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協狀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張協狀元》 中國宋元南戲作品。南宋時溫州九山書會才人編撰。載於明《永樂大典》第13991卷,今存全本。 《張協狀元》是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南宋戲文,也是中國迄今所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戲曲劇本。 《張協狀元》是中國宋元南戲作品。南宋時溫州九山書會才人編撰。載於明《永樂大典》第13991卷,今存全本。寫書生張協赴考遇盜,得貧女相救,後結為夫婦。張協中狀元後,雖拒絕樞密使王德用的招贅,但貧女尋夫至京,嫌她「貌陋身卑,家貧世薄」,不肯相認,竟於赴任路上劍劈貧女。後貧女為王德用收為義女,終於重圓。此劇與久已流傳的《趙貞女蔡二郎》、《王魁負桂英》等作品一樣 ,寫男子發跡負心主題。貧女勤勞善良,嚴斥張協忘恩負義,楚楚動人;而張協則心狠手毒,名利薰心,但最後大團圓結局,削弱了作品的感人力量。人物形象鮮明,情節貫串主線清晰,曲文質直淺近,具有濃郁的民間文學氣息,提供了不少早期南戲的戲曲史料。
作者簡介
書會才人中國宋元南戲與早期元雜劇的編撰者。書會原為讀書場所,至南宋遂演變為三教之外諸色伎藝人編寫話本、戲曲、曲藝之所,故理學家有風俗便不好之嘆。 書會裡的編撰者稱為才人,大多是出身下層的文人和民間藝人,以在勾欄、瓦舍編寫話本、戲曲謀生。據文獻記載,當時社會上已有御(玉)京書會、元貞書會、古杭書會、九山書會等。隨着宋元話本和戲曲的興盛,書會不僅初具規模,組織也較嚴密,而且成員之間已有明確分工,有的就專司掌記之職。 書會的特點,舉其大端:一是民間組織;二是它的任務就是編撰話本、戲曲、曲藝作品三是它的成員有先生、才人、名公、老郎之分,這些不同稱謂都是諸色伎藝人對編纂者的專稱;四是這些成員的出身比較複雜,有藝人,也有下層文人,其社會政治地位比較微賤則是相同的;五是他們的活動場所在同一個勾欄瓦舍,混跡於諸色伎藝人之間彼此可以隨時進行藝術交流。因此,他們編撰的作品,無不打上民間集體創作的鮮明痕跡帶有世代相傳的顯著烙印。他們的創作在中國戲曲史、小說史上處於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培育了一大批文人戲曲、小說作家。
內容預覽
(末上白)[水調歌頭]韶華催白髮,光景改朱容。人生浮世,渾如萍梗逐西東。陌上爭紅鬥紫,窗外鶯啼燕語,花落滿庭空。世態只如此,何用苦匆匆。但咱們,雖宦裔,總皆通。彈絲品竹,那堪詠月與嘲風。苦會插科使砌,何吝搽灰抹土,歌笑滿堂中。一似長江千尺浪,別是一家風。(再白)[滿庭芳]暫息喧譁,略停笑語,試看別樣門庭。教坊格範,緋綠可仝聲。酬酢詞源諢砌,聽談論四座皆驚。渾不比,乍生後學,謾自逞虛名。《狀元張協傳》,前回曾演,汝輩搬成。這番書會,要奪魁名。占斷東甌盛事,諸宮調唱出來因。斯羅響,賢門雅靜,仔細說教聽。(唱)[鳳時春]張葉詩書遍歷,困故鄉功名未遂。欲占春闈登科舉,暫別爹娘,獨自離鄉里。(白)看的,世上萬般俱下品,思量惟有讀書高。若論張葉,家住西川成都府,兀誰不識此人,兀誰不敬重此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