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塤吹塤(張塤微信圖片)

張塤,原名張軍,當代制塤人的代表之一,1981年出生於寧夏自治區固原西吉縣。
因家境貧困,15歲起為生計離家,下過煤窯,進過磚廠,擺過地攤,歷經磨難......偶然在太原老街與塤樂結緣。
2000年,師從趙遙先生學習塤製作和塤演奏。
2003年,師從塤製作大師李蘊林學習制塤與吹塤。
2007年,進入馮鍾雲先生工作室學習中國畫,武術,書法,並開始設計製作異形塤。當年獲華夏音樂節「塤」演奏獎。
2009年,與音樂人子龍等朋友共同創辦大漢風樂隊,將現代流行音樂與傳統音樂結合,探索出一種獨特的音樂風格。

簡介

塤,土做的口吹的寶貝。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歷經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塤由一個音孔到六個音孔,最後能完整演奏七聲音階。長期以來,塤一直以其深邃、蒼遠的音色與高古的神韻受到廣大音樂愛好者的喜愛。

「小時候我喜歡音樂,爺爺就給我做了個泥哇嗚,形狀跟塤類似,每天放羊的時候就吹。」
「那時候以為它只是一個玩具。後來我在山西遇見師傅趙遙先生,才知道那叫塤,是古代很古老的樂器。」
張塤在太原偶然碰見制塤大師趙遙,在沒有學習過任何樂理知識的情況下,一晚上就練出了曲子《敢問路在何方》,就像喚醒了沉睡的記憶般,極具天賦。趙遙同意收他為徒,教授他塤製作和塤演奏。
一個從西北農村出來的放羊娃,就這樣走進了音樂的領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中國國際電視台·十三億分之一·泥火之音


「我本不叫張塤,但是遇到塤,我的一生都改變了。所以,我給自己改名叫張塤。」

張塤於2005年研製了「U」型吹口塤:張塤所做之塤,承於古法而又有別,其中最大的創新在於將傳統的平型改為了U型口,胎壁也做了調整。這樣既保持了原有的外形和音色,擴展了音域,使音色更加古樸醇厚、低沉悲壯。[1]

古語有云,「窯變乃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也。」張塤對此非常認同,他做的塤以泥土為源,又強調火的藝術。張塤制塤採用的方法是最原始的堆燒,在老式的土窯里生火之後,按一層煤、一層塤的順序往窯裡層層堆疊。通過火的作用激發塤的質感,讓塤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種燒制方法成品率很低,燒的不好一窯塤全部毀掉。可一旦成功,塤上就會有自然的窯變,就像抽象畫一樣,有一種特別的美感。

「人如其名,塤者如塤,來自大地,也行走於大地。」
張塤對塤的品質有着嚴格的要求,不適俗流。一方面張塤秉承古法手工制塤之道,不願擴大規模;另一方面,出窯後的作品若音質、音色稍有瑕疵便砸碎,只留下精品,所以他的成品率較低,但每一枚塤都獨具靈氣。其作品被多位世界著名音樂人收藏,有獲得過奧斯卡音樂獎的中國音樂家譚盾、世界男高音歌唱家范竟馬及小提琴「跳弓之王」讓·斯蒂默等。此外,收藏者中還包括德國駐華大使、荷蘭駐華大使等外國友人。

「藝術都是相通的,我會將武術和繪畫上的心得技巧都用在制塤和吹塤上,在心態、認識和修養上都自我提升。」
張塤喜畫塤,但不止於畫塤,作品古樸拙趣。除了眾所周知的制塤吹塤以外,他還擅長簫、鼓、琴等多種樂器,唱起秦腔來也是一把好嗓子,對書法、篆刻、繪畫藝術都有着獨到領悟。

音樂作品

「制塤人必須得會吹塤。」沉肩墜肘,目視前方,下顎微收。這些經驗能讓他調整塤的形狀和音孔位置,讓手持更加舒適。
張塤的塤演奏技術爐火純青,感情飽滿,引人入勝。在風竹一曲,張塤所模擬出大自然中的風聲蒼涼悠遠,讓人難分真假。

張塤演奏:風竹


張塤&草原:塤簫合奏,張塤吹簫


張塤唱秦腔 於塤簫雅集


展覽與演出

  • 2008年,798國際藝術區,尚舍空間舉辦古老的歲月:時飛,馮鍾雲書法展,張塤作品展。
  • 2008年,世界男高音范竟馬合作同台演出。
  • 2009年,『古老的時尚』聯展 當代MOMA
  • 2011年,廣西衛視《收藏馬未都》欄目演出
  • 2012年,中央電視台CCTV音樂頻道演出

大漢風樂隊CCTV演出

  • 2013年,中央九套紀錄片頻道播放塤製作過程
  • 2014年,『古老的時尚』聯展 北京藝棧空間。
  • 2015年,『水墨閒情—羅雅莉 張塤 王春燕水墨藝術三人展』 寧波百家畫廊
  • 2015年,昌平電視台採訪塤文化及製作流程
  • 2016年,『大得』之門:先鋒與傳統藝術作品展 深圳福順堂
  • 2016年,『古老的時尚』聯展 北京辛莊藝術館
  • 2016年,成立『廣州塤社』『蘭州塤社』『廣西塤社』
  • 2017年,『塤 高古之音新年音樂會』 北京77文創園
  • 2017年,『「畫者·塤者」 張塤個人作品展』 蘭州天澤美術館
  • 2017年,『「畫者·塤者」 張塤個人作品展』 北京辛莊藝術館
  • 2018年,央視《十三億分之一》欄目組拍攝塤文化短片

塤作品

資料來源

  1. 《畫者·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