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桂鳳 | |
---|---|
出生 | 1922年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越劇表演藝術家 |
知名作品 |
《打金枝》 《二堂放子》 《淒涼遼宮月》 《祥林嫂》 |
張桂鳳,越劇表演藝術家,越劇張派老生創始人。1922年出生,浙江蕭山人。1936年入嵊縣招龍橋科班學藝,工老生,代表作《打金枝》等。1942年10月進上海大來劇場,是袁雪芬倡導的越劇改革的第一批參加者之一,1945年在上海加入袁雪芬、范瑞娟領銜的雪聲劇團,1947年加盟范瑞娟、傅全香領銜的「東山越藝社」。建國後,歷任華東戲曲研究院實驗越劇團、上海越劇院演員。1952年獲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演員二等獎。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唱腔剛勁挺拔,聲情並茂,有「性格演員」之稱,刻畫人物惟妙惟肖。常演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台》、《打金枝》。[1]
人物簡介
張桂鳳1922年11月13日出生於浙江蕭山坎山鎮。1936年入科班學戲,拜袁曾燦為師,工老生,兼習小生、花臉。出科後參加越明舞台,演出於紹興、金華、蘭溪、常山等地,名聲初揚。1942年到袁雪芬從事新越劇的大來劇場演戲。1949年上海解放後,進入軍管會文藝處舉辦的上海市第一屆地方戲劇研究班學習。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扮演《打金枝》中的唐皇,獲演員一等獎。1955年轉為上海越劇院主要演員,曾赴德國、前蘇聯和朝鮮演出。1960年起曾多次到香港演出《金山戰鼓》、《西廂記》、《李娃傳》、《淒涼遼宮月》等劇目。
張桂鳳在藝術上孜孜以求,好學不倦,唱腔剛勁質樸,頓挫分明,自成一格。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她參加而被攝製成戲曲電視片的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台》、《情探》、《李娃傳》、《西廂記》等。1991年,她將其拿手的折子戲及片段,攝製成6集電視片《張桂鳳藝術集錦》。
張桂鳳的傳人有石惠蘭、葉惠萍、董柯娣、王金萍、章海靈、費祿姣、樂彩珍、張國華、張承好、吳群 孫偉娟 周勤等
1942年10月28日,農曆壬午年九月十九日:袁雪芬開始越劇改革
袁雪芬在大來劇場重新登台,演出《古廟冤魂》,開始越劇改革。合作者有演員張桂蓮、王銀鳳、張桂鳳、陸錦花、梅月樓、沈月鳳等,首次成立的"劇務部"中的編導、舞美人員有於吟、韓義、藍明、白濤等。此劇幕外戲尚用幕表,幕內戲則全部用完整的劇本。
1947年7月29日,農曆丁亥年六月十二日:"越劇十姐妹"簽訂聯合義演合約
越劇界一批著名演員在上海四馬路大西洋西菜社聚會,為聯合義演簽訂合約。在上面簽名的有尹桂芳、徐玉蘭、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張桂鳳、吳小樓、傅全香、徐天紅、范瑞娟(次序按合約原件排列)。這十位演員人稱"十姐妹"。
1947年8月19日,農曆丁亥年七月初四日:越劇十姐妹聯合義演《山河戀》
因在上海的越劇演員處處受着老闆的控制、盤剝和欺凌,她們渴望有自己的劇場,能自由地演戲。為了籌建創建越劇實驗劇場,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等十個年輕的越劇演員,發起舉行聯合大義演。演出劇目是《山河戀》,地點在黃金大戲院。
這十位演員是: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竺水招、徐玉蘭、筱丹桂、徐天紅、傅全香、張桂鳳、吳小樓。
1953年10月,農曆癸巳年: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開拍
越劇彩色藝術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范瑞娟、傅全香、張桂鳳主演。
1955年6月19日,農曆乙未年四月廿九日:中國越劇團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
由上海越劇院組成的中國越劇團,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團長許廣平,副團長張東川,秘書長王志成,副秘書長胡野檎,主要藝術人員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張桂鳳、呂瑞英、金採風和吳琛、劉如曾、顧振遐、蘇石風、幸熙等。
7月2日起,在柏林、德累斯頓等地演出《西廂記》和《梁山伯與祝英台》,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總理格羅提渥觀看了《西廂記》的演出,並上台接見演職員。7月24日,為駐德蘇軍演出了《打金枝》、《拾玉鐲》、《樓台會》等劇目。
1955年7月30日,農曆乙未年六月十二日:中國越劇團赴蘇聯訪問演出
由上海越劇院組成的中國越劇團,離開柏林,赴蘇聯訪問演出,團長許廣平,副團長張東川,秘書長王志成,副秘書長胡野檎,主要藝術人員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張桂鳳、呂瑞英、金採風和吳琛、劉如曾、顧振遐、蘇石風、幸熙等。
中國越劇團在蘇聯明斯克、莫斯科演出《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劇目。8月15日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伏羅希洛夫、卡岡諾維奇、馬林科夫、米高揚、別爾烏辛等,觀看了《梁祝》的演出,觀後在劇場休息室接見了劇團的同志,伏羅希洛夫還親手把一束束鮮花分送給被接見的劇團同志。9月9日,在莫斯科演畢《西廂記》後,蘇方將"驚艷"一場攝成電影。9月10日,離開新西伯利亞回國。
1956年10月19日,農曆丙申年九月十六日:上海越劇院一團上演重編後的《祥林嫂》
上海越劇院一團由袁雪芬、范瑞娟、吳小樓、金艷芳、張桂鳳等主演的《祥林嫂》,在大眾劇場公演。此次演出本按魯迅原著的精神,作了重新改編。
1959年7月14日,農曆己亥年六月初九日:上海越劇院演員赴川學習川劇
由上海越劇院領導人胡野檎、吳琛帶隊,范瑞娟、傅全香、張桂鳳、吳小樓、呂瑞英、陳少春、史濟華、朱東韻等演員,去四川學習川劇藝術,共學習了《李亞仙》等4出大戲,及《評雪辨蹤》等25出小戲、折子戲和40餘套基本功,歷時46天。
1960年2月14日,農曆庚子年正月十八日:上海市慰問參加西北建設職工代表團文工團赴西北慰問演出
上海市慰問參加西北建設職工代表團啟程赴西北慰問演出。其中上海越劇院三團被編為文工團二團。領隊陶影,主要演員有張桂鳳、陳少春、朱東韻等,演出劇目有《三看御妹》、《打金枝》等,在蘭州、玉門、西寧、海南藏族自治州、銀川、西安、延安、敦煌等地演出和參觀訪問,歷時3個月。
1960年6月16日,農曆庚子年五月廿三日:上海越劇院三團招待出席中共中央會議的首長
由上海越劇院三團張桂鳳、陳少春、朱東韻等演出的《沉香扇》,在錦江小禮堂招待出席中共中央會議的首長。演出結束,董必武副主席、陳毅副總理上台接見演職員。
1960年6月23日,農曆庚子年五月三十日:上海越劇院招待拉丁美洲12個代表團
由中共上海市委主辦,上海越劇院呂瑞英、陳少春、張桂鳳主演的《打金枝》,在友誼電影院招待拉丁美洲12個兄弟黨代表團。
1960年6月28日,農曆庚子年六月初五日:上海越劇院三團首演《金山戰鼓》
上海越劇院三團在中國劇場首演《金山戰鼓》。該劇由徐進編劇,朱鏗、黃沙、陳少春導演,張桂鳳、呂瑞英等主演。演出受到文藝界的好評。
1960年8月16日,農曆庚子年閏六月廿四日:上海越劇院招待緬甸聯邦文化友好藝術團
由上海市文化局主辦,上海越劇院由張桂鳳、呂瑞英、陳少春主演的《打金枝》,在友誼電影院招待緬甸聯邦文化友好藝術團。
1960年12月23日,農曆庚子年十一月初六日:上海越劇院首次赴香港演出
上海越劇院以上海越劇團的名義,首次赴香港演出。團長白彥、副團長袁雪芬,主要演員有:袁雪芬、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呂瑞英、金採風及男演員史濟華、劉覺、張國華等。
1961年1月26日,農曆庚子年十二月初十日:上海越劇院首次赴香港演出結束
上海越劇院以上海越劇團的名義,首次赴香港演出結束。團長白彥、副團長袁雪芬,主要演員有:袁雪芬、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呂瑞英、金採風及男演員史濟華、劉覺、張國華等。
共演出劇目計有大戲《西廂記》、《紅樓夢》、《碧玉簪》、《金山戰鼓》、《追魚》,小戲《打金枝》、《陽告》、《行路》、《斷橋》、《拾玉鐲》、《做文章》、《評雪辨蹤》、《盤夫》等。
1961年9月8日,農曆辛丑年七月廿九日:中國上海越劇團赴朝鮮訪問演出
9月8日至10月18日,應金日成首相邀請,上海越劇院二團以"中國上海越劇團"名義,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訪問演出。朱光任團長,袁雪芬任副團長,章力揮任秘書長。演出劇目有《紅樓夢》、《西廂記》、《春香傳》、《打金枝》、《盤夫》、《擋馬》等。主要演員有袁雪芬、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呂瑞英、金採風、陸錦花等。《紅樓夢》特為慶祝朝鮮勞動黨第四次代表大會作了演出。金日成、崔庸健等朝鮮黨政領導和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團、以科茲洛夫為首的蘇共中央代表團,觀看了演出。
1961年10月,農曆辛丑年,下旬:中國上海越劇團訪朝演出歸來受到接見
中國上海越劇團訪朝演出歸來,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全團人員,主要演員有袁雪芬、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呂瑞英、金採風、陸錦花等。又偕同齊燕銘、王崑崙,陪同劇團同志參觀北京清朝恭王府遺址。劉少奇、周總理均看了匯報演出,並上台接見演職員,合影留念。
1963年1月22日,農曆壬寅年十二月廿七日:上海越劇院演出《打金枝》招待尼泊爾國家副主席
由上海市外事處主辦,上海越劇院呂瑞英、張桂鳳、陳少春等主演的《打金枝》,在友誼電影院招待尼泊爾國家副主席。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柯慶施市長、曹荻秋副市長陪同觀劇。觀後上台與演員合影。
1964年3月15日,農曆甲辰年二月初二日:上海越劇院演出現代小戲招待朝鮮貴賓
由上海警備區主辦,上海越劇院演出的現代小戲《櫃檯》(丁賽君、金採風主演)和《打金枝》(范瑞娟、張桂鳳等主演),在錦江小禮堂招待朝鮮貴賓。
2006年3月27日,農曆丙戌年二月廿八日:百年流聲--紀念中國越劇誕辰100周年電視文藝晚會上演
時值中國越劇誕生100周年,一台《百年流聲--紀念中國越劇誕辰100周年電視文藝晚會》上演,特別選擇越劇的發源地嵊州和越劇的發祥地上海進行雙向傳送異地直播。這台晚會開創兩個"第一次",即首次以雙向傳送異地直播的現代電視傳媒手段來運作戲曲節目;首次讓藝術家們以"走紅地毯"的方式拉開晚會的序幕。
名家薈萃共襄盛舉此次晚會可謂名家薈萃,不但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周寶奎、畢春芳、張小巧、呂瑞英、金採風等悉數到場,越劇中堅力量錢惠麗、單仰萍、方亞芬、章瑞虹、王志萍、韓婷婷等也共同參與這台晚會的表演。同時全國其他越劇院團的領軍人物茅威濤、吳鳳花、陳飛、張小君等也以訪談、再現表演等多樣形式祝賀演出。名家新秀會聚兩地,共同演繹各個流派代表唱段,展現越劇發展百年華彩。
此外,晚會現場還邀請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尚長榮、紹劇名家六齡童父子、電影表演藝術家謝芳、嚴順開、音樂家何占豪、影視明星李玲玉等傾情參與,共襄盛舉。上海本地其它劇種的藝術家們更是當仁不讓,粉墨登場,淮劇名家馬秀英、崑劇名家梁谷音、滬劇名家馬莉莉、茅善玉、影視明星楊昆等都將反串越劇流派大聯唱,祝賀越劇百歲。見證了越劇百年發展的老藝人--94歲的"小歌班"藝人張榮標老先生還親臨晚會現場為觀眾們獻唱一段。
評價
張桂鳳的戲路寬,在表演上堅持現實主義原則,注重刻劃不同人物的個性,有"性格演員"之稱,譬如在《祥林嫂》中,她一人飾二角,一個是衛癩子,是典型的浙江流民的形象,一個是吳媽,僅僅一句台詞,但把精神麻木的形象表現得入木三分;在唱腔上較多吸收紹劇高亢的音調和稜角分明的潤腔方法使唱腔激昂奔放,富有力度,從而增強了男性氣質。如《二堂放子》,"何日骨肉能聚首"這段【尺調腔·慢板】,是劉彥昌在二堂看書偶見落花瓣瓣、秋風瑟瑟不禁思念聖母時唱的,唱腔旋律流暢,剛健質樸,韻味濃郁;該劇中的"華山聖母是兒的娘親"唱段,是以【尺調腔·二凡】為基礎組織起來的,其過門和唱腔都吸收自紹劇,但又加以越劇化,唱得感情真切深厚。
張桂鳳組織唱腔的能力很強,能根據人物感情變化靈活運用各種曲調、板式,使唱腔富有新意。如《淒涼遼宮月》第六場中道宗猜疑皇后時唱的"一石投水激波濤"這段【弦下腔】,以尺調式、正調式、北調式、自由式的【弦下腔】混合組成,旋律豐富,節奏多變,唱腔深沉、粗獷,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運腔又十分細膩。《李娃傳》中的"訓子"吸收了紹劇的音調,充分表現出人物激憤的情緒。
張桂鳳創腔時善於根據塑造不同行當、不同個性的人物的需要,採取不拘一格、移花接木的方法選擇和運用不同的音樂素材。《淒涼遼宮月》中道宗唱的"眼前麗人賽觀音"這段唱,根據這位剽悍人物的特點和具體情境,吸收借鑑了紹劇的【平陽調】因素;《祥林嫂》中衛癩子的"東南西北全走遍"這段唱,根據人物不務正業、四處游晃的特點,繼承運用了越劇早期的【平板】唱腔。這樣做既突出了人物的個性,又使唱腔富有地方色彩。
逝世
2012年3月4日凌晨,越劇表演藝術家張桂鳳因病在滬去世,享年89歲。張桂鳳一生為越劇藝術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2008年2月,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越劇代表性傳承人"。
參考文獻
- ↑ 張桂鳳[越劇演員] - 簡介. 名人簡歷. [20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