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公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公瑾 張公謹(594年-632年),字弘慎,漢族,魏州繁水(今河北魏縣)人,唐朝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張公謹原為王世充屬下洧州長史,與刺史崔樞一同降唐,任鄒州別駕、右武候長史。後在徐世績等人的推薦下成為秦王府幕僚,並輔助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出任代州都督,封定遠郡公。貞觀三年(629年),張公謹擔任行軍副總管,隨李靖征討東突厥。次年,東突厥平定,張公謹進封鄒國公,改任襄州都督。貞觀六年(632年),張公謹病逝,追贈左驍衛大將軍,諡號襄,後改封郯國公。張公謹墓在河北魏縣邊馬鄉。

人物生平

歸順唐朝張公謹早年曾效力於王世充,任洧州長史。618年(武德元年),張公謹與洧州刺史崔樞投降唐朝,被任命為鄒州別駕,累遷至右武候長史。

621年(武德四年),徐圓朗反叛,攻陷楚丘(今河南滑縣),欲圍攻虞城。河南道安撫大使任瑰命崔樞、張公謹率領各州豪強作質子的子弟一百多人去守衛虞城。副使柳浚道:「崔樞和張公謹原來都是王世充的部下,各州人質的父兄也都反叛了,這一去恐怕會叛變。」任瑰沒有理會。在張公謹二人的堅守下,叛軍難以攻破虞城,撤軍而去。

輔佐秦王后來,張公謹在徐世績、尉遲恭的引薦下,被秦王李世民召入秦王府。當時,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不和,向張公謹求取自保之策。張公謹的回答很合李世民的心意,從此逐漸受到器重。

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欲誅殺李建成、李元吉,但又猶豫不決,便命人占卜以測吉凶。此時,張公謹從外而入,將占卜的龜殼扔在地上,並道:「占卜是為決定疑難之事,現在事情並無疑難,還占卜什麼?如果占卜的結果不吉,難道能夠停止行動嗎?」李世民深表贊同。

六月四日,張公謹與長孫無忌等九人埋伏在玄武門外,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死後,其黨羽馮立、薛萬徹、謝叔方等人率軍趕到玄武門,欲為太子和齊王報仇。張公謹勇力過人,獨自關閉大門,將馮立等人擋住門外,馮立等人最終潰散。七月,張公謹升為左武候將軍,封定遠郡公。

隨平突厥627年(貞觀元年),張公謹出任代州(今山西代縣)都督,並上表朝廷請求實行屯田。此後,張公謹對時政得失多次進言,都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採納。

629年(貞觀三年),張公謹上奏朝廷,認為可以討伐東突厥,並列舉六條理由:「頡利可汗奢華殘暴,誅殺忠良,親近奸佞,此其一;薛延陀等部落均已叛離,此其二;突利、拓設、欲谷設均得罪頡利,無地自容,此其三;塞北地區經歷霜凍乾旱,糧食匿乏,此其四;頡利疏離族人,委重任於外族,胡人反覆無常,大唐軍隊一到,必然內部紛亂,此其五;漢人早年到北方避亂,至此時人數較多,近來聽說他們召聚武裝,占據險要之地,大軍出塞,自然內部響應,此其六。」唐太宗遂任命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總管,討伐東突厥,張公謹為副總管。

軼事典故

張公謹去世後,唐太宗欲到郊外致哀。有司奏道:「按照《陰陽書》的說法,辰日不宜哭泣,這是風俗。」唐太宗道:「君主與臣子就像父子一樣,哀痛哭泣是感情自然流露,怎麼能避忌日呢!」於是痛哭一場。

人物評價

李世民:司徒趙國公無忌、……故左驍衛大將軍郯襄公張公謹、……故徐州都督胡壯公秦叔寶等:或材推棟樑,謀猷經遠,綱紀帷帳,經綸霸圖;或學綜經籍,德范光煒,隱犯同致,忠讜日聞;或竭力義旗,委質藩邸,一心表節,百戰標奇;或受廟堂,闢土方面,重氛載朗,王略遐宣。並契闊屯夷。劬勞師旅,贊景業於草昧,翼淳化於隆平。

劉昫:敬德奪槊陷陣,鼓勇王師,卻賂報恩,竭忠霸主。然而奮拳負氣,非自全之道;文皇告誡之言,可為功臣藥石。叔寶善用馬槊,拔賊壘則以寡敵眾,可謂勇矣。知節志平國難,拜隼篽則致命輔君,可謂忠矣。而並曉世充之猜貳,識唐代之霸圖,可謂見幾君子矣。志玄中鏑不言,竟安師旅。公謹投龜定議,志助儲君。皆所謂猛將謀臣,知機識變。有唐之盛,斯實賴 == 焉。 主要作品 == 《全唐文》收錄有其文一篇:《條突厥可取狀》?

後世地位

643年(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將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掛在凌煙閣,張公謹位列第十八位。

668年(總章元年),張公謹等三十六位太原元從、西府舊臣被唐高宗評為第一等功臣。

705年(神龍元年),唐中宗追封前代功臣二十五家,張公謹便在名單之上,「所食實封,並依舊給」。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