝所修的南北大運河,是功是過,後人應該更能有發言權吧?唐朝人怎樣黑隋煬帝,我覺得也是合情合理,如果不說隋煬帝是荒淫無道的昏君。那唐朝豈不成了叛軍。[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