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開胃酸辣湯(吳聯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開胃酸辣湯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開胃酸辣湯》中國當代作家吳聯平的散文。

作品欣賞

開胃酸辣湯

農村老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飯無湯。飯前啜口湯,抑或飯後喝碗湯,似乎是人們長期養成的飲食習慣,或是一種飲食文化。因為湯不僅可以加速進食,也可以幫助消化,還可以有助健康,所以也有「飯前一口湯,不用進藥房」的說法。

有研究表明,早餐喝湯可以潤腸養胃,飯前喝湯可以增加飽腹感,減少食物攝入量,達到瘦身減肥的目的,而冬季喝湯,可以驅寒,增強肌體免疫力。湯者,食物加水煮熟後的汁液也,比如高湯、雞湯、羊頭湯、狗肉湯等,或是烹調後以汁液為主的副食,比如胡辣湯、酸辣湯、銀耳湯及各種粥類。

據說,我國泱泱五千年歷史,食文化僅一千多年,而湯文化卻長達三千多年之久,這不得不說湯文化遠古持久。喝湯也是極其講究的。有人喝湯淺啜淺飲,喝出了文明,喝出了禮儀,喝出了素養,而有人喝湯鍾情大碗喝大口喝,喝出了豪氣,喝出了豪邁,喝出了義氣。

因此,可以從喝湯的舉止上,看出一個人的修養修為如何,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文明教養程度。有人喝湯如品湯,用湯匙慢咂慢嘗,慢抿慢咽,可謂謙謙君子,禮儀君子;有人喝湯一副饞相,如下山老虎,大口喝大口吞,恨不得一口將湯碗吞進,喝完還情不自禁將碗底舔一舔,將碗口旋一旋,一副意猶未盡的樣子,一看就是莽夫魯夫。即便湯溫極高,他也在所不惜,依然狼吞虎咽,盡顯先下手為強之能耐。

在小酒館吃飯,湯自然是少不了的美食。有人喝湯,將湯舀入碗中,待湯溫降低,要麼用調羹慢飲,要麼用吸管慢吸,極顯大家風範;而有人喝湯,將湯舀入碗中,也不管湯溫如何,總是顯得迫不及待,端着湯碗就猛地開喝,直燙得叫爹喊娘,也不肯將湯碗放下,也不肯比其他人慢一拍、慢一步,如饕餮之獸,如餓虎撲食。

我似乎也是一個極其愛喝湯之人,雖算不上喝湯的謙謙君子,但也算不上喝湯的魯莽之夫。我喝湯既不像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啜小飲,也不像《水滸傳》中的108個梁山好漢那樣狂喝暴飲,我要麼邊吃邊喝,要麼飯後慢慢喝上一碗。邊吃邊喝,意在加速進食,減少飯量,而飯後慢喝,意在漱口清理口腔。

上班後,大多都在單位食堂就餐。根據食堂提供的食物,早餐總免不了要來一碗小米粥、玉米粥、大米粥、銀耳湯、甜酒水、豆漿水等,而中餐和晚餐總也少不了要來一碗海帶湯、蘿蔔湯、排骨湯、雞湯、胡辣湯、酸辣湯等。在這些粥類和湯類之中,我最鍾情的還是那碗開胃的酸辣湯。

酸辣湯近似於北方的胡辣湯,其特點就酸和辣。如果你胃口不好,脾胃有恙,有厭食之感,不妨就來一碗酸辣湯,酸、辣之味雙管齊下,定會刺激的你的味蕾,讓你胃口大開,食慾大增,飯量大升。在家做飯時,一旦有食欲不振,妻子就會習慣性做一碗酸辣湯。在我的記憶里,這個生活小竅門是母親留傳給我們的。

小時候,母親最愛做粥類和湯類,她儘可能讓孩子們吃飽飯,長好身體。那時候的家境極其拮据,可謂入不敷出,不可能大魚大肉,也不可能山珍海味相伴。母親總是就地取材,用現有的食材,做出一些開胃的食物,比如做酸辣湯。酸辣湯的食材也很簡單,一是做好的酢辣子,二是野韭菜,三是食鹽、菜油和佐料。其中比較複雜的程序,就是提前做好酢辣子。酢辣子的「酢」本念「zuò」,但鄉親們的方言習慣性讀「zhà」,就如醡酒之意。

秋天過後,菜地里的辣椒紅得發紫,紅得通透,紅得誘人,全家人怎麼吃都吃不完,吃不贏。如果不搶收回家,辣椒就會爛在地里,甚是可惜。晴天,母親用背簍將紅辣椒搶收回家,將比較嫩比較脆比較亮很新鮮的紅辣椒揀出來,用井水洗淨瀝乾,泡在酸水壇里,等過十天半月,再將泡辣椒撿出來食用,也是上等的開胃菜和下飯菜。

剩餘的比較老的比較枯的比較皺的紅辣椒,母親不是用來晾曬乾辣椒,就是用來做酢辣子,不讓辣椒浪費一點,丟棄一點。母親提前選好上等的玉米粒,用石磨磨出玉米粉,用籮篩篩了又磨,磨了又篩,儘可能讓玉米粉又細又軟又滑。接着,母親將洗淨的紅辣椒放入木盆內,雙手各持一把菜刀,雙刀齊下,緊湊地剁着紅椒。

深秋夜晚的煤油燈下,常常能聽見菜刀叮叮咚咚剁東西的聲音,那定是母親又在剁紅辣椒了。母親邊剁邊翻,邊翻邊剁,動作極其嫻熟,也極其優雅,那聲音也極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像在歌唱,像在賦詩。那極具節奏感的聲音,如鼓點,如錘音,如鐘擺。如果你隨着那聲音起舞,定會越跳越歡,越舞越樂。

待紅辣椒剁成泥狀,母親便將玉米粉、食鹽、蒜泥、姜泥等原料均勻地撒進去,再次一遍又一遍砍剁,直到玉米粉完全融入泥狀的辣椒里。此時,酢辣椒的香味漸漸散發出來,但更多的是散發的辣椒的辣味和辛味。稍不留神,辣味和辛味就會鑽入眼眶,進入鼻孔,讓你涕泗橫流。母親每次在砍剁酢辣椒時,總會忍不住流下眼淚。母親只好提前準備一條潤濕的毛巾,一邊流淚,一邊用潤濕的毛巾擦拭。

酢辣椒剁好後,還不能稱之為酢辣椒,要想成為酢辣椒,還有一個酢的過程和酢的程序,就是在酸菜壇內使其變酸的過程。母親將一口巨大的酸罈子里里外外洗淨濾干,將剁好的酢辣椒一瓢一瓢裝進壇內,邊裝邊用瓢底紮緊,待全部裝完,就蓋上壇蓋,壇沿放水封住壇口。這樣放上兩到三個月,裡面的酢辣椒酸味漸出,顏色更加透黃,一看就格外誘人。

做好的酢辣椒可以直接與鮮肉、臘肉炒食,也可以單獨炒食,都是極其美味的好菜。在做酸辣湯時,還得在野外采點野韭菜、蔥蒜苗回來,還可以采點小白菜、小菠菜等。待水開後,加入一點油、鹽、胡椒粉、花椒粉、雞精等,將適量的酢辣椒撒入進去,邊撒邊攪拌,謹防酢辣椒成塊成坨。待酸辣湯煮成稀糊狀,再加入少許切細的野韭菜、蔥蒜苗極其菜葉,這樣成品酸辣湯就算完成了。

在吃飯時,吃一口飯,再吃一口酸辣湯,或是酸辣湯拌着飯一同進食,其中酸味和辣味就會被激發出來,迸發出來,顯出它們的獨特味道和優勢,酸味可謂酸爽,辣味可謂辛辣,酸辣味一起就將人的味蕾驚擾得無地自容,讓你欲罷不能,欲說還休。酸辣湯就如一個能說會道的勸酒者,讓你面對酒的誘惑都會拜倒在它的腳下。

一碗簡單的酸辣湯,既酸出了土家人的率性和直性,也辣出了土家人的鄉愁和鄉音。在異地他鄉,如果能共享一碗酸辣湯,饗食一碗酸辣湯,那便是同根同地同祖的老鄉,酸味和辣味便會將他們緊緊拴在一起,連在一起,永不分離。 [1]

作者簡介

吳聯平,筆名巴山異人、喳西泰,男,1970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湖北省巴東縣人,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