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冠李戴典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冠李戴
張冠李戴

原圖鏈接來自 360 的圖片]]

中文名 :張冠李戴

成語解釋 :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
比喻認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


成語拼音 :zhāng guān lǐ dài

成語出處 :宋 錢希言《戲瑕》卷三

張冠李戴 ,漢語成語,拼音是zhāng guān lǐ dài,意思是把姓張的人的帽子戴到姓李的人的頭上;把這一方涉及的過程安插給那一方,比喻認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出自《留青日札》。[1] 《孟子·梁惠王上 [2]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成語拼音

張冠李戴【zhāng guān lǐ dài】

成語解釋

冠:帽子。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比喻認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

成語出處

宋 錢希言 《戲瑕》卷三:「 張公 帽兒 李公 戴。」

明 田藝蘅 《留青日札·張公帽賦》:「諺云:『 張公 帽掇在 李公 頭上。』有人作賦云:『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 張公 之帽也,假 李老 而戴之。』」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漢革命團體文學社之歷史》:「如某報所云,未免 張 冠 李 戴,謬誤殊甚。」

清 孫承澤《天府廣記·錦衣衛》:「彼卑官小卒,以衙門為活計,惟知嗜利,鮮有良心……甚至 張 冠 李 戴,增少為多,或久禁暗處,或苦打屈服。」

成語典故

把姓張的人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人頭上,這叫作「張冠李戴」,比喻認錯了對象或者弄錯了事實。為什麼非得拿姓張、姓李的人來說事呢?各種辭書都沒有解釋清楚,僅僅舉了一些例子,比如明人田藝蘅所著《札》留青日中有一篇《張公帽賦》:「諺云:『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云:『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因此就把「張冠李戴」的出處安在了田藝蘅頭上,可是人家田藝蘅明明說「諺雲」,可見在他之前早就有了這個說法,田藝蘅只不過轉述「諺雲」而已。如此不求甚解,真是典型的「張冠李戴」!

其實,這個成語出自武則天時的俗語「張公吃酒李公醉」,記載在張鷟的《朝野僉載》一書中:「天后時,謠言曰:『張公吃酒李公醉。』張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是武則天最寵愛的面首,此時,李姓王朝已經易姓,武則天改國號為周,篡奪了李姓的天下,她的兒子唐中宗李顯也被廢黜。「張公吃酒李公醉」這句當時的民謠,張鷟解釋為「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這種解釋沒有任何道理;「張公吃酒李公醉」一語非常刻薄,是諷刺李顯無法撼動母親的地位,奪回李姓的天下,在陪伴母親飲酒的宴會上,那邊廂「二張」飲酒飲得興高采烈,這邊廂李顯獨自一人悶悶不樂,懷有無限的心事,悶酒喝着喝着就喝醉了。這才是「張公吃酒李公醉」的真正含義。

相似的說法還有李商隱的詩《龍池》:「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薛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業,壽王是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李瑁。楊玉環本來是壽王妃,被李隆基看中,使用了一些陰謀手段搶奪而去,變成了著名的楊貴妃,一躍而為李瑁的繼母。唐玄宗李隆基在龍池舉行盛大的酒宴,薛王沒有任何心事,喝至沉醉,盡歡而回,可是李瑁呢?就如同當年的李顯一樣,心事重重,老婆都被當爹的奪去了,而且還在酒宴上顧盼生輝,他能不鬱悶嗎?不過跟李顯不一樣的,李瑁的悶酒再喝也喝不醉,酒宴歸來,李瑁仍然醒着,而且徹夜不眠。此之謂「薛王沉醉壽王醒」,同「張公吃酒李公醉」如出一轍。

唐代時,又從「張公吃酒李公醉」演化出另外一個俗語:「張公帽兒李公戴。」這句俗語就更刻薄了,此處的「李公」指武則天早已死去的老公高宗李治,「二張」的帽子戴到了李治頭上,不是綠帽子是什麼!這才是「張冠李戴」這個成語的真正語源。

到了宋代,從「張冠李戴」的語源又演化出其他相似的諺語,比如「張三有錢不會使,李四會使卻無錢」,比如「張三李四」,等等。後來凡是一個成語或者俗語中同時出現張姓和李姓的,幾乎都源出於「張公吃酒李公醉」。

成語例句

但老船夫卻作錯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了。(沈從文《邊城》十四)

1. 我們的當事人是張冠李戴的受害者。

2. 那是他的錯,你不要張冠李戴。

3. 舊記憶尤其容易張冠李戴。

4. 這句與其說是錯誤引用,還不如說是張冠李戴。

5. 我冷冷地提醒美國同行,他們是在「張冠李戴」,小題大作

6. 約翰遜和夸克二君只將責任推在銀行規模之上,似乎是張冠李戴了。

7. 這個過程很值得好好聽一聽,不過還是長話簡說吧,施米茨發現戴西造假的證據,他從沒寫過採訪記錄,工人的事情張冠李戴,沒去採訪過工人宿舍等等。

8. 同月,eads和波音公司同時競標美國空軍350億美元的運油飛機合同,而美國國防部犯了一個匪夷所思的錯誤,它張冠李戴,把兩家含有機密內容的標書互寄給了對方。

9. 這是一個張冠李戴的實例。 ◎ 有的出鏡率較高的學子甚至對文化典籍一知半解、張冠李戴,鬧出了不少笑話。 ◎ 若對民間傳統進行了歪曲,或無中生有、張冠李戴,那就是地地道道的"偽民俗",最終會自我消亡。 ◎ 在口語中,兒童只能根據語境(包括言語的和非言語的)的線索才能學會辨別詞義,否則容易出現張冠李戴的錯誤。 ◎ 如果忽視分立,將會導致聲音或畫面的發展沒有章法,削減其表現力或準確性;如果忽視對位,輕者會使觀眾發笑或莫名其妙,重者則會張冠李戴、是非顛倒。 ◎ 他於1679年在羅馬寫的第一部歌劇《張冠李戴》,風格類似田園劇,寫一對牧羊女與雙胞胎兄弟的愛情,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看後就聘請他為私人歌劇指揮。 ◎ 報告文學既然寫的是真人真事,當然不允許張冠李戴,移花接木,添枝加葉,編造情節。 ◎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會上對張明雲的批評,是不是"過火"了呢?不是的,大多數黨員對張明雲的批評都是實事求是的,既沒有誇大其詞,也沒有張冠李戴;所舉的事實,多數都是人所共知的,而且在幹部和群眾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只不過是張明雲自己沒有覺悟到罷了。

視頻

成語誤用一:張冠李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