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文慶,男,1965年7月生,教授,博士生導師。1985年本科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獲學士學位,1988年和1991年於中山大學昆蟲學研究所分別獲理學(昆蟲學專業)碩士和博士學位。1996年進入廣東省首批人才「千百十工程」,2001年晉升為教授,2003年成為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山大學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兼任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生物防治分委員會委員、中國昆蟲學會理事、廣東省昆蟲學會副秘書長、《昆蟲知識》和《昆蟲天敵》編委等職。曾於1995年赴美國康奈爾大學、於1998年赴德國生物防治研究所做訪問學者和博士後近3年。

張文慶
出生 1965年7月
獲鹿縣(現鹿泉市)秦莊鄉前東毗村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教育程度 湖南師範大學
中山大學
職業 中山大學教授

目錄

中山大學教授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害蟲生物防治、昆蟲資源及其利用。近5年主持國家或省市級科研課題十餘項。對水稻害蟲生物防治進行了長期和系統的研究,2001年出版專著《群落重建與水稻害蟲生物防治》,有關論文發表在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等刊物上。首次提出了短期農作物生境中節肢動物群落重建的概念,並把廣東省四會市大沙鎮近30年水稻害蟲生物防治的成果總結提升為理論,作為保護利用自然天敵的理論基礎之一。該成果可大大減少化學農藥的用量,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綠色食品生產中有重要應用前景。在利用寄生蜂防治害蟲方面,在Biological Control,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等國際刊物上發表了數篇高質量的論文。在昆蟲基因資源的利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克隆和表達昆蟲抗菌肽基因,利用抗菌肽表達產物用於水產病害控制和食品防腐保鮮。研究干擾昆蟲幾丁質合成酶的新途徑,擬從害蟲生長發育的角度來控制其危害。近5年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SCI收錄8篇)。2002年獲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中國昆蟲學會[1]

在動物學、食品安全生物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3個專業招收研究生。

鹿泉水利專家

張文慶(1924.10.27—2005.2.21),男,獲鹿縣(現鹿泉市)秦莊鄉前東毗村人。1946年2月開始從事水利工作,獲鹿縣水電局技術人員,先後參加過計三渠、源泉渠、綿右渠等大小500多項水利工程勘測設計,繪製過數以千計的水利建設圖紙。1969年參加引崗渠的勘測設計。

原設想引崗渠橫跨冶河要鋪設兩趟倒虹吸。但這樣水頭水位降低太多,只能補給源泉渠,下游不能進入元氏縣八一水庫。為了不降低水頭,跨越冶河需建一大型渡槽,但鋼材、水泥都不能滿足需要。施工團決定「以石代鋼」建造空腹式石拱渡槽,明確由張文慶負責。張文慶雖然只有小學文化程度,但從事多年水利工作積累了豐富經驗。接受任務後,立即投入了設計工作,夜以繼日地查資料,繪圖紙,搞出若干方案,爾後對比、篩選、計算。初步設計完成後,請同工地的工程技術人員審查,並在現場反覆勘察、試驗,終於設計出了規模宏偉的大型空腹式渡槽。

石拱渡槽的成功,為工程節省了大筆資金,節省了成千上萬噸的水泥和鋼材,這對整個引崗工程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像冶河這樣的跨度,石拱渡槽可以承受,下游任何溝河都可以使用石拱渡槽。[2]

引崗渠建成通水後,1977年11月任政協河北省第四屆委員會委員,1982年張文慶被縣委任命為獲鹿縣水利局副局長,仍然活躍在水利工地上,1983年12月離休。獲得水電部「獻身水利、水保四十年」榮譽證書。離休後不久曾到秦莊荷花園工作,繼續發揮自己的餘熱。[3]

文獻參考

  1. 第三屆青年科技獎。
  2. 張文慶因而獲得了「土專家」的美稱。
  3. 張文慶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