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道見示近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安道見示近詩》 | |
---|---|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的詩詞 |
《張安道見示近詩》是宋代蘇軾寫的一篇詩詞,膾炙人口,流傳至今。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張安道見示近詩
作者;蘇軾
朝代;宋
題材;詞
詩詞正文
《張安道見示近詩》[1]
人物一衰謝,微言難重尋。
殷勤永嘉末,復聞正始音。
清談未足多,感時意殊深。
少年有奇志,欲和南風琴。
荒森蜩蚻亂,廢沼蛙蟈淫。
遂欲掩兩耳,臨文但噫喑。
蕭然王郎子,來自緱山陰。
(其婿王鞏攜來。
)雲見浮丘伯,吹簫明月岑。
遺聲落淮泗,蛟鼉為悲吟。
願公正王度,祈招繼愔愔。
作者簡介
蘇軾[2](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五歲。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上瑞里。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 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諡為「文忠」。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着宋代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