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弗里茨·海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1896年2月18日-1988年1月2日)是一位美國格式塔心理學家,以發展認知平衡理論和歸因理論而著稱。

1896年2月18日,弗里茨·海德出生在奧匈帝國京城維也納,是家中的次子。1920年,在哲學家 A.邁農指導下,獲得奧地利格拉茨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7 年應聘於漢堡大學。1930年移居美國,任教於麻薩諸塞州北安普敦的史密斯學院,逝於美國堪薩斯州勞倫斯(Lawrence)

弗里茨·海德於1983年將他生平的遭遇以及在心理學的成就記錄於自傳《一個心理學家的人生》。1988年1月2日,弗里茨·海德在美國堪薩斯州勞倫斯逝世,享年92歲。

海德是社會心理學歸因理論的奠基人。所謂歸因(attribution)是指人們對已發生事件的原因的推論或知覺。1944 年他在《社會知覺與現象世界的因果關係》一文中指出,應重視行為因果關係的研究,後來在《人際關係心理學》中又發揮了這一觀點,提出歸因理論,但直到 20 世紀 60 年代中期才引起社會心理學界的重視,從而引發出許多關於歸因理論的研究。 他指出人的行為的原因可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內部原因是指存在於行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緒、興趣、態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為者周圍環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獎勵、懲罰、指示、命令,天氣的好壞、工作的難易程度等等。海德認為歸因過程應遵循的主要原則是共變原則。人們通常認為一定的行為可能決定於各種原因,但人們傾向於尋找一定的結果和一定的原因在不同條件下的聯繫。如果在許多情況下,一個原因總是與一個結果相聯繫,而且沒有這個原因時這個結果不發生,那麼就可把這個結果歸於這個原因。例如,甲隊總是負於乙隊,而甲隊總是勝丙隊,乙隊一般情況下總是戰勝丙隊,則甲隊水平是中等。一定的行為結果總是同一定水平的技能相隨而生,即技能與勝負共變。他發現人們常把自己的成功歸因為內部因素,把別人的成功歸因為外部因素;而把自己的失敗歸因為外部因素,把別人的失敗歸因為內部因素。

海德於1959 年獲得美國社會問題心理研究學會頒發的勒溫紀念獎。1965 年獲得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海德 - Simmel demonstration海德-西梅爾演示示範 最早用實驗法研究歸因問題的是海德和西梅爾(Mary-Ann Simmel,1944)。他們用動畫片的方式模擬了人在家中的情況。圖中長方形表示房子,開口的地方是門口。大三角、小三角和小圓代表人。當動畫片放映時,各種不同的情景出現。實驗中要求被試指出,大三角、小三角和小圓各代表什麼人,解釋這些人的各種行為。大多數被試發展出了完整的故事,他們認為紅色小圓圈和小藍色三角正在相愛,但遭到大三角形的破壞,於是小藍色三角形不斷反擊,帶著他的愛人-紅色小圓圈跑到房間裡,然後他們擁抱在一起,一直過得很幸福。

主要著作

人際關係心理學:1958

作品視頻

動畫Flash演示:Heider - Simmel demonstration

參考資料

  • Psychspace.com[1]
  • 影片來源[2]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