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桂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桂耕,鋼鐵冶金專家,中國鐵合金的先驅者之一,鐵合金工程設計的開拓者。他參加了中國第一座鐵合金廠——江西鎢鐵廠的籌建;主持了中國第一座純鐵(海綿鐵)廠的試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規模最大的吉林鐵合金廠擴建工程以及錦州鐵合金廠、遵義鐵合金廠等的總設計師;主持編制了《中國鐵合金工業發展規劃》。

生平簡介

張桂耕,原名張桂根,1911年11月13日出生於上海市南匯縣。1920年他在縣立第三公學學習時,正是列強欺侮中國的年代,他少小的心靈已經萌發了愛國主義思想,在一篇題為《言志》的作文中,他立志好好學習,將來與列強抗爭,以消除中國孱弱受辱的局面,得到老師「志大可嘉」的評語。1924年秋,張桂耕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同濟大學中學部。

1925年上海發生「五卅」慘案,張桂耕參加了同濟和上海各大學聯合組織的散發傳單、張貼標語等宣傳活動。他目睹了南京路上英國巡捕殺害中國同胞的場面,他的一位同學也慘遭殺害。帝國主義的血腥屠殺,激起了張桂耕對帝國主義的無比仇恨。

1929年夏,張桂耕中學畢業赴德留學。到德國後,逐漸形成要使中國富強起來必須發展工業,要發展工業必須先建設中國的鋼鐵工業的認識。於是他考入柏林工科大學冶金系。一年之後又轉到亞琛工科大學鋼鐵冶金系,成為亞琛工科大學第一個中國學生。 在亞琛的四年中,他把全部精力都用於學習,寒暑假期間則去克虜伯、樂克林等著名鋼鐵廠的高爐、平爐、轉爐和軋鋼車間實習。1934年獲特許工程師(Diplom)學位,隨即回國。在返國途中,他考察了英國、瑞典、美國等國家的一些鐵礦山和鋼鐵廠,擴大了眼界。

1936年,張桂耕被調至南京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鎢鐵廠任工程師,1937年春被派往德國考察鎢鐵冶煉,歷時8個月,回國時抗日戰爭已經爆發。當時鎢鐵廠廠房已基本建成,設備安裝接近尾聲,因日寇大舉南侵,危及江西,上級決定將設備遷至安全地區。

1939年鎢鐵廠工作結束後,張桂耕調任重慶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技正,負責處理下屬冶金企業的技術管理工作。當時下屬的工廠有重慶銅廠、昆明銅廠、威遠鋼鐵廠、大渡口鋼鐵廠等。

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艱苦的年代,重慶地方急需生鐵,張桂耕受聘擔任大昌礦冶股份公司大昌鐵廠廠長兼總工程師。他親自主持設計、建造了一座小高爐,順利投產並生產出合格生鐵。對發展抗戰後方的冶金工業起到了積極作用。1941年冬,葉渚沛主持綦江電化冶煉廠,邀張桂耕去該廠主持第二煉廠(即海綿鐵廠)的建設和試生產工作。張桂耕去後,經2年多的努力使試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限於西南後方的條件,未能正式投產。

1950年9月,張桂耕應邀參加重工業部鋼鐵局上海工程處工作,任設計組組長。1953年6月調北京鋼鐵局設計公司,先後參加了吉林鐵合金廠、大冶鋼廠初步設計審核工作,擔任撫順鋼廠擴建工程總設計師,組織編制了初步設計。從1955~1966年,他一直從事於中國鐵合金設計的領導工作,具體組織領導了中國五六十年代大部分鐵合金廠的設計以及一些中國鐵合金工業的規劃,為中國鐵合金工業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張桂耕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離開了設計領導崗位。自1973年他結束下放勞動回到北京,到1980年退休,他共譯校了約200萬字鐵合金科技資料,對中國鐵合金工程技術人員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促進鐵合金設計的對外交流起了橋樑作用。1980~1984年,他參與編纂《大百科全書·礦冶卷》,並任《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特邀編審,為《大百科全書·礦冶卷》的完成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5~1987年,他受聘擔任北京鋼鐵設計研究總院鐵合金專業技術顧問。

張桂耕還積極參加中國性的冶金學術活動,曾任中國金屬學會理事、北京金屬學會第一、第二、第三屆理事、中國金屬學會鐵合金學會理事和名譽理事。

1964年,張桂耕當選為第三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90年7月3日張桂耕逝世於北京。他的一生是愛國者的一生,他關心祖國的前途和命運,盡力為國分憂。1938年他毅然將出國所得600多英鎊交給銀行,捐獻給抗日戰爭,1982年他又將補發的6580元工資全數獻給了中國兒童福利基金會。這兩件事充分表達了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高尚情操。

職業生涯

發展中國鐵合金工業的先驅者之一

1935年,中國鋼產量,包括東三省在內,也僅25萬多噸。而鐵合金工業則還是一片空白。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曾提出了一個創辦重工業的三年發展計劃。其中在冶金工業方面擬新建三座工廠,設於江西吉安的鎢鐵廠是其中之一。按照批准的設計,鎢鐵廠包括發電廠、冶煉廠、電石廠、制桶廠以及相應的輔助設施、公用設施和生活福利設施。冶煉鎢鐵的主體設備是兩台1800KVA的鎢鐵電爐,年產鎢鐵2000噸。工廠的工藝設計和設備設計由德國負責,其餘設計則由資源委員會的鎢鐵廠設計委員會負責。全廠設備重約1500噸,全部從德國引進。當時該廠的設備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先進的,如能順利建成,勢將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鎢鐵廠。

1936年,張桂耕調任鎢鐵廠工程師。1937年春,被派往德國考察鎢鐵冶煉技術。張桂耕認為這既可學以致用,又可實現他工業救國的風願,遂全身心地投入這項工作。到德國後,他發現鎢鐵廠生產技術是保密的,不讓進廠考察,計劃一時受挫。但他毫不灰心,為設法掌握鎢鐵冶煉技術,他先到克虜伯萊茵豪森的硅鐵廠考察3個月,後又轉到薩克森的電化公司硅鐵廠和電石廠考察2個月,最後到柏林工科大學冶金試驗室進行了鎢鐵冶煉試驗。這次赴德考察鐵合金冶煉前後達8個月,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深得上司好評。鎢鐵廠廠長杜殿英在1939年的資源委員會月刊上著文寫道:「鎢鐵廠之籌設,國內尚屬創舉,這項工程即在歐美各國亦不多見,故研究制煉鎢鐵之人才,甚難物色,本廠為養成此項人才計,曾於二十六年(即1937年)2月間派工程師赴德實習,同年10月回國,該員等對於電冶工程,頗具心得,將來堪負冶煉之責。」

鎢鐵廠經一年多的建設,於1938年7月基本建成,正擬於10月投產時,抗日烽火蔓及江西,為保中國家財產,奉令停止建設,遷走機器,終使該工程半途而廢。儘管如此,江西鎢鐵廠確是中國自辦的第一座正規的鐵合金廠,工廠雖沒建成,卻培養了一批工程建設人才。其中,張桂耕乃是中國派出專門考察鐵合金冶煉技術的第一位工程技術人員。1944年,張桂耕在資源委員會專刊《資源季刊》上發表的《鎢鐵合金》一文,則是中國最早的專門論述鐵合金生產的重要文獻之一。

最早在中國進行直接還原海綿鐵試驗

直接還原海綿鐵是在低於鐵礦石熔化溫度下,通過固態還原,把鐵礦石煉製成鐵的過程。這種鐵保留了失氧時形成的大量微氣孔,在顯微鏡下觀察形似海綿,所以也稱為海綿鐵。海綿鐵的特點是碳、硅含量低,成分接近鋼,冶金生產中用它代替廢鋼作煉鋼原料。直接還原生產工藝具有投資省、建設快,不用焦炭等優點,為冶金學者所注意。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時,中國煉鐵工業只有少量近代高爐煉鐵,由於日軍入侵,倉促內遷,損失較大,加之國內急需生鐵,因此,如何加速發展煉鐵生產以支援抗戰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1938年6月,經葉渚沛提議,資源委員會決定在四川綦江電化冶煉廠投資建設一座海綿鐵廠,希望通過試驗找到一條不同於近代高爐的新的煉鐵方法。直接還原生產工藝主要有豎爐還原和迴轉窯還原兩大類。按照設計,該廠是參照愛溫氏和洪賽氏法(EdwenandHornsayprocess)之特點及美國標準局專家意見採用的迴轉窯法。工廠的部分關鍵設備從國外引進,部分國內自製。整個工程於1938年7月動工興建,1940年6月土建完工,但由於戰事吃緊,有些引進設備未能及時運到,只得改用國產設備。由於設備質量差和交貨不及時,給工程建設造成很大困難。正在這時,張桂耕應邀擔任海綿鐵廠廠長,主持該廠的後期建設和試驗工作。他到任後,首先積極努力抓緊建設收尾,使工程於1942年底竣工試運行。隨後,1942年12月起到1944年元月,他率領全廠員工,努力奮鬥一年,進行了6次全流程的海綿鐵工業試驗,克服了設備事故多、原料條件差、發生爐煤氣工藝技術等多項困難,使系統運轉逐漸轉向正常,終於研製出還原率高達90%以上的海綿鐵。張桂耕提出了以實驗數據為基礎的試驗報告,詳細闡明了有關技術關鍵,包括:保證達到還原率,降低成品中硫、磷含量,控制爐渣成分、提高金屬含鐵量,以及降低雜質等問題。最後還論述了海綿鐵生產的經濟問題,明確指出,如果用合格的鐵礦石和煤炭,海綿鐵的生產成本將比傳統的高爐煉鐵低。

由葉渚沛領導、張桂耕具體主持的中國第一座海綿鐵試驗工廠的建設和試驗,是中國冶金史上的一項開創性工作,為中國海綿鐵生產的發展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中國鐵合金工程設計的開拓者

1953年,中國開始實行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規定要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鋼鐵工業是第一重點。張桂耕從上海奉命調到鋼鐵局設計公司,參加鋼鐵廠設計工作。

建設鋼鐵工業必須建設與之配套的鐵合金工業。為此,早在1952年5月,國家委託蘇聯承擔中國第一座大型鐵合金廠—吉林鐵合金廠的設計。1953年蘇方陸續提交了工廠設計圖紙,1956年工廠全部建成投產。但是,這座工廠年產鐵合金僅4萬多噸,滿足不了發展的需要,而設計和建設更多的鐵合金廠,必須擁有自己的鐵合金設計人員。1955年重工業部鋼鐵局決定在北京鋼鐵設計院建立一支鐵合金設計隊伍,成立鐵合金設計科。張桂耕是中國鐵合金第一任總設計師和鐵合金科科長。

早在1953年張桂耕就參加了吉林鐵合金廠初步設計的審查工作。1958年5月,國家決定擴建吉林鐵合金廠,當時任務很急,經設計院和廠方商量,成立了以張桂耕為組長的現場聯合設計組,日夜奮戰,很快完成了這座具有12座電爐的鐵合金車間的設計,當年就有4座12500kVA電爐投產。1963年張桂耕又組織編制了吉林鐵合金廠補充設計任務書,由於內容切實可靠,很快得到冶金部的批准。這個文件被吉林鐵合金廠譽為「長期指導我廠發展的重要文件,」擴建後的吉林鐵合金廠迄今仍是中國最大的鐵合金廠。

1954年張桂耕參與了中國第二座大型鐵合金廠——錦州鐵合金廠利用釩鈦磁鐵礦生產釩鐵的試驗工作,參加了由國外所做的初步設計方案的審核工作,隨後他組織修改國外初步設計方案和編制施工圖。這是中國鐵合金設計隊伍創立後實際做的第一個大型鐵合金廠設計,在順利完成設計任務的同時,培養了第一批鐵合金設計人才,為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鐵合金廠設計奠定了基礎。錦州鐵合金廠的釩鐵車間、欽鐵車間先後於1958、1959年投產,生產出釩、鈦鐵合金,與吉林鐵合金廠生產的硅、錳、鎢、鉬鐵合金相成互補。兩廠建成後,中國生產的主要鐵合金品種已能適應當時鋼鐵工業發展的需要。60年代,張桂耕還組織了錦州鐵合金廠的擴建和填平補齊設計工作,使該廠成為國家重點鐵合金廠之一。

1957年底,國家決定在湖南擬建的柘溪水電站附近建設一座新的鐵合金廠。1958年3月,國務院批准了湖南鐵合金廠設計任務書,規定年產各種鐵合金6.5萬噸。3月底,張桂耕作為冶金部代表,參加了國務院組織的湘鄉工業區聯合選廠組,並且制定出了一個綜合工業區規劃。由於規劃比較切合實際,所以湖南鐵合金廠初步設計方案很快就被冶金部批准了。此後,張桂耕作為總設計師主管湖南鐵合金廠工程設計達7~8年。在這期間,經過艱苦努力,克服了中國冶金工業部門第一套金屬鉻工業生產裝置的施工、試運轉中的許多困難,終於使該廠大型還原電爐車間和金屬鉻車間先後建成投產,填補了中國冶金工業領域裡又一個空白。湖南鐵合金廠是中國第一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設計的鐵合金廠。

遵義鐵合金廠是中國西南地區最早建設的大型鐵合金廠。張桂耕自1957~1966年擔任該廠工程總設計師達10年之久,為建設中國第一個具有採礦、選礦、燒結、冶煉的完整的錳合金聯合企業花費了很多心血。1966年該廠電爐還原冶煉車間、電爐精煉車間相繼建成投產,也成為中國重點鐵合金廠之一。

北京鋼鐵設計研究總院是冶金部部屬設計院中唯一承擔鐵合金廠設計的設計院,為了加強鐵合金廠設計,院領導於1962年任命張桂耕為鐵合金工程設計總設計師兼鐵合金專業總工程師,為他配備了助手,讓他擔負起領導全院、實際上協助冶金部參與了中國鐵合金工程設計的工程管理和專業管理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

張桂耕作為鐵合金工程設計專家的一個重要品質是既堅持原則,又求真務實,並能將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

在設計中,他非常注意堅持「勤儉建國」、「勤儉辦廠」的方針,很注意節約投資。例如,在某鐵合金廠一個車間的設計中,他提出將電爐跨度由18米改為15米,電爐中心距變壓器室牆由8米改為7米,以縮短短網長度。實踐證明,這樣做既可以節約投資,又有利於提高電爐功率因數,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又如,在某鐵合金廠的區域規劃中,其總圖布置拉長了鐵合金廠的供電距離,張桂耕立刻以院正式公函提出,如按合理方案,鐵合金廠每年可節約7萬元,請對方改正。這筆不算大的投資,他也不放過。但是,對於有些過分降低設計標準的作法,他也能堅持原則,毫不讓步。

在設計中他積極支持採用先進技術的同時,又主張一切要經過試驗,必須試驗成功後,才能採用。例如,1965年10月,他組織編制的遵義鐵合金廠初步設計,有的專業採用了很多新技術,但在國內都沒有經過生產實踐,張桂耕提出:「對於這些新技術必須抓緊進行試驗研究,以便取得經驗,落實到設計中去。」事實證明,他的這些意見是正確的。

從1955年到1966年,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鐵合金工業創建、發展的年代,也正是張桂耕從事鐵合金工廠設計工作的主要年代,作為中國鐵合金工程設計的開拓者、主要的技術帶頭人,為中國自己的鐵合金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的設計思想、工作作風和優秀品質,都是設計工作者學習的典範。

主編中國鐵合金科技和工業發展規劃

張桂耕對中國鐵合金工業的發展戰略有很深的研究。他依靠通曉德、英、法、俄多國外語的特長,查閱大量外國文獻,認真研究世界發達國家鐵合金工業發展情況和經驗教訓,結合國情,提出中國鐵合金工業發展戰略。1962年,他作為專家主編了《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鐵合金部分。1963年,冶金部劉彬副部長指定由張桂耕擔任顧問,組織各重點鐵合金廠廠長成立鐵合金規劃小組,到中國各地進行實地調查,編制一個「中國鐵合金工業發展規劃」。在張桂耕的建議下,規劃小組組織嚴密,計劃周到,到中國各地考察了近兩個月,廣泛聽取了各地各部門領導的意見和建議,回京後又與冶金部主管司局進行了商討。這樣,根據實地調查和領導部門意見,參考國外經驗,經認真研究,提出了十年中鐵合金品種、需要量、生產能力等發展設想,經反覆綜合平衡,制定出了《中國鐵合金工業發展規劃》。這個規劃依據可靠,內容詳盡、具體,即有鐵合金工業的發展方針和方向性問題的說明,又有明確的發展目標;既有中國性規劃數據、發展戰略,又有每個工廠的具體發展內容,而且還編出了各廠的具體發展投資估算。由於規劃工作深入細緻,符合實際,因此,這部規劃完成後的許多年,仍然是各重點廠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1964年,他在《鐵合金》雜誌第2期上發表的《中國鐵合金工業展望》一文,就是他對中國鐵合金髮展戰略思想的代表作。他的許多重要論點,如:關於中國鐵合金工業的合理布點和產品分工,與煉鋼工業的密切配合,結合國家資源條件發展鐵合金品種,在電力豐富地區布置新點,適當考慮季節性生產,加強鐵合金科研工作,中國釩、錳資源的合理利用等觀點,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均有重要參考價值。

科技寶庫的奉獻者

「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張桂耕即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時間長達12年之久。他雖身處逆境,但沒有消沉,仍念念不忘他熱愛的鐵合金事業,下放結束返回北京後,他就以滿腔熱情投入鐵合金技術情報工作。由於他能熟練地使用英文、德文,又懂俄語、法語,他查閱的資料範圍很廣,加上他在鐵合金專業方面的造詣很深,因此,經他編譯的鐵合金書籍和資料,大都對鐵合金工業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或者是鐵合金工程設計所急需的。例如,他用了長達8個月時間認真校核的德文《鐵合金冶金學》中譯本是一部世界有名的鐵合金專業的專著。它的出版對中國從事鐵合金工業的設計、生產、科研、教學等各方面的人員都有重大參考價值。他主編或譯校的《世界各國鐵合金廠概況》、《美國鐵合金工業概況》、《西德鐵合金工業概況》、《國外大型鐵合金電爐資料》、《還原電爐設計與計算資料選編》、《關於鐵合金還原電爐設計計算的初步探討》、《國外鐵合金生產技術水平概貌》、《國外鐵合金能源回收和防污染專輯》等幾十篇文章,對於學習、借鑑外國鐵合金工業的發展經驗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特別是對於鐵合金工程設計的對外交流和提高設計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

1979年,《中國大百科全書·礦冶卷》開始編纂。1980年張桂耕被任命為特約編輯,冶金編輯委員會委員,鐵合金、冶金物料、能源分支的主編。1981年,該卷編輯委員會副主編孫德和重病纏身,他推薦張桂耕代他完成餘下的工作,張桂耕不負重託,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張桂耕在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礦冶卷》的4年工作中,充分表現出他作為一個正直的科技專家那種具有真才實學、治學嚴謹、作風儉樸、不計名利的優秀品質。他實際上承擔了全部鋼鐵、甚至包括整個冶金部分40多萬字的審改、定稿工作。許多工作不是副主編份內的工作,但他從不計較這些,更不計較稿費、待遇等事,把全副精力集中於編輯工作。他就是這樣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礦冶卷》的最後完成盡其所能,默默奉獻,而當時他已是年過古稀了。

1984年9月,《中國大百科全書·礦冶卷》出版了。這部巨著的出版,凝聚着張桂耕四年的心血,而他在編輯工作中表現出來的良好品德,同樣是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

個人簡歷

1911年11月13日生於上海市南匯縣。

1929~1934年在德國柏林工科大學及亞琛工科大學鋼鐵冶金系學習,獲特許工程師學位。

1934~1935年赴英國、瑞典、美國考察鋼鐵工業。

1935年任南京國民政府中國經濟委員會編譯。

1935~1936年任南京國民政府兵工署技術司技正。

1936~1938年任南京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鎢鐵廠工程師。

1939~1940年任重慶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工業處技正。

1940~1941年任大昌礦冶股份公司大昌鐵廠廠長兼總工程師。

1941~1949年任重慶綦江電化冶煉廠第二煉廠廠長、總工程師、代總經理。

1950~1952年任重工業部鋼鐵局上海工程處設計組組長。

1953~1954年任重工業部鋼鐵局設計公司工程師。

1954~1980年曆任冶金工業部北京鋼鐵設計研究總院工程總設計師、鐵合金科科長、鐵合金專業總工程師。

1980年退休

1985~1987年任冶金部北京鋼鐵設計研究總院鐵合金專業技術顧問。

1990年7月3日逝世於北京。

主要論著

1、張桂耕.鎢鐵合金.資源季刊,1943.

2、張桂耕.鐵碳合金基本認識.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1953.

3、張桂耕主編.國外特殊鐵合金髮展概況.北京鋼鐵設計研究總院出版,1963.

4、張桂耕.中國鐵合金展望.鐵合金,1964,3(2):1~5.

5、張桂耕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礦冶卷之鐵合金分支、冶金物料分支、能源分支.中國大百科出版社,1984.

6、張桂耕主編.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冶金部分條目.中國大百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