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物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異物志》是漢唐間一類專門記載周邊地區及國家新異物產的典籍。它產生於漢末,繁盛於魏晉南北朝,至唐開始衰變,宋以後消亡。
著作概述
《異物志》是漢唐間一類專門記載周邊地區及國家新異物產的典籍。它產生於漢末,繁盛於魏晉南北朝,至唐開始衰變,宋以後消亡。
據考察,見於史志著錄和他書徵引的《異物志》,共有二十二種之多。這些著作今已全部亡佚,後人輯本也只有有限的幾種。在本文中,筆者對有線索可考的《異物志》做了全面系統的考證,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歷史文獻研究關於這一領域的空白。 [1]
主要內容
《異物志》是漢唐時期一類特殊的典籍,主要記載當時周邊地區及國家的物產風俗,內容涉及自然環境、資源物產、社會生產、歷史傳說、風俗文化等許多方面。
據考證,從漢到唐,至少有二十二種以上以《異物志》命名的著作出現。《異物志》隨着中國古代民族融合及與其他國家交往的擴大而產生,並隨這一過程的加深而繁榮,也同樣因此而衰變消亡。
這類著作初現於漢末,繁盛於魏晉南北朝,至唐開始衰變,宋以後退出歷史舞台。它的產生和消亡,與該時期中華文明圈的內外交融拓展密切相關,從一個角度反映着該時期人們的世界認識水平和思想狀況。
宋以後,隨着歷史的發展,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這類著作不再出現,原有各種也漸漸亡佚流散。一種歷時久遠、影響不小的文化現象就這樣被歷史的塵沙所掩埋,以致後來的人對它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只是在歷史地理學和小說史的研究中,偶爾才能看到一點它的蹤跡。
它的種類、它的存佚情況、它的內容、它與其它文化現象的關係以及它作為一種特殊文化現象的完整歷史意義,從未得到過認真的對待。人們目前所能看到的,也僅有清人有限的幾種輯本和今人的些許鈎沉之作。
各地輯本
楊孚《異物志》
朱應《扶南異物志》
萬震《南州異物志》
沈瑩《臨海水土異物志》
薛瑩《荊揚已南異物志》
譙周《異物志》
續咸《異物志》
宋膺《異物志》
《涼州異物志》
陳祈暢《異物志》
曹叔雅《廬陵異物志》
《南方異物志》
孫暢《異物志》
《南中異物志》
《南中八郡異物志》
《鬱林異物志》
《廣州異物志》
郭氏《異物志》
沈如筠《異物志》
孟管《嶺南異物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