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文仲 | |
---|---|
張文仲 | |
出生 | 中國洛州洛陽(今洛陽市)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古代醫家名 |
知名作品 | 《療風氣諸方》 |
張文仲 (620年 - 700年) 約生於唐·武德三年,卒於唐·聖歷三年。唐御洛州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武則天光宅元年(684)為侍御醫、後至尚藥奉御。文仲通醫理,善療風疾,精於灸術,撰《張文仲灸經》一書,已佚。還著有《療風氣諸方》[1]、《四時常服及輕重大小諸方》十八首、《隨身備急方》三卷,均佚,佚文可見於《外台秘要》。他認為風有一百二十四種,氣有八十種,若不能區分,會延誤病機而致死亡;治療氣病與風疾,醫藥雖然大抵相同,然而人性各異。腳氣、頭風、上氣,常須服藥不斷,其餘則隋病情發動,臨時治之。患風氣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時節,要得通泄、即可不患重症,(《舊唐書·張文仲傳第141,卷191,中華書局1975年月日第一版》,時武則天令其集當時名醫共同編撰風氣諸方,並詔麟台監王方慶監其修撰。文仲撰四時常服及輕重大小諸方十八首,以表奏上。另撰《隨身備急方》三卷和《法象論》一卷,均佚。《外台秘要》中可見其部分內容。
著作
撰有《隨身備急方》三卷(見《新唐書》)、《法象論》一卷(見《宋史•藝文志》,《宋志•補編》作《法象語論》),《小兒五疳二十四候論》一卷(見《宋史•藝文志》、《舊唐書•本傳》)等書籍。
張文仲治療「風疾」的理論和實踐在中國醫學史上獨樹一幟,很有創造性,有力地推動了中醫學的發展。他還把豐富的臨床經驗總結成醫典,撰有《療風氣諸方》、《四時常服及輕重大方諸方》和《隨身備急方》等,書中記載了張文仲利用民間用銅屑治牛馬骨折的經驗,治療人體骨折的方法。
軼事典故
據《新唐書•後紀》記載:儀鳳三年(公元678年),高宗突然病重,「頭眩不能視」,情況十分危急。張文仲奉命應診,很快查出病因,建議立即針刺頭部,使之出血,就可醫好。而權傾朝野的武則天以為張文仲故意戲弄高宗,要處死張文仲。高宗說道:「侍醫議疾,何罪之有?更何況我病得很厲害,還是讓他醫治吧!」張文仲趕緊實施了針刺治療,高宗的症狀果然消失,頭眩沒了,眼睛也能看見東西了。武則天非常高興,連連致謝,說道:「天賜我師!」又賜予他珍寶以示獎賞。
一天,武則天在神都洛陽宮中召集大臣議事,宰相蘇良嗣因拜跪突然栽倒在地,不省人事,武則天立即令張文仲、韋慈藏遂即至蘇宅對其實施救治。張文仲認為蘇的病是由於長期聚積憂憤、邪氣衝激引起的,病情十分危重。如果疼痛擴散到胸肋,那就很難治了。不一會兒,果然痛沖胸肋。張文仲說:若痛入心,就無可救藥了。稍遲,蘇良嗣果真心痛起來,藥也無法吞服。到了傍晚,蘇便不治而亡。朝廷上下對年過八十五歲的老臣蘇良嗣病故並不感到奇怪,對張文仲的料病如神卻無不讚賞。
人物評價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醫學同其他領域一樣也有了長足的發展。系統整理了醫學理論、臨床經驗,湧現了《唐新本草》等醫學專著;國際間醫學交流日益頻繁,促進了中國醫學的發展;同時,朝廷的關心支持也為醫學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出現了一大批名醫杏林高手,張文仲便是其中傑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