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光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光輔(?-689年8月24日),唐朝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少年明辯,有官吏的才幹。歷任司農少卿、文昌右丞。

687年五月初三,時任夏官侍郎(兵部侍郎)的張光輔被任命為鳳閣侍郎(中書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688年九月初一,越王李貞起兵反對武則天,左豹韜大將軍麴崇裕為中軍大總管,岑長倩為後軍大總管,領兵十萬人討伐,張光輔為諸軍節度,為同鳳閣鸞臺三品。張光輔在豫州,部下向刺史狄仁傑要錢,狄仁傑不理。張光輔大怒:「州將輕元帥邪?」狄仁傑說:「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今一貞死,萬貞生!」張光輔問他這話什麼意思,狄仁傑說:「明公總兵三十萬,所誅者止于越王貞。城中聞官軍至,逾城出降者四面成蹊,明公縱將士暴掠,殺已降以為功,流血丹野,非萬貞而何!恨不得尚方斬馬劍,加於明公之頸,雖死如歸耳!」張光輔無法反駁,回朝上奏說狄仁傑不恭順。狄仁傑被降為復州刺史。689年三月十一,張光輔守納言侍中)。三月二十,張光輔守內史中書令)。徐敬業的弟弟徐敬真準備逃亡突厥。得到洛州司馬弓嗣業(《舊唐書》作房嗣業)、洛陽張嗣明的資助。徐敬真到定州被抓獲,弓嗣業聞訊,自縊而死。張嗣明、徐敬真希望多誣告一些有名望的人,期望這樣自己能免除死罪。張嗣明誣告張光輔「征討豫州時,他私下議論圖讖、天文,在朝廷和李貞間兩頭討好。」八月初四,張光輔和徐敬真、張嗣明等一起被處死,籍沒家產[1]

人物軼事

狄仁傑與張光輔

李貞起兵造反時,武則天派宰相張光輔率兵30萬前往鎮壓,叛亂很快平息。張光輔稱這批人為「逆人」。逆人有六七百人,連同他們的家屬,總共有5000多人。按張光輔的意思,這六七百人全部處死,他們的家屬全部籍沒為奴。

狄仁傑到任,只見監獄人滿為患,弄得家家垂淚,戶戶叫苦,狄仁傑十分難過地說:「人命關天,怎麼可以這樣濫捕呀!」

狄仁傑當然不能同意張光輔這樣處理,他認為,這些人不能算「逆人」,只是「詿誤者」所謂「詿誤者」,用現代語言來解釋,就是受連累者的意思。

他怎樣才能解救這批人呢?如果正面和張光輔爭論,問題不但不能解決,張光輔扣你一個同情包庇叛逆的帽子,你就吃不完兜着走。

於是他給武則天寫了一封秘密信件,說:「罪囚很多、實事求是地說,多數是詿誤,當時那種情況,不跟着造反,也難保性命。

如果我請求你減免他們的罪過,又好像是我為這些叛逆之人申理;如果面對這種過重的處決,我不說話,又違背了陛下一向寬大為懷的旨意,因此我寫了這封密信給你,請你能理解我的心情。」

武則天接到狄仁傑的密信之後,馬上批覆,所有這六七百人全部免死,帶着他們的幾千家屬流放戍邊。

這四五千人在官兵的押解下向西北走去,路過甘肅寧州時,受到了當地父老的熱情接待,告訴他們是狄使君救的他們。

原來在這之前狄仁傑出任過寧州刺史。寧州是少數民族和漢族的雜居區,狄仁傑到任後採取了一種民族平等和民族和睦的政策,受到了當地各民族群眾的擁護,人們稱他為狄使君,並給他樹立了一塊德政碑。正因為狄仁傑在寧州政績卓著,才受到了武則天的重視,從此提拔上去。

這批流放犯,感謝狄仁傑活命之恩,在寧州狄公的德政碑下且拜且哭,三天之後才離去,到了目的地,也給立德政碑。豫州平叛後,張光輔及其部將對豫州地方勒索

狄仁傑與張光輔在豫州的處理事件,狄仁傑代表地方政府堅決拒絕部隊這種無理要求,並說:「以前豫州就只有一個李貞,現在死了一個李貞,卻招來了幾萬個李貞。」

張光輔很生氣,問他是什麼意思。狄仁傑說張光輔統率30萬大軍來到豫州,豫州老百姓吊着繩子縋城而出,響應官軍的人成千上萬!他們對平叛也是有功勞的。可是,張光輔身為統帥,帶頭勒索,目無王法。

張光輔暴跳如雷,但終究沒有達到目的,回到洛陽,他在武則天面前告了狄仁傑一狀,說他言語不遜。

參考文獻

  • 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