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光義 |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出生 |
1935年9月3日 四川省瀘州市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張光義,男,漢族,1935年9月3日出生於四川省瀘州市,中國工程院院士[1],雷達工程專家[2],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研究員、科技委主任、博士生導師。
1962年,張光義畢業於原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1962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副所長;1995年,擔任載人航天工程中所需的三部大型精密跟蹤雷達和一部相控陣雷達的總設計師;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1年,擔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科技委員會主任[3]。
張光義長期從事相控陣雷達的研製工作。
1997年,張光義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目錄
人物簡介
張光義(1935.9一),中共黨員,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1962年2月畢業於莫斯科動力學院無線電技術系。同年回國,歷任第14研究所總體室主任,副所長、總工程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科(081002)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是我國第一部電掃描三坐標雷達和第一部大型相控陣預警雷達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1995年後擔任載人航天工程中所需的三部大型精密跟蹤雷達和一部相控陣雷達的總設計師,1997年後擔任機載雷達技術負責人,1993年獲光華基金一等獎,1994年獲電子部科技進步特等獎。
張光義 (1935.9.3-- ) 雷達工程專家,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科(081002)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省瀘州市人。1962年畢業於原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研究員。60年代,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研製我國第一部電掃描三坐標雷達;從60年代中期起,從事相控陣雷達的研製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相控陣雷達工程經驗,有較深的理論造詣。負責我國第一部大型相控陣預警雷達的總體設計,曾參加多項國家重點工程研製工作,解決多項關鍵技術,獲1994年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和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出版專著《相控陣雷達系統》、《空間探測相控陣雷達》,發表多篇相控陣雷達論文。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物履歷
1935年9月3日,張光義出生於四川省瀘州市。
1962年2月,在原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學習無線電技術專業,並畢業。
1962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副所長。
1995年,擔任載人航天工程中所需的三部大型精密跟蹤雷達和一部相控陣雷達的總設計師。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2001年,擔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科技委員會主任。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總裝備部科技委探測技術專業組顧問,中國電子學會學術工作委員會委員。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20世紀60年代,張光義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研製中國第一部電掃描三坐標雷達。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起,張光義積累了寶貴的相控陣雷達工程經驗,有較深的理論造詣,負責中國第一部大型相控陣預警雷達的總體設計,曾參加多項國家重點工程研製工作,解決多項關鍵技術。
1997年,張光義擔任機載雷達技術負責人,主持和參加研製工作全過程。
科研獲獎
張光義 | |
---|---|
張光義院士 |
據2020年3月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張光義獲1994年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和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4]。
學術論著
截至2018年4月,張光義出版有《相控陣雷達系統》《空間探測相控陣雷達》等專著,先後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
2009年12月-- 《相控陣雷達原理》-- 張光義-- 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0年1月-- 《雷達與探測》-- 張光義-- 國防工業出版社
— 《相控陣雷達系統》-- 張光義-- 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8年5月-- 《雷達與探測:信息化戰爭的火眼金睛(第2版)》-- 張光義-- 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6年12月-- 《相控陣雷達技術》-- 張光義--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1年2月-- 《空間探測相控陣雷達》-- 張光義-- 科學出版社
人才培養
教育理念
張光義認為,別人永遠不會把尖端國防科技拱手讓人,必須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勇於探索尖端科技「無人區」,才能從跟跑、並跑最終到領跑。
張光義認為,要發揮學院整體優勢,整合專業力量,帶動一批人;張光義鼓勵教師多交流,營造學術氛圍;在科研方面,張光義認為要大膽探索與創新。
張光義鼓勵學生「為中華之強盛」而讀書,並要求學生具有創新意識,敢攀雷達領域高峰,認為要結合工作需要,勤奮學習工作,發揮團隊優勢,不斷總結創新。
教授課程
自1982年開始,張光義一直為碩士生班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親授「現代雷達系統」、「雷達原理」、「相控陣雷達技術」等課程。
講座報告
2006年1月5日,張光義為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師生作了題為《雷達探測技術有關問題討論》的學術報告。 2009年6月5日下午,張光義在南京郵電大學仙林校區行政樓報告廳為南京郵電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的同學們帶來了一場主題為「相控陣技術在通信系統中的應用」的學術報告。
人物故事
1939年張光義年僅四歲,但是,在他幼小的心靈里,永遠忘不了那一天--1939年陰曆7月28日,日本飛機又一次對瀘州狂轟濫炸,人們四處逃散,城裡到處滾滾濃煙,一片狼籍。媽媽帶着他和他的兩個哥哥乘船前往長江南岸藍田壩長幺山鄉下去避難。船沿長江逆流而上,江邊幾個碼頭均空無一人,一些被無辜炸死的平民屍體遍橫在碼頭的台階上,場面淒涼,慘不忍睹。
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日本飛機對瀘州的轟炸,在張光義那一代孩子的心中,與大人一樣激起了深刻的國讎家恨。小小年紀的他就已深知落後就要挨打,發誓一定要發憤圖強,為國報仇雪恥,再也不能讓祖國母親飽受欺凌。每天早上在學校的升旗儀式上,大家要齊聲高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口號。在老師的幫助下,同學們自編自演了不少以抗日打游擊為題材的話劇節目。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街上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小朋友們紛紛跑出各自家門,聚集在一起,慶祝勝利。一首慶祝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歌曲里有句歌詞--"美國丟了兩顆原子彈,蘇聯也出了兵",令孩子倍感新奇,為什麼原子彈能有那麼大的威力?還有一種名叫"雷達"的武器,靠它,斯大林在指揮所里可以對天上的飛機了女口指掌。這一切是真是假?年幼的張光義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朦朦膛朧地懂得了科學可以強國、救國的道理。這是他第一次聽到"雷達"這個名字,它為何像《西遊記》里的神仙一樣擁有一雙"千里眼",探測到很遠地方的飛機,真是令人難以想象。張光義更沒想到的是,他今後的一生,都將與雷達風雨相隨,難捨難分……
心繫國防,情注雷達
1953年,我國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進入了蓬勃發展的建設時期。1957年暑假,因國內建設的需要,我國駐蘇大使館組織調整了部分留學生的學習專業,原主修水利專業的張光義被調往莫斯科動力學院無線電技術系學習。童年時代對雷達神奇作用的好奇心吸引了他。為了學成歸國參加國防建設,他的學習勁頭很足,務求真懂,也講究學習方法,有意識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來指導自己的學習。在校期間,他省吃儉用,刻苦上進,所有的零用錢幾乎都用於購買大部頭的專業書。l962年2月張光義從莫斯科動力學院畢業回國,被分配到南京第14研究所工作,投身於國防建設急需的新體制雷達的研製工作中。
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蘇兩大國開始大型相控陣雷達的研製,將其作為軍備競賽的一個重要內容。為打破國外的技術封鎖,加強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當時,第14研究所也開始了新型雷達納科研工作。張光義參加了我國初期相控陣雷達的研究工作,先後擔任了幾個項目的總體技術負責人等工作。過去,研製一部新型雷達,往往直接參與的工程技術人員就多達數百人,研製過程包括技術攻關、方案論證、系統設計、分系統設計、試製生產、安裝調試、試飛試驗、鑑定測試等許多環節。特別是對從事系統總體研究的人員,承擔的責任就更大。當時環境封閉,國家一窮二白,工業基礎薄弱,物質條件極度匱乏。年輕的張光義身挑大樑,憑藉着過硬的技術本領和驚人的毅力,攻克了重重技術難關--沒有現成的資料,張光義就利用自己精通英俄文的優勢,翻閱大量國外資料;沒有先進的技術裝備,就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在結合自身實際的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物質條件艱苦,就咬咬牙頂住,因為他深知,他肩頭職責的沉重與神聖。他是核心技術骨幹,一旦出現工程問題,他總是急在心頭,常常廢寢忘食,通宵達旦冥思苦想,十幾小時連軸運轉加班加點早已是家常便飯。面對攔路虎,患得患失不行,猶豫不決不行,不相信自己更不行!就像戰士打仗,要拿下敵人的碉堡,哪有半途敗下陣來的道理?他大有不攻克難關不收兵之勢,那時的工作日他基本上都是在基地現場度過的,沒有一天休息日,連春節都如此。
1970年初,我國開始了第一部觀測外空目標的大型相控陣雷達的研製工作。這一工程是經中央領導批准的。這一雷達要能觀測外空高速飛行的衛星和導彈目標,是真正的"千里眼"。張光義作為該雷達的總體負責人和技術領導小組組長,參加了從設計到整架調試、試飛驗證的全研製過程。該雷達安裝在某地一手多米高的山上,當時要劈山修略,在山區施工。在塞北的寒冬,眾多民工晚上住在簡易的工棚里,白天抵抗着嚴寒正常施工,場面蔚為壯觀。在場研製項目的每一個工程技術人員無不為之動容,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張光義和他的夥伴們都明白,如果設計有誤,雷達建成後不能達到預定目標、正常工作,將會造成多大損失,更對不起眾多參加工程項目的建設者。那時,還在文革期間,物質條件異常艱苦。為了執行任務,許多同志都要長時間在基地工作,遠離南京和親人。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張光義在女兒出世前六天才從基地經過兩天多的旅途勞累趕回南京家中,女兒出世後兩周,又急匆匆離家返回基地。每年九月,黃陽山上飄起鵝毛大雪,冬季十分漫長,要到第二年五月才是草木新綠、野花競開的春天。冬天氣溫低到零下25-28℃,風像刀子一般刮在人的臉上、身上,讓人手腳僵硬,有的弱不禁風的女同志甚至被寒風颳倒在地。張光義和他的夥伴們,頂着刺骨寒風,冒着大雪,戴着大皮帽,穿着沉重的"大頭靴",沿着蜿蜒向上的小路,佝僂着背,穿過風口,才能氣喘吁吁地進入雷達陣地工作。條件雖然十分艱苦,但為了國防建設,無論是工程技術人員、工人師傅還是年輕的戰士,都沒有一句怨言,能團結一心地為完成任務而努力工作。艱苦的努力帶來了豐碩的成果,該雷達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多次監測外空目標的重要任務,並於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1984年獲得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特等獎,張光義回憶,當雷達成功執行完各種觀測任務後那種喜悅之情真是難以言表,覺得以往的所有辛苦都算了什麼,是完全值得的。像這樣的事例在張光義同志的奮鬥歷程中舉不勝舉。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參與指導研製成的多項雷達產品均取得了優異的成果。他領導和參加的某雷達天線陣重大預研課題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獲得了電子部特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還擔任載人航天工程三部大型精密跟蹤雷達和一部相控陣雷達的總設計師,同時,他是兩種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機載相控陣雷達的技術負責人。如今,兩鬢斑白的他依然為了祖國的雷達事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日以繼夜,廢寢忘食……
本色依舊,奮鬥不息
張光義 | |
---|---|
黨委書記、校長鄧克剛(右一)、黨委副書記朱玉長(左一)與張光義I院士合影(中) |
從1977年到2000年,張光義同志一直擔任第14研究所的技術副所長、總工程師;2001年至今,擔任第14研究所科技委主任。作為一個大型研究所的技術負責人,主管全所技術管理、技術進步和技術開發工作,需要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站得高、望得遠。他主抓的預先研究
工作在"七五"和"八五"期間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幾十個研究課題,使14所連續被評為預先研究先進單位。他還長期擔任國家863高技術計劃信息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職委員,在確定國家重要項目的研究方向和攻關途徑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為領導機關的決策提供了很好的諮詢意見,因此他本人也獲得了國防科工委先進個人的榮譽。這是他工作嚴謹,善于思考,勇於開拓的結果;是他立足本職,身先士卒,無私奉獻的結果。張光義同志同時還是國內四所重點大學的兼職教授、博土生導師,為國內培養着雷達科研人才。他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其專著《相控陣雷達系統》一書是一部雷達專業的重要著作,在國內多次重印發行,影響深遠。他在相控陣雷達理論上造詣深厚,工程經驗豐富,並結合工作實際長期持之以恆地學習,注重培養年輕人才,對發展我國先進雷達,特別是相控陣雷達有突出貢獻。他總是要求他的研究生首先要根據國家需要、任務需要、工程需要提出問題,想辦法解決。要有創新意識,敢於懷疑一切,不怕失敗,持之以恆。因擔任領導工作的需要,他的研究領域總是具備前瞻性、先進性,是當之無愧的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專家,但他並不習慣別人把他看成高高在上的專家,依然虛懷若谷,謙虛謹慎;對待每一位同志,他都樂於相助、和藹可親。他的博土生這麼形容他。"張院士是一位學者、仁者、韌者,不光有廣闊的胸襟,卓識遠見,而且還是位虛懷若谷、虛心好學、禮讓後生的前輩。這麼好的人值得當作父親去尊敬、去愛戴。"再苦再累的日子他都咬牙挺過來了。在物質極度匱乏、緊缺的年代,生活所迫需要四處奔波,但他從未因生活困頓影響工作,動搖獻身國防的信念。文革時期,曾經因為"四人幫"的橫行肆虐而遭受批鬥,在那個困難的年月,張光義同志依然不屈不撓,堅持學習,潛心工作。"四人幫"被打垮的消息傳出,一股熱血直往他頭上沖,他興奮激動得徹夜未眠。張光義同志從中學時代就認真學習毛主席的哲學和軍事方面的著作,他總是會自覺不自覺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指導自己的學習、工作,對他的人生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同許多有卓越貢獻的科學家一樣,張光義院士訥於言,敏於行,咸于思,如一位尋常的長者,平易而樸實。然而一旦對話題感興趣,打開話匣,即如江水奔涌,滔滔不絕,敏捷跳躍的思維、簡潔有力的話語,稍一分神,一個精彩的思想火花或許已擦肩而過。生活中的張院士喜歡讀書和運動,關心國事,關注科技的最前沿……如今,光陰雖染白了他的雙鬢,卻沒有衰老他年輕的心。他用十二個字簡潔明了地概括了自己的人生態度。"關心國事,刻苦學習,勤奮工作,熱愛生活。"年事已高的他本可以歇一歇,但他依然戴着一副l 500度的眼鏡,在辦公桌前,在資料室里,在測試現場,忙忙碌碌,穿梭不停……真是耿耿丹心照日月,指北"磁針"心向黨1張光義同志將他全部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黨,奉獻給了國家!今年,張院士剛剛度過了他的七十大壽。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他早已是從容淡薄,寵辱不驚。張光義院士表示,當選為中國王程院院士是榮譽,更是責任和壓力,他一直把這視為人生新的起點和里程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做一塊燃燒的煤,將自己的光和熱,奉獻給祖國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土暮年,仕心不已。"70歲的張光義同志依然鍥而不捨、雄心不衰,始終馬不停蹄,革故鼎新,他開創了輝煌納過去,又將揚鞭奮蹄迎向新的未來!
人物評價
少年懷志出鄉關,為國建功白鬢還 。(民盟瀘州外國語學校支部主委范正權評) 張光義是伴隨新中國國防事業成長的一代人,他心繫國防,敢於擔當,積極引進中國國外先進技術,組織領導了多種先進體制雷達的研製工作,解決多項關鍵技術,為中國國防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開創了輝煌的過去,把握當下,又將策馬揚鞭奔向新的未來 。(科普中國評)
視頻
第一代遠程相控陣雷達總設計師 張光義
鄧克剛校長一行拜訪瀘外傑出校友張光義院士
參考來源
- ↑ 張光義 ,中國工程院
- ↑ 張光義:心繫國防的雷達工程專家 ,科普中國, 2018-04-12
- ↑ 中國工程院張光義院士蒞臨縱橫講壇講學 ,南京郵電大學, 2009-06-09
- ↑ 張光義 ,中國院士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