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大林 - 1.張大林:[清]字黼堂,號易齋,江蘇吳江人。幼即嗜畫,與錢志偉交,講論六法。後從夏苣谷(之鼎)游,得其揩授,藝遂日進。家富儲藏,刻意臨摹,凡工筆散筆,靡所不能。生平所作以花鳥為工,若山水、人物諸品,興到時亦有佳者。《墨林今話》。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張大林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山東省青州市
出生日期 1963年2月2日
職業 畫家,教授
畢業院校
中央美術學院
信仰 人無信念,難成大事。佛教
主要成就 中國教育電視台花鳥畫講座教授中央電視台寫意花鳥畫講座教授
代表作品 《歲寒三友圖》《墨梅圖》《墨竹圖》《寫意田園畫》系列等
現居 北京
目錄
個人簡歷
張大林
張大林:寫意花鳥畫家,1963年2月2日出生於山東省青州市,現居北京。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現任北京知秋苑書畫院教授,中國教育電視台花鳥畫講座教授、中央電視中央電視台書畫頻道,張大林花鳥畫講座正在熱播。播出時間:2010年7月9日開播每日上午10點,下午14點,晚間18點,夜間22點。每日播出兩小時。 台書畫頻道花鳥畫講座教授、中國當代寫意田園畫派代表人物、中國花鳥畫研究協會理事、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教授等職。在中央美術學院期間曾得到張立辰、田黎明、陳平、畢建勛等老師的指導。張先生自幼酷愛繪畫,8歲習畫,從事中國畫研究30餘年,擅長寫意花鳥尤長畫竹,四君子、葡萄和大雞,其畫風自成一格,既有傳統筆墨功底,又有質樸生活感情,富有哲思靈氣,充滿力量與生命。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報刊發表。並參加多項大展並獲獎。作品被多家權威單位和知名人士收藏。中國外交部曾做國禮贈送給外國友人。併入選《中國當代書畫選集》、《世界書畫家大辭典選集》、《中國青年書畫家藝術辭典選集》、《中國書畫家簡明辭典選集》、《國際篆刻大觀選集》等十餘部辭書。1997年被中國書畫藝術研究會、世界書畫家藝術協會聯合等十餘家權威單位聯合授予「當代書畫藝術名人」榮譽稱號,並頒發證書。個人著有《張大林花鳥畫畫集》、《張大林花鳥畫小品集》《當代書畫研究——中國花鳥畫大家》等書籍。中國書畫報、大眾日報、人民日報、藝術中國報等多家報刊曾多次發表。中央電視台、《榮寶齋》《中國美術》、《收藏界》《傳統與現代》《中國藝術名人》等近50家媒體都做過報道。作品多次被國內外美術館收藏,2006年6月中國教育電視台《書畫課堂藝海星光》欄目邀請寫意花鳥畫家張大林先生為花鳥畫講座教授。
2010年12月26日全國政協禮堂懸掛20餘幅張大林先生國畫精品。
藝術歷程
張大林國畫葡萄圖
1997年香港回歸參展作品《雨後春筍》大幅竹筍圖,獲優秀獎。(現香港美術館收藏),同年10月參加中國三峽工程(現場義演活動)後,加入中國三峽書畫院並聘為高級畫師。
1998年5月為中國外交部作畫,部分作品被外國友人所收藏,同年10月參加中國美協舉辦的畫展,《農家籬笆風秋碩》獲銀獎。1999年澳門回歸,大型展覽《烈日荷花》現澳門政府收藏,同年3月參加中國青年書畫協會舉辦的展覽,《深秋欲墜葡萄圖》獲最高獎金獎。
2000年應澳門政府的邀請同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及全國著名畫家一行58人到澳門參觀,並現場作畫,其作品被澳門政府和多家權威單位收藏。
2001年參加中國美術館港澳書畫巡迴展,其中《梅》﹑《蘭》﹑《竹》﹑《菊》四君子,被中國美術館所收藏。
2002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研修班深造。同年12月參加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作品展。2003年4月在北京炎黃藝術館,舉辦個人畫展。
2004年應外交部邀請為外交部作畫,其作品現懸掛外交部會議大廳。同年5月應中央組織部邀請與蔣采萍、王天勝老師共同作畫,其作品被中央組織部收藏。
2005年加入北京榮華書畫院,被聘為副院長。
2006年6月中國教育電視台《書畫課堂藝海星光》欄目邀請寫意花鳥畫家張大林先生為花鳥畫課堂講座教授,同年7月被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聘為寫意花鳥畫教授,並在全國發行教學課程光盤,同年8月中國教育電視台一套、二套、三套在全國播出張大林花鳥畫教學。
2007年12月應邀赴日本在東京都美術館舉辦畫展,其畫作受到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讚賞並收藏,並獲最高獎,其作品《紅梅圖》被日本東京畫院收藏。
2008年張大林先生作為首批藝術領域有成就和地位的知名書畫家應邀赴湖南醴陵紅官窯參加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繪製「中華復興」慶典瓷瓶。
2009年被中國山東費縣美術家協會聘為中國費縣美術家協會藝術顧問,並頒發證書。
2009年3月應中國美術家協會邀請為中國美協高級研修班學院授課。
2009年6月作品《高風亮節》被「崔子范美術館」收藏,並頒發其收藏證書,並受到崔子范老先生的好評。
2009年9月作品《秋碩果》入展「翰墨大地•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全國名家書畫邀請展」並被中國文化產業管理中心,中華書畫協會聯合授予共和國藝術功勳獎。2009年12月8日國畫作品《碩果纍纍》,參加「祖國萬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展」,作品被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收藏並頒發收藏證書。
2010年春應邀參加中國海瓷藝術研究院舉辦的中國海瓷藝術創作觀摩交流會。
2010年5月18日被北京市慈善協會藝術院聘為研究員。
2010年7月9日張大林花鳥畫講座在中央電視台書畫頻道花鳥畫課堂播出。
2010年12月26日全國政協禮堂懸掛20餘幅張大林先生國畫精品。
作品市場行情
張大林教畫歲寒三友圖
張大林先生國畫作品收藏價值很高,升值潛力巨大,其作品年年在各大拍賣行中創佳績!最重要的是張大林先生國畫作品寫意繪畫創作功底深厚,大氣逼人,氣韻生動,有濃重的中國畫的寫意韻味。給人一種藝術上的享受!中國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因而可以捨棄非本質的、或與物象特徵關聯不大的部分,而對那些能體現出神情特徵的部分,則可以採取誇張甚至變形的手法加以刻畫。張大林先生繪畫生涯已有30年,在從事繪畫藝術創作30年裡,張大林先生一直堅持自己的繪畫藝術之路。講究中國畫的寫意與寫神,不斷地探索創新與嘗試,創作了一批經的起歷史考驗的經典繪畫作品。在近幾年中張大林先生的寫意花鳥畫作品不斷地在各大電視報刊媒體網站出現。作品也受到眾多書畫愛好者追捧與好評也得到眾多書畫同行的贊肯。收藏張大林先生花鳥畫作品的人越來越多,張大林先生的國畫作品將會越來越經得起歷史和中國繪畫藝術的考驗!
2006年中國教育電視台一套、二套、三套用了整年的時間播出張大林先生花鳥畫教學節目!
2010年中央電視台書畫頻道播出張大林先生花鳥畫教學節目!
在藝術之路上張大林先生始終如一的探尋中國畫的藝術魅力。張大林先生曾說,「中國畫的最高藝術境界貴在無中生有。就像齊白石大師所畫的大蝦,生活中並不存在;就像主觀成分和客觀成分處理得當一樣「和二為一」。齊白石大師把海蝦與河蝦合二為一,不也是更可貴嗎!結合自己的感受與繪畫技法而創作出獨一無二的屬於自己風格的作品真的很值得我們中國畫家追求!雅俗共賞是兩個對立的矛盾,它是兩個極端,真正在繪畫上做到雅俗共賞的先例並不多見。愉悅自然的文脈,編制自己的心境,讓這個情感世界來確立這個千古絕筆所追究的目標吧!」
以下是張大林先生國畫作品拍賣紀錄:
2006年張大林先生國畫作品《白梅圖鏡心設色紙本》尺寸:96x180cm在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以104500元人民幣成交。
2007年張大林先生國畫作品《三友圖鏡心設色紙本》尺寸:68x136cm在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以46200元人民幣成交。
2008年張大林先生國畫作品《笑口常開圖設色紙本》尺寸:68x68cm在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以35840元人民幣成交。
2008年張大林先生國畫作品《梅花立軸設色紙本》尺寸:68x68cm在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以26400元人民幣成交。
2010年張大林先生國畫作品《碩果纍纍》尺寸:68x136cm在北京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以67937元人民幣成交。
藝術特色
張大林先生是一位擁有「名人」光環的花鳥畫家。「在花鳥畫領域,張大林是一個響噹噹的人。」有人這樣評論說。2007年中央電視台幾乎用了整年的時間播出了他的花鳥畫教學講座,他所創作的《歲寒三友圖》﹑《墨梅圖》成為中國花鳥畫的典範之作,風靡大江南北,其中《墨梅圖》在2007年瀚海藝術品拍賣公司春季拍賣會上以10.45萬元拍出。筆墨遒勁,氣韻優雅,是張大林花鳥畫的典型風格。張大林花鳥畫既有傳統功底,又有創新氣息,深得畫界好評。品張大林先生花鳥畫,讓人首先感受到的是他的筆墨功夫。筆墨乃中國傳統繪畫之根本。中國畫史可以看作是筆墨發展史。一副好的國畫作品要素很多,但最基本的一條就是筆墨,筆墨是中國畫最重要的視角元素。有素養的畫家,出筆就不同凡響。要獲得高妙的筆墨,必須加強個人心性修養和吸收自然靈氣。心神高遠,則筆墨深厚,筆墨已成為畫家心胸﹑稟賦﹑氣度﹑性格的反應,畫家文化積累和知識功底表徵。畫家林墉說道:「筆墨當有難度、深度、高度,始能立身傳世。」張大林曾自言:「要使畫面生動,就必須筆墨運用的靈活、純熟,濃淡焦枯,恰到好處,達到符合物象精神的種種要求,就一定要經過長時間的創作實踐。我經常在一個事物的描繪上花費五六年的時間去研究。一副藝術性強的作品,要求筆墨高、構圖新、色彩好,而這都需從筆墨技法中尋求。」筆墨是畫家美學思想的心靈跡化,更是中華民族素質內在美得具體呈現。因而「筆墨」不是「筆」和「墨」的工具概念,也不是單純技法的概念,而是中國畫的靈魂。筆墨濃縮和折射着漢族文化的信息,簡言之:筆墨就是文化。有最好的筆墨功底不一定是最好的中國畫家;但最好的中國畫家必須有最好的筆墨功底。中國畫的最高境界是畫家通過筆墨將自己與外在宇宙達成某種和諧,既所謂的「天人合一」,這是藝術家追求的終極目標。
品張大林先生的花鳥畫,同時讓人感受到畫面洋溢的氣韻魅力。氣韻作為中國畫的審美標準之一,他要求畫家具有高深的藝術修養、精妙的創作構思和精純的筆墨技巧。中國畫的「氣韻」需要「筆墨」來實現,「筆墨」和「氣韻」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離開了筆墨的韻致,便無所謂中國畫了。在古人眼裡,氣之有韻猶如聲之有韻。可以說,「氣韻」中氣一以貫之,韻由氣生,氣由韻成,氣韻一體,不可分割。在中國畫藝術領域內,都很重視作品的氣韻,並以此作為品評藝術水平高低的標準。文論有魏時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出的「文以氣為主」;書論有唐代的虞世南在《筆髓論》中說:「心正氣和,則契於妙」;畫論有南朝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的「氣韻生動」為「六法」之首,以此作為論畫總的要求和最高境界。氣韻體現於畫家的生命精神和氣度立意,體現為畫家的共同認知和努力追求。張大林先生在接待記者採訪時坦言:「我其實在畫面上所追求的不僅是物體的形似,而且力求表達客觀形象的精神品質,即所謂『似與不似之間』的神似。使筆墨意境符合造詣,進而達到氣韻生動。我在畫藤、葉時,潑墨淋漓,落筆常如奔馬不羈」但我的宗旨不以奇肆怪異的造型求變,而在自己的筆墨中有意識地借物抒情,表達了我對生活的熱愛。」網上瀏覽張大林先生的有關資料,還能感受到畫家張大林先生那強烈的革新意識和創新追求。「要充分表現時代氣息,就必須認真研究繼承和革新的關係。推陳是為了繼承傳統、發揚傳統,就是要掌握前人在創作方法和藝術技巧方面的成熟經驗,全面研究歷史發展中的繼承關係和風格演變,還要研究他們在用筆、用色、構圖、取材上的不同特徵和創作技巧,通過分析、比較、觀察、臨摹的方法,去認識和體會他們的創作規律,進而找出他們的優缺點,吸取他們的長處。還要系統地閱讀畫史、畫論、畫跋、畫錄一類的理論和著作,來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藝術修養。同時,注重革新,今天的花鳥畫更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不但內容要新,而且在表現形式和一切技法中也要摻入新的血液,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張大林先生堅定的認為:「不同的畫家,所處的環境不同,表現出不同的風貌。徐青藤的豪放,陳白陽的淡郁,八大山人的厚朴,便是很好的例證。正是他們有了表達自己思想的藝術語言,才使他們各自成家,並在繪畫史上占據不可替代的地位。相信只要我們認真研究花鳥畫傳統,努力進行創作實踐大膽創新,並深入現實生活,開掘個人新風格,就一定能夠創作出不同於古人的、具有活力而富於時代氣息的好作品。」
追憶童年的藝術足跡
至今我已作畫已近三十年,我出身在農村,父親是生產隊會計,他讀過私塾,在我們村上也算得上是文化人啦。大哥是「臭老九」,在學校教書,兼音樂和繪畫老師,那時他剛畢業,還是個小伙子。我受大哥的薰陶,從我記事起就喜歡上了音樂和繪畫,沒上學就會用口哨吹歌曲,畫孫悟空連環畫。上了小學我對藝術更加熱愛和執着,表現出了極高的藝術天賦,說快書、詩朗誦、唱京劇。在當時還不叫鄉鎮,叫公社,到公社演出,然後再到縣城,每次我都入選,在我們益都縣,今山東省青州市曾紅極一時。
那是「文化大革命」後期,我家境貧寒,兄弟姐妹又多,那年頭演出也多到公社、到縣城排練節目,一年到頭也弄不出個名堂。我從小就是個不安分的人,改行吧!學畫畫,可畫畫需要錢,要買紙、彩、筆、墨,沒錢買,我就找父親想辦法,父親湊了一塊兩毛錢,我買了手電筒,背起了背簍,白天上學,晚上撿糞,交生產隊掙工分,年底分紅我就可以買紙筆了。
開始我畫的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葉劍英等老一輩革命家人物像,記得當時我剛十三歲,畫好了我再自己動手裱成中堂,抽時間就拿到大集上去賣,還真有人買,一集能賣一兩幅,能掙四五塊錢,在那個年頭四五塊錢對我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那時沒有電燈,畫畫點煤油燈,冬天屋裡又沒有爐火,連沾毛筆的水一會兒都要結冰,何況燈下不觀色,畫了一夜的周總理,把綠色當成藍色用了,到了白天風衣是綠色的,背景的山和長城也都是綠色的,偏色了,真可惜。
以後我不在畫偉人像了,改畫工筆花鳥中堂,從那時起我就懂得了以畫養畫的道理,人們心目中的小演員,也變成了一個小畫家了。從小我就有個心愿,也算是理想吧!連晚上做夢都在想長大後能到北京,能到中央美院,成為一名畫家。至今我的願望也都實現了,這就是我對童年的藝術追憶。
意向油畫
張大林對於意象油畫作品的研究室源於他的藝術實踐,他本人其實是沒有受到過專業的油畫訓練的,所以在創造的時候自然就沒有那麼多束縛和局限,但是他有着良好的藝術基礎,對西方現代藝術和中國傳統文化有着不錯的了解,剛開始進行油畫創作的時候,他是以自己作為主體,主要表現的是「美」。張大林還是從事油畫教育,因為油畫藝術的創作上的成功,為他的教學提供了新鮮、有力的教材,將意象油畫的創作的經驗和思想總結出來了。
意向油畫寫生,就是藝術家根據客觀物象在不同的「特徵」的啟示之下,觸景生情,然後再有感而發,最終達到升華藝術的最終目的。[1]
張大林談中國花鳥畫藝術
張大林先生認為要使畫面生動,就必須筆墨運用的靈活、純熟,濃淡焦枯,恰到好處,達到符合物象精神的種種要求,就一定要經過長時間的創作實踐。我經常在一個事物的描繪上花費五六年的時間去研究。一副藝術性強的作品,要求筆墨高、構圖新、色彩好,而這都需從筆墨技法中尋求。」筆墨是畫家美學思想的心靈跡化,更是中華民族素質內在美得具體呈現。因而「筆墨」不是「筆」和「墨」的工具概念,也不是單純技法的概念,而是中國畫的靈魂。筆墨濃縮和折射着漢族文化的信息,簡言之:筆墨就是張大林國畫竹子文化。有最好的筆墨功底不一定是最好的中國畫家;但最好的中國畫家必須有最好的筆墨功底。中國畫的最高境界是畫家通過筆墨將自己與外在宇宙達成某種和諧,既所謂的「天人合一」,這是藝術家追求的終極目標。張大林先生認為:「不同的畫家,所處的環境不同,表現出不同的風貌。徐青藤的豪放,陳白陽的淡郁,八大山人的厚朴,便是很好的例證。正是他們有了表達自己思想的藝術語言,才使他們各自成家,並在繪畫史上占據不可替代的地位。相信只要我們認真研究花鳥畫傳統,努力進行創作實踐大膽創新,並深入現實生活,開掘個人新風格,就一定能夠創作出不同於古人的、具有活力而富於時代氣息的好作品。」「張大林先生其實在畫面上所追求的不僅是物體的形似,而且力求表達客觀形象的精神品質,即所謂『似與不似之間』的神似。使筆墨意境符合造詣,進而達到氣韻生動。張大林先生在畫藤、葉時,潑墨淋漓,落筆常如奔馬不羈」但張大林先生的宗旨不以奇肆怪異的造型求變,而在自己的筆墨中有意識地借物抒情,表達了他對生活的熱愛。」
中國的花鳥畫在世界繪畫的藝術寶庫中堪稱一絕,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從五代到現代大家輩出,其藝術思想,筆墨語言各具特色。或筆墨酣暢,氣勢恢宏;或大刀闊斧,縱橫馳騁;其都各具獨到的個性風貌。故引起國內外繪畫藝術界之矚目。繪畫藝術只有用筆墨語言才能表達這個情感世界。繼承傳統,發揚創新,超越自然才是真正對繪畫藝術的升華。
張大林認為花鳥畫不僅僅只是繼承
在花鳥畫領域,張大林是個響噹噹的名字,他創作的《三友圖》、《墨梅圖》都為花鳥畫的典範作品。2007年中央教育電視台幾乎用了整年的時間播出了他的花鳥畫教學講座,使其作品風靡於大江南北,如今還在不斷升溫。《墨梅圖》在2007年瀚海藝術品拍賣公司春季拍賣會上以10.45萬元被拍出。張大林這樣解釋自己的藝術:「我僅僅是要求自己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作一些既有想法又有藝術性的作品。」
張大林,祖籍山東青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現任北京知秋苑書畫院教授,中央教育電視台花鳥畫講座教授,中央電視台書畫頻道花鳥畫講座教授,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客座教授,中國花鳥畫研究會理事。作品多次被國內外美術館收藏,曾參加多項展覽並榮獲大獎,1997年被授予「當代書畫藝術名人」稱號。其作品除為多家企業、政府機構收藏外,並曾作為國禮對外贈送,先後有80多家媒體對其藝術成就作專題報道,出版個人畫集多部。
問:前些時間在北京琉璃廠文化街,看見您被許多繪畫愛好者圍在中間,是在為他們解釋花鳥畫問題?
張大林:中央教育電視台今年一直在播我的花鳥畫創作教學課程,又加上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把我的講座內容作為教材製作了光盤發行,現在許多初中、高中以及一些地區的學校把我的教學內容作為國畫教材,導致很多人偏愛我的繪畫風格。
問:在當今媒體發達的社會,許多畫家在全國受眾面也是很廣的,您和他們有什麼區別?
張大林國畫竹子
張大林:我想我的作品能做到雅俗共賞,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問:您從事繪畫多少年了?
張大林:到如今應該有30年了。
問:您的出生地山東青州,歷史上也是廣出文人墨客的地方?
張大林:我其實是在農村出生,父親是生產隊會計,讀過私塾,算是個文化人。大哥在學校教書,兼着音樂和繪畫老師,我受他影響,上小學的時候,對山東快書、朗誦、京劇都很感興趣,還在公社演出過,甚至有機會到過縣城演出。
問:那麼多興趣,後來怎麼沒有再繼續下去呢?
張大林:那時家境貧困,折騰不起就改學畫畫了,可畫畫也要有錢買紙、筆、顏料,父親湊錢給我買了電筒,我就白天上學,晚上打電筒去撿糞掙工分,年底就可以買紙筆了。
問:您什麼時間開始花鳥畫創作?
張大林:最初我畫人物肖像,那時有13歲了,畫完後自己裝裱好,就拿到集市上去賣,還真有買的,有時候還能賣個四五塊錢,在那時價錢算是很高了。接着開始畫工筆花鳥,但覺得總是很難表達自己的心境,也許是因為性格的原因,我感到自己可以畫得很豪放、很潑辣,就轉畫了寫意花鳥。問:在花鳥畫創作方面形成自己的風格是很難的。
張大林:我一直對畫中國畫很有信心,相信不斷的實踐和研究終會有結果。我選擇花鳥畫是認為花鳥作品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另一原因我繪畫花鳥時,很有激情,更能表現中國寫意畫的精神,更利於把真正的心性表達出來。
問:您的花鳥畫作品如今廣為人知,尤以松竹梅為主題的《三友圖》等,顯示出您花鳥畫創作的形象和風格。
張大林:擅長畫「三友」,是在「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繪畫理論指導下,從體驗現實景物入手,通過豐富想象進行創造。我經常運用活潑、真實的筆法,表現花鳥具體神態,很多作品雖表現手法不同,但師法自然的創作精神卻始終是我的追求。我對於花鳥畫的取材很寬廣,也去描寫魚、蝦、蜂、蝶、菜蔬等大自然中許多事物。
張大林:在蘇軾、陸游等人的詩文中,都出現了大量詠梅的篇章,以「凌寒斗雪」、「鐵骨冰心」來形容梅的傲骨,大多使用擬人的手法,把梅花作為清雅高潔品格的象徵。我所畫梅花,枝幹勁挺,花朵繁複,表現出梅花的生機,更通過畫梅來表達自己的胸襟。我所作的大幅梅花,古干橫空,蒼老渾樸,墨氣淋漓,風格古樸。我愛畫梅花。梅的種類很多,江南多紅梅,梅干有粗有細,我畫梅多中鋒韌筆,渴焦兼施,運筆多用腕力和臂力,使畫面表現梅花傲霜凌雪之神。《墨梅圖》就是創造性地運用了只用勾勒、不加暈染的手法。我還有很多繪畫表現手法。
問:您是出於一種什麼心境要求自己技法轉變的呢?
張大林:我均是在小寫意基礎上向大寫意和潑墨進一步發展。最值得注意的是梅、蘭、竹、菊四君子題材的大量創作,顯示了「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須八法通」的書畫創作技巧。其實花鳥畫最高的境界是以簡勁洗鍊的筆墨,達到形神兼備。
問:您許多作品是以智慧的心靈,提煉了被畫事物的形象動態。
張大林:我是在繼承前人優良傳統的基礎上,變革創新,努力使花鳥畫創作呈現新面貌。
問:您在繪畫思想理論方面,重視表現現實,那麼怎樣以概括、誇張的藝術手法,通過筆墨性達到不失真的境地呢?
張大林:我其實在畫面上所追求的不僅是物體的形似,而且力求表達客觀形象的精神本質,即所謂「似與不似之間」的神似。使筆墨意境符合造意,進而達到氣韻生動。我在畫藤、葉時,潑墨淋漓,落筆常如奔馬不羈,但我的宗旨不以奇肆怪異的造型求變,而在自己的筆墨中有意識地借物抒情,表達了我對生活的熱愛。
問:看您畫畫有時筆情縱恣,墨華飛舞,不只是在「善師其意,不在跡象」上用心,同時又極力突出着自己的性靈。
張大林:我以書法入畫,更注重筆墨的蒼勁渾穆,縱橫奇肆,筆鋒老到,更多地在形神上下工夫。要求自己能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創作出既有思想性又有藝術性的的花鳥畫,使花鳥畫這一藝術形式真正成為有思想、有內容、有技法的繪畫。
問:花鳥畫如何體現時代精神?
張大林:要想充分表現時代氣息,我想就必須認真研究繼承和革新的關係。推陳是為了繼承傳統、發揚傳統,就是要掌握前人在創作方法和藝術技巧方面的成熟經驗,全面研究歷史發展中的繼承關係和風格演變,還要研究他們在用筆、用墨、用色、構圖、取材上的不同特徵和創作技巧,通過分析、比較、觀察、臨摹的方法,去認識和體會他們的創作規律,進而找出他們的優缺點,吸取他們的長處。還要系統地閱讀畫史、畫論、畫跋、畫錄一類的理論和著錄書,來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藝術修養。同時,注重革新,今天的花鳥畫要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不但內容要新,而且在表現形式和一切技法中也要摻入新的血液,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問:都說花鳥畫進門容易,但要想有所發展,那就很難。
張大林:花鳥畫只能通過一定的造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不能像人物畫那樣正面表達現實生活主題,因此它的出新比人物畫更難。雖然有它的局限性,但仍然可以藉助於不同的題材,通過寓意來間接地表達主題思想。
問:花鳥畫經歷了1000多年的發展歷程,這期間,許多聰明智慧的畫家,創造性地顯示了個人作品獨特的面貌,您是怎麼做的呢?
張大林:不同的畫家,所處環境不同,思想感受不同,表現出不同的風貌。徐青藤的豪放,陳白陽的淡郁;八大山人的簡練樸厚,黃癭瓢的遒健勁挺,便是很好的例證。正是他們有了表達自己思想的藝術語言,才使他們各自成家,並在繪畫史上占據不可替代的地位。相
信只要我們認真研究花鳥畫傳統,努力進行創作實踐,大膽創新,並深入現實生活,開掘個人新風格,就一定能夠創作出不同於古人的、具有活力而富於時代氣息的好作品。
問:藝術家體驗生活時,對待生活的認識,往往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吧?
張大林:沒有深刻的認識,就不可能表達生活的內在精神。花鳥畫的表現範圍很廣,對表現對象的觀察和體驗不可能完全到位,這就要有意地發現規律、掌握規律,進而表現其特性。一個花鳥畫家,要使自己的作品做到思想新、意境新、技法新,除了深入自然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到社會實踐中去,所謂藝術修養、思想方法、審美觀點,根本問題其實都應是建立在社會生活的基礎上。正是因為畫家有了對社會、生活的感受,才能使筆下非人性的花鳥樹石煥發出新的意蘊。
問:鄭板橋在《題畫竹》中說過,胸中勃勃,遂有畫意。您是在一種什麼狀態下進行創作的呢?
張大林: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這有力地說明了藝術創作和被畫物體的關係,沒有對生活的認識、藝術的理解就不會胸有成竹,一揮而就。之所以能在繪畫上不為先匠所拘,不入時趨,獨辟奇境,下筆靈變,完全得益於造化之深。
問:中國古代畫論中經常提到由「形似」到「神似」,是否能將其看做是藝術反映現實的高度體現?
張大林:寫意花鳥畫更要求形神兼備,所說的「不似之似」的神似,就是企圖更深入地對客觀現實物象作本質的表現。必須掌握造型的「似」與「變」,有目的地誇大形象,概括提鍊形象,典型地突出對象,從而表達事物的內在精神。
問:請結合您個人繪畫的創作實際,總結一下您的創作經驗。
張大林:要使畫面生動,就必須筆墨運用得靈活、純熟、濃淡焦渴恰到好處,達到符合物象精神的種種要求,就一定要經過長時間的創作實踐。我經常在一個事物的描繪上花費五六年的時間去研究。一幅藝術性強的作品,要求筆墨高、構圖新、色彩好,而這都須從筆墨技法中尋求。
人物評價
張大林畫風注重平易樸實、蒼渾淳厚,融大自然與傳統為造化,以筆墨底蘊豐厚、勁健、畫格清奇、文質兼備為統一,其作品無不傳遞着他對生活的豪邁氣度和他個性化的藝術思想,表達了其對花鳥畫的執着和熱愛,創作了一批泱泱浩翰的銘心佳作。在這物慾橫流,乃至炒作的時代,他虔誠探索,默默耕耘。對一草一木一片丹心。他寄託於對自然物象的寫照,犧牲於古今諸家之蘊藉抒發着他的「性靈」。其作品涉獵之廣,氣息之正,真可謂「丹青有道,終極造化。」張大林的花鳥畫電視講座在中國教育電視台播出後,深受廣大讀者的好評,也得到了書畫同行的贊肯。他以「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藝術精神為指導,借筆墨抒情懷,「效法天道,無極之極」不驕不躁,功成不居,不落凡響以筆墨抒發出他的藝術人生,登上了中國花鳥畫藝術之堂。記得是在5年前,筆者應山東省體委的邀請出席一次省體委舉辦的武術散打錦標賽開幕式,張大林等一行幾人代表中央美術學院應邀一同參加,並與筆者合作巨幅「三友圖」以表祝賀,從此便與大林相識。轉眼5年過去了,今天在電視講座上看到的張大林較之5年前變化不大,但他講座背後的那幅巨幅墨竹圖,使筆者深為震撼,再看電視上大林面對全國觀眾,邊畫邊講,大筆一揮,水墨淋漓,一股正宗傳統的正氣凜然紙上。他把山東人的正直豪爽、虛心向上的高尚情操,用墨竹表現的淋漓盡致,這正是應了「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句至理名言,他用的毛筆之大,畫的墨竹之粗,筆墨運用之特殊,稱之為「當代中國畫竹群體中的領軍人物」也不為過。大林的畫路較寬,如他的梅花、葡萄等等,在這裡不一一闡述。他賦予了它們新的力量與生命,用自己的畫筆對它們進行了新的詮釋。如今的大林在畫壇也算小有名氣了,他的為人還是那麼的謙虛隨和,不驕不躁,對待藝術依然一絲不苟,這也許就是筆者能和他交往至深的緣由吧!
張大林先生應邀到紅官窯繪製中華復興瓶
2008年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舉辦「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中華愛國藝術名家聯誼活動」,邀請在藝術領域有成就和地位的書畫家,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參與具有豐碑意義的愛國工程活動。由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組織畫家30名前往湖南醴陵紅官窯進行創造和採風,並親手繪製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特別燒制的「中華復興」慶典瓷瓶一套。首批到醴陵紅官窯的畫家有馬德春、王培東、、馬訊、張大林、和芝圃、陳葆棣、陳增勝、路懷忠、張廣志。
「中華復興」慶典瓷瓶及書畫作品,將於2008年12月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展覽和頒獎活動。
張大林先生應邀繪製中國海瓷
張大林國畫
2010年春季海瓷藝術創作觀摩交流會在中國海瓷藝術研究院勝利舉行。記者採訪了北京知秋苑書畫院教授,中央教育電視台花鳥畫講座教授,中央電視台書畫頻道花鳥畫講座教授,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客座教授,中國花鳥畫研究會理事張大林先生。張大林先生是首次來到中國海瓷藝術研究院,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張大林先生很謙虛,他首先非常感謝無棣海瓷藝術研究院的邀請,他才有機會在宣瓷上作畫,有了一次很大的自我突破和超越。
張大林大吉圖
張大林先生主要指出了在宣紙上作畫和在宣瓷上作畫的相通點。研究人員通過對宣紙「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淨、挫折無損、潤墨性強」的特點進行深入分析和比較,才創造出了宣瓷。宣瓷具有吸水性強、運筆手感好、強度高、畫面滋潤、艷麗的特點。宣瓷所具備的這些特點,張大林先生指出,他作起畫來感覺得心應手。
張大林說道,在宣瓷上作畫,是一種創新,填補了以前的空白,是值得我們這代人所驕傲的。最後,張大林先生對海瓷藝術研究院的邀請表示了謝意,他說以後有機會還會來到中國海瓷藝術研究院,繼續作畫,繼續切磋。
全國政協禮堂懸掛張大林教授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