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宜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宜祥,,儺面具雕塑名人。未曾從師學藝和經過學校培訓,憑着數十年艱辛摸索和天生悟性,創作出在國內外獲獎的大量雕塑作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師的稱號。曾經擔任多年南豐縣政協常委。他授徒15人,徒弟又帶了徒弟,已經有30多人繼承了他的雕塑事業。 中文名 張宜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職 業儺面具雕塑名人 主要成就 獲工藝美術師的稱號 性 別 男
生平簡介
第一個請張宜祥[1]雕儺面具的是一個叫湯家窠的村。張宜祥在小時候見過儺面具,此時已經記不清了。他打聽到下考坑村還保留着一套幾十年前的儺面具,便托熟人帶着去偷看了一回。25個儺面具,看一個默記下一個,回家便憑着記憶慢慢畫出草圖。1988年正月初一,湯家窠村25腳儺就跳了出去。他們到各處去跳,就像做廣告一樣,張宜祥會雕儺面具的名聲就傳開了。慢慢地他就成了儺面具雕塑的第一人,足跡遍及全縣20多個村和江西、福建的鄰近縣,雕出了數以千計的儺面具,並且不斷有所創新。他把《西遊記》、《封神榜》上的人物充實進去,最多的一套儺面具已達到了34腳。
獲得榮譽
儺面具的雕塑,使張宜祥的創作想像力變得豐富。他以大膽誇張的手法,進入一個遊刃有餘的藝術空間。
儺舞本來是驅邪逐疫祭祀性舞蹈,後來才融入娛樂成分,所以儺面具大都顯得凶煞。張宜祥雕出的儺面具也是這種風格,沒有見過他的人,都以為他的相貌肯定也很「惡」。聽到這種議論,張宜祥覺得應當變一變。他在雕彌勒佛面具時,吃飯走路都在想,應當雕出個什麼模樣,而且不能與眾多已有的面相雷同。正當他冥思苦想之時,晚上就夢見笑彌勒撲在他臉上,扯得老開的嘴,闊得遮了他的臉,眼睛笑得眯了,鼻子也是扁扁的。這個特點鮮明的模樣,第二天他還清晰地記得,就照着這個樣子雕出了他心中的彌勒佛。1990年江西(儺)攝影作品展覽,他選送的《彌勒佛》、《開山》、《一對和合》、《雷公》、《鍾馗》等全部獲獎,其中《彌勒佛》、《開山》兩件作品獲得一等獎。
獲得成就
他曾在南豐河邊天然岩體上,雕刻一丈八高的石佛,花了近兩年的時光,無論寒暑都連續不輟。在進入一種迷醉狀態之時,常常雕到天亮而不自覺。就這樣,他完成了南豐縣地藏寺、壽昌寺等所有《佛像》、《羅漢》的雕塑,以及南城縣麻姑山《麻姑仙女》、山東濟南曾鞏寺《曾鞏塑像》的雕塑,還有大量儺面具和工藝品的製作。其中一些作品已經漂洋過海,成為世界性的藝術珍品。
外部鏈接
- ↑ 張宜祥儺面具雕塑第一人江西南豐政府網,2017-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