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夢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夢石
]
出生 1907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兒科學家

張夢石(1907年--2001年),男,漢族,兒科學家,廣東省揭西人,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畢業。他曾是第四屆、五屆廣州市政協常委,第六屆廣州市政協副主席。曾任中山大學教授、中山醫學院院長。張夢石歷任廣州市兒童醫院院長,廣州醫學院教授、院長。中華醫學會廣東分會常務理事。張夢石主編有《小兒發熱抽搐及其後果》,撰有《小兒壞死性腸炎休克的搶救》、《小兒壞死性腸炎病理形態的改變》等論文。

人物簡介

1907年12月出生,廣東揭西縣人,中共黨員,一等一級教授。1933年7月畢業於中山大學醫學院,曾留學德國,獲博士學位。歷任中山大學醫學院教授、代院長,廣州市兒童醫院院長,我院兒科主任,廣州醫學院(廣州醫科大學前身)教授、院長等職。兼任省、市科協常委,中華醫學會廣東分會常務理事、廣州分會副會長,省政協委員,廣州市政協副主席等職。

解放前,張夢石一直在中山大學醫學院、省立醫院從事醫療、教學工作,或自辦診所行醫。

解放初期,他受政府委託,致力於創辦廣州市兒童醫院。

1974年任廣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主任。

1980年3月,張夢石出任廣州醫學院院長,為廣州醫學院的恢復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1956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1958年被推選出席全國文教群英大會、全國第一屆科協會議。1959年被評為省醫藥衛生系統特等先進工作者。1960年被評為全國文教衛生體育先進工作者。[1]

海歸創辦兒童醫院

張夢石193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醫學院,因學業優秀,留學德國

留德期間,他在白喉病血糖變化的研究中,證明重型白喉病出現休克和低血糖狀態與腎上腺受損以致壞死有關,採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大劑量維生素治療,大大降低該病的死亡率,1937年以論文《白喉病血糖的研究》獲得德國柏林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

年輕的張夢石,胸懷抱負,滿腔熱情,立志在自己熱愛的醫學事業上大展拳腳。他曾在中山大學醫學院工作,歷任兒科主任、代院長。他受政府委託,致力於創辦廣州市兒童醫院,任廣州市兒童醫院首任院長。1980年,他以73歲的高齡擔任廣州醫學院的院長,為學院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作為著名兒科專家,當年他曾高瞻遠矚地提出「在兒科的大方向上細分科」,在國內兒童醫院中率先設立小兒神經科。他還主張建立醫院自己的病毒室和病原室,以展開臨床的研究工作。由於認識到屍體解剖可以了解到生前檢查不能了解的病變,直觀體內病變情況,準確切取病變組織進行病理研究,對提高診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為此他常耐心勸說病人家屬簽署屍體解剖同意書。

當人們的目光還僅停留在臨床工作層面上時,他已經敏銳地認識到:臨床研究是臨床診治工作的激活劑,科學研究有利於發展臨床醫學,提高醫療水平。因此他大力支持在職醫生開展科研工作,並鼓勵他們到全國各地進修學習。提及此事,兒童醫院原副院長楊善存深有感觸:「是當年張院長的大力支持使我勇敢地獨闖上海拜名醫學習小兒神經,並有所成就。」

張院長常說:「沒學會的知識要學,不精通的技術要學,千萬別自以為什麼都懂了而不去學。多磨礪幾把刀,不是更好使嗎?」

近半個世紀以來,他一直從事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在兒科傳染病、神經系統疾病,小兒壞死性腸炎的發病機理、病理、診治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麻痹症等方面的研究頗有建樹。

20世紀80年代,他對急性壞死性腸炎這一發病重且兇險的疾病開展防治研究工作。這位年過七旬的老教授,親自奔赴廣東多個地區收集病案,實地考察,最後提出該病可能是特異性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對該病所致中毒性休克採取「順勢療法」,能大幅降低死亡率。這一發現在當時醫學界產生很大反響。[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