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天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天宇
電視主持人
國籍 中國
知名作品 <第一現場>

張天宇,女,畢業於浙江傳媒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大專學歷,是深圳電視台《第一現場》節目主持人。 2005年2月23日,走進《第一現場》。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張天宇[1] 性別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哈爾濱市 出生日 7月14日
星座 巨蟹座 血型 o
畢業院校 浙江傳媒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 職業 主持人
工作單位 深圳電視台 學歷 大專
頻道 都市頻道 代表作品 《第一現場》
身高 165CM 性格 樂觀真誠

基本簡介

7月14日出生在美麗的冰城哈爾濱的公安家庭,父母都是警察。畢業於浙江傳媒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大專學歷。在參加深圳電視台舉辦的第四屆[2]

青春之星電視大賽時,贏得了現在的工作機會。 2005年2月23日,走進《第一現場》。

第一現場》開播於2002年12月,逐漸成長為深圳電視第一品牌欄目,欄目立足民生,深入解析民生問題,架設政府和群眾溝通的橋樑,記錄深圳每一天的《第一現場》絕不只是電視台的一個欄目,更是全體深圳人一個交流互動溝通的平台。

欄目集體先後榮獲深圳新聞獎一等獎,廣東省新聞獎二等獎,2003 2004兩年獲深視日播欄目第一名2005年2月擴版後,收視率連創新高,已穩居深圳地區收視份額第一名。

從2005年至2014年九年間,天宇積累了豐富寶貴的直播經驗,參與主持各類大型活動直播,如2011年深圳大運會26小時特別直播;2011年深圳地鐵二期軌道交通開通大型直播;2010年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晚會;2009年深圳台北首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深圳有愛》,連續13天每天直播超過8小時;2008年5月奧運聖火深圳站傳遞,全程9小時直播;2008年北京奧運會特別直播;2008年初南方冰凍雨雪災害春運系列直播報道等。

她積極參與各類社會活動。2010年9月6日,為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的胡錦濤,作深圳之行隨行講解;同年5月,中國(深圳)文博會期間,為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長春同志及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的劉雲山同志作隨行講解; 2011年5月,為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汪洋同志視察深圳之行作隨行講解。

她定期外出採訪,堅持獨立撰寫、修改導語、編後語,幕後配音也儘量親力親為,獲得了領導和觀眾的一致認可。因主持風格親切自然、形象知性親和,深受觀眾喜愛,連續多年在深圳地區女性主持人知名度、觀眾滿意度、認可度調查當中排名首位。

個人簡歷

出生在美麗的冰城哈爾濱,求學在詩意的西子湖畔;北國的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教會我堅強獨立;江南的日無出江花春來江水,讓我感性細膩。不知不覺中,我骨子裡竟融合了東北姑娘的真誠樂觀和蘇杭女子的含蓄溫婉。 一次偶然機會,我參加了深圳電視台舉辦的第四屆青春之星電視大賽,並幸運的贏得了現在的工作機會。2005年2月23日,對我來說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我走進了《第一現場》。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有機會多層面多角度的去認識深圳,走進這座印象中陌生又遙遠的年輕城市。每天接觸大量的本土新聞,也讓我少了很多異地他鄉初來乍到的孤獨與怯懦。 對於語言我有着天生的職業的敏感,所以喜歡藝術的朗誦,喜歡韻律的聆聽。我愛音樂,愛電影,因為覺得歲月如歌人生如戲。我可以因為《白蛇傳》而喜歡西湖;可以因為《三個火槍手》而喜歡法國;可以因為上下五千年歷史而喜歡一切古色古香的建築……我的喜歡,有時很簡單。 我始終認同酒逢知己才千杯少,不會自來熟,這或許是性格使然吧。不認識我的人,覺得我特別冷傲,不好接近,但真正接觸起來就會發現,其實我是典型的外冷內熱剛柔並濟。在我身上,真正應證了「日久見人心」。 生長在公安家庭,父母都是警察,當初自己還差點兒上了警校,特殊的家庭環境也讓我對人民警察有着一份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和崇拜。父親教會我淳樸善良,認真向上;母親教會我樂觀果敢,獨立堅強,要感謝我的父母,是他們給了我受益終生的品質。 時光如梭,不知不覺中我與《第一現場》已經相伴一年多了。日復一日的工作,雖然忙但卻很充實;雖然累卻很有價值;雖然難卻很長見識……在這樣一個積極進取的團隊,每一位同事都是我的良師益友,正是因為大家的關心幫助,才讓我有了無窮的動力和支持,才讓我更加成熟。 作為一名節目主持人,我很希望能贏得大家的喜愛和認可,但同時我也知道,要達到這個目標,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條路或許布滿荊棘;或許坎坷崎嶇;或許迂迴輾轉;或許片刻灰暗……但魯迅曾說:世間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屈原曾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於是我想說:只要心中有追求有方向,就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就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不禁想起那首老歌: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的過每一分鐘,我的未來不是夢,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動--跟着希望在動![3]

我找到了自己的表達方式

「我是在2005年2月23日『走進』《第一現場》的。」在《第一現場》幹了一年多,張天宇對這個欄目充滿了依戀。她說:「每天接觸大量的本土新聞,讓我少了很多異地他鄉初來乍到的孤獨與怯懦,伴隨着每天的節目,我開始了解深圳這座城市,了解城市裡的人情冷暖,漸漸地我的情感通過每天播報的《第一現場》和深圳緊緊聯繫起來。我從工作中了解我們的城市,又在工作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這種伴隨城市腳步成長的過程讓我感覺幸福,鮮活流動的民生百態讓我感覺充實。」

在工作中,張天宇找到了自己的表達方式———我就是我,就是青春、有朝氣有活力的都市女孩兒,要用自己獨立的思考、真摯的語言,帶觀眾瀏覽「今天」這個城市發生的一切,帶給觀眾與眾不同的新聞感與時尚感,要讓人們把看《第一現場》成為一種時尚! 《第一現場》的工作量相當大,但張天宇說:「雖然忙,但我感覺很充實;雖然累,但我感覺很有價值;雖然有難度,但我長了見識。」 「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地過每一分鐘,我的未來不是夢,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動!」這是張天宇喜歡的一段歌詞,在《第一現場》這個積極進取的團隊裡,張天宇把每一位同事都看作良師益友,努力地學習着、工作着……[4]

同事眼裡的天宇

[5] 親和力讓她進步更快

天宇常態性地主持《第一現場》是今年五月的事,從幕後配音到正式走向台前,天宇花了一年的時間,欄目也等待了一年時間。從收視率和觀眾反映來看,天宇在周末兩天主持的《第一現場》很順利地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肯定。年輕的天宇有着鮮明的親和力,在觀眾的信任和愛護中,在《第一現場》的不斷發展中,我們期待天宇有更大的進步,有更優秀的表現。

樂觀女孩把快樂到處撒播

在工作上,天宇是我的親密戰友;在生活中,我們又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鏡頭裡的她嚴肅認真,顯得有些成熟;鏡頭外的她,則和同齡的女孩子一樣,活潑開朗。

天宇是個特別樂觀的女孩子,每天上班,還沒見到人,就先聽到她的笑聲了,認識她有一年多的時間了,印象中好像從沒見她皺過眉,即使是在節目剛改版的忙碌日子裡,她還是在快樂地忙碌着。樂觀的天性讓天宇總是很快樂,而她也毫不吝惜地把快樂帶給身邊的人。有時候,工作中或生活上遇到了小問題,跟天宇說說,她會很認真地傾聽,積極地幫你解開心結,就像鄰家的小妹妹,讓人感覺特別貼心,特別溫暖。

80後靈氣女孩獨當一面

認識天宇是在去年正月的某一天,她媽媽陪她一起到電視台報到,當時她給我的感覺真的是個稚氣未脫的孩子。之後她開始了「跟班」的工作生活,隨着接觸的增多,同事們對她的印象也在慢慢轉變。當時的《第一現場》剛剛做大,37分鐘的配音完全交給了剛畢業的天宇,怎樣有機地融入欄目風格,又突出自己的個性?不少同事對此不放心,可是沒過多久,她就用自己的表現交上了一份讓人滿意的答卷。雖然80後的年輕人和我們這代人有着這樣那樣的不同,可是天宇由內而外透着 的靈氣着實讓人羨慕。

之後天宇的路子越走越寬,責任編輯、出鏡記者,直到直播《第一現場》,作為校友,我很為她的每一點進步感到欣慰,同時她的成長對於同行的我也不失為一種激勵。共同進步才是皆大歡喜。

在《第一現場》的團隊裡,所有人都在注視着年輕人的成長。在出現一些「枝蔓」的時候,欄目甚至頻道領導都會不客氣地予以指正,天宇為此也哭過鼻子,但她同樣深知,這樣的指正猶如長輩對晚輩的愛,是會讓她終生受益的。 在今天這個資訊異常發達的時代,受眾對媒體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樣化,甚至是越來越苛刻,也許主持人已經沒有「最好」一說,「唯一和不可替代的」才是關鍵。今後天宇的成長之路還很漫長,但我堅信她的進步一定是紮實而顯著的,因為她已經深諳「天道酬勤」的道理。讓我們共同關注《第一現場》的「新人」———天宇的成長。

張天宇寫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