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開普勒超新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開普勒超新星

 

 

 

開普勒超新星以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的名字命名的。開普勒超新星也是400年來最後一顆只靠肉眼就可以觀測到的超新星。開普勒超新星距離地球大約1.3萬光年,是銀河系內最近超新星發生爆炸的代表。

簡介

開普勒是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的學生,他追隨老師的足跡找尋超新星,他也發現了一顆超新星。1604年10月,開普勒在天空中發現了一個新的發光體。這也是一顆肉眼能夠看得見的超新星,編號為1604。從1604年到1606年間,開普勒一直在研究他的這顆超新星,直到該超新星於1606年消失。由於天文望遠鏡直到1609年才發明,因此開普勒的研究主要依靠肉眼觀察。

新星記錄

四百年前,也就是西元1604年10月,地球上首次紀錄超新星爆炸產生的高能宇宙雲。 超新星在十七世紀初期,在蛇夫座(Ophiucus)產生一顆新的 亮星。世界多國均有觀測記錄。

《明史》天文志記載:「(萬曆)三十二年九月乙丑,尾分有星如彈丸,色赤黃,見西南方,至十月而隱。十二月辛酉,轉出東南方,仍尾分。明年二月漸暗,八月丁卯始滅。」

天文學家開普勒(Johannes Kepler)及他的同僚利用現代的望遠鏡來解釋這天上幻影的產生原因。 利用 最新的 星球演化的知識,這世紀的天文學家繼續探索這向外擴張的星塵雲,並利用太空中的望遠鏡不同波段的資料,調查開普勒(Kepler)的超新星殘骸(supernova remnant, SNR)。 在這張合成的照片中,從美國太空總署的太空望遠鏡記錄 X射線, 可見光及 紅外線的輻射,分別是 錢卓拉(Chandra) X-射線望遠鏡, 哈伯(Hubble)以及 史匹哲(Spitzer) 太空望遠鏡。這些組成的照片對於神秘的超新星殘骸提供相當程度的資訊。 開普勒超新星殘骸距離我們13,000光年,是最近一次本銀河系的超新星爆炸。

超新星1604

(編號: SN 1604,或稱開普勒超新星)是位於銀河系內的一顆超新星,位置在蛇夫座內。到目前為止,SN 1604是銀河系內最後一顆被觀測到的超新星,距地球僅6000秒差距(約20,000光年)。高峰時曾成為全天最亮的恆星,也比金星外的其他行星亮,視星等為−2.5。

此超新星在1604年10月9日首次被人發現。[1]到10月17日,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內斯·開普勒發現是次現象,他深入研究後寫了一本書巨細無遺地記錄此事,書名為《De Stella nova in pede Serpentarii》(蛇夫座足部的新星)。

超新星1604是當代看見的第二次超新星爆發,前一次發生在1572年(詳見條目第谷新星)。此後,再無觀測到銀河系內的超新星爆發,但是河外的超新星則屢見不鮮,最矚目的有超新星1987A。

超新星1604爆發後的遺骸成為了往後發現的同類物體的原型,在四百年後的今天仍然是常常被深入研究的天體。開普勒所繪的星圖,記錄了超新星的位置,以字母"N"標示。(由下數起第四行,左起第四格,蛇夫座的右腳跟)

研究

由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Stephen Reynolds教授帶領的天文學家團體總結了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錢德拉X射線觀測站(Chandra X-ray Observatory)將近九天的觀察結果。他們通過對比該超新星中氧和鐵原子的相對數量,得出了「開普勒」殘骸源於Type la超新星爆發的結論。

Reynolds的團隊同時就殘骸中的高密度物質給出了一種解釋。他們認為,「開普勒」最接近罕見的「即時」Type la超新星爆發,該現象往往在形成僅一億年的大質量恆星中發生,而不是幾十億年。如果事實果真如此,那麼「開普勒」將加深天文學家關於所有Type la超新星以及與眾不同的「即時」超新星爆發的認識。這也將提高使用Type la星作為暗物質宇宙論研究標準的可靠性,同時,這也是理解恆星成為宇宙中大量鐵的來源的基本條件。[1]

參考文獻

  1. 開普勒發現超新星衝擊波,科學網2016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