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花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開花調 |
中文名稱;開花調 類別;山歌 流行在;太行山區 音調;音調簡潔,深情感人 代表作;《桃花紅,杏花白》 |
開花調是流行在太行山區(或稱東山區)的一種傳統民歌形式。主要分布於左權、和順、武鄉、襄垣各縣。其中以"左權開花調"最為出色。因"開花調"歌詞的上句常"xx開花"為起興,下句點題,因而當地人把這種形式的山歌統稱"開花調"。[1]
左權縣簡介
左權縣位於太行山主脈西側、山西省東部邊緣,古稱遼州、遼縣,後因紀念犧牲在此的抗日名將而改為左權。左權民歌蘊藏豐富,據《遼州志》載,宋元以來,當地就有"鬧元宵"、"鬧社火"、"鬧紅火"的傳統風俗。歷代民眾不斷創造、傳承,陸續產生了多種傳統民間音樂體裁,如山歌、小調、號子、套曲、小花戲和吹打等,其中以開花調最具代表性。該類民歌屬"山歌體",因所有唱詞一律以"花"為中心,以"開花"為比興,故稱開花調。
更為獨特的是,所謂"花",不僅有植物之"花",更有各類日常用具、物品之"花",如"門搭搭開花撲來來,門外走進哥哥來"、"玻璃開花里外明,遠遠照見俺咯旦兒親"、"油燈燈開花一點明,小酒盅挖米不嫌你窮"等等。這些民歌構思精巧,語詞新穎,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此外,歌中用本地方言所構成的襯詞襯句都堪稱一絕,如"啊咯呀呀呆"、"親咯旦兒"、"親呀咯親呀麼呆呀咯呆"等,都極好地凸顯了濃厚的地方色彩。
民歌音調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開花調音調簡潔,深情感人,絕大多數由相互呼應的上下兩個樂句組成,旋律進行以級進七聲性音階為主,間或出現大跳音型,用於表現情緒、情感的起伏跌宕,大大增加了音樂的感染力。
代表曲目
自20世紀40年代起,音樂工作者就開始在左權收集記錄民歌,前後歷經半個多世紀,僅收集到的開花調就有百首以上,代表曲目包括《桃花紅,杏花白》、《有了心思慢慢來》、《會哥哥》、《格旦親》、《想親哥》、《土地還家》等。劉改魚、冀愛芳、石占明、曹彥明等都是開花調的優秀傳人。
以開花調為代表的左權民歌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曾一度衰微,生態失衡。在廣大民眾和政府主管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傳統歌風日漸恢復,新的傳人相繼出現,為民歌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文化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左權開花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中國左權開花調非物質文化遺產左權開花調【非物質文化遺產】 , 快資訊, 2015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