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興(?—756年),河北束鹿縣人。唐朝將領。玄宗天寶末為饒陽裨將。

安史之亂起,守城彌年,城陷,為史思明所俘,勸降不從,被鋸殺。

人物專題

基本信息

姓名    張興  
職業    唐代將領      
民族    漢      
官職    饒陽裨將  
出生地   河北束鹿縣
出生時間  不詳   
去世時間   756年 
所處時代   唐代   
主要成就   屢破北魏    

人物生平

張興於唐玄宗天寶末為饒陽裨將。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及史思明謀反。

次年,(756年)二月,史思明率叛軍圍攻饒陽。張興向軍民陳述了守城與失城之利害,軍民信心十足,勇氣百倍,守住了饒陽。十月,滄州和趙州等地先後失陷。河北大部郡縣為史思明攻占,饒陽城成了一座孤城,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史思明率數萬兵馬再犯饒陽。張興固守,終因寡不敵眾,饒陽失守。史思明縛張興於馬前,許以高官勸降。張興大罵安、史叛逆。史思明說:"將軍,識時務者為俊傑,你看我們大燕皇軍出兵二十萬直取洛陽,天下大定,派一小股部隊向函谷進發,守將就自縛而降。唐朝氣數已盡,必定要滅亡了。"張興說:"你看歷史上的夏桀帝、商紂王、秦始皇隋煬帝、窮奢極欲,荒淫無道,天怨人怨,所以被商周漢唐所滅。唐皇沒有違德的地方,安祿山也不是什麼賢明皇帝,只不過是苟延殘喘,早晚只是瓮中之鱉罷了。"史思明大怒,命士兵將張興鋸解。張興臨死,仍罵不絕口,浩然正氣,使叛軍驚慌失色。張興死後,遺體埋在他的家鄉束鹿舊城南面。(康熙版《束鹿縣誌》卷一,古蹟中記載「唐忠臣張興墓在縣北三十里」,註:此處「縣」指當時的縣治,即今天的新城鎮,新城北也就是舊城南) 束鹿縣原縣治舊城有八景,其中「忠墳宿草」,又名紅草坡,就是指張興墓地的草。「余草皆綠,此獨紅,相傳為忠血所化。」

史書記載

  •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三·列傳一百一十八·忠義下 張興傳》

張興者,束鹿人。長七尺,一飯至斗米,肉十斤。悍趫而辯,為饒陽裨將。祿山反,攻饒陽。興開張禍福,譬曉敵人,而嬰垮彌年,眾心遂固。滄、趙已隱,史思明引眾傳城,興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賊將入,興一舉刀,輒數人死,賊皆氣懾。城破,思明縛之馬前,好謂曰:「將軍壯士,能屈節,當受高爵。」對曰:「昔嚴顏一巴郡將,猶不降張飛。我大郡將,安能委身逆虜?今日幸得死,然願以一言為誡。」思明曰:「云何?」興曰:「天子遇祿山如父子,今乃反。大丈夫不能為國掃除,反為其下,何哉?」思明曰:「將軍不觀天道邪?吾上起兵二十萬,直趣洛陽,天下大定。以偏師叩函谷,守將面縛,唐亡固矣。」興曰:「桀、紂、秦、隋窮人力,舉四海與為怨,故商、周、漢、唐因得代之而有神器。皇帝無違德,祿山非數帝賢,是苟延歲月,終即禽耳。」思明怒,鋸解之。且死,罵曰:「吾能裒強死兵敗賊眾!」軍中凜然為改容。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