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樾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樾丞

張樾丞(1883年12月13日—1961年1月15日),男,名福蔭,字樾丞,以字行,篆刻家,新中國開國大印的製作者,邢台新河人。1883年出生於河北新河縣南小寨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在村中讀過幾年私塾,略通文墨。1961年,張樾丞以78歲高齡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

簡介

1903年,20歲的他徒步跋涉數百里來到北京,在琉璃廠(當時名「留黎廠」)益元齋刻字鋪當學徒,除了干店裡的雜活,把全部時間都用來鑽研篆藝和勤奮讀書上,面對前人印譜,朝夕揣摩,大有所得。1907年,24歲的張樾丞正式出師,在琉璃廠來薰閣琴書處開業治印,自定潤格,求印者日多。1908年,琉璃廠藻玉堂主人王雨請張樾丞為梁啓超所書的「龍飛虎臥」刻字,此字刻出,名聲大振。孫殿起在《琉璃廠小志》中讚嘆:「真銀鈎鐵畫也。」張樾丞由此一舉成名。1912年張樾丞創辦的同古堂以製作、出售銅墨盒為主業,兼營治印和古董買賣。當時他的刻銅技藝在琉璃廠屈指可數,銅質性頑,鐫刻不易,文人畫家多不擅長。而當時的北京畫壇領袖如陳師曾、姚華、金北城等人,都喜歡銅墨盒的製作和收藏,張樾丞因此與他們有了較多的交往。陳師曾、姚華、張大千等人常在同古堂的墨盒上作畫,然後由張樾丞出來。自幼文化功底並不厚實的張樾丞,讀書甚為刻苦,為人謙和不俗,與許多時常出沒琉璃廠的文人墨客為友,真誠求教。舊京時的著名文人嚴幾道、胡璧戈、張伯英、鍾剛中、袁寒雲、楊千里等,均是他的良師益友。張樾丞為人刻制銅印,認真從容,從不因客為平民有所懈怠,也不會因客為達官而有所媚顏,一心於藝,以藝為本,多方求藝。1912年張樾丞創辦的同古堂以製作、出售銅墨盒為主業,兼營治印和古董買賣。當時他的刻銅技藝在琉璃廠屈指可數,銅質性頑,鐫刻不易,文人畫家多不擅長。而當時的北京畫壇領袖如陳師曾、姚華、金北城等人,都喜歡銅墨盒的製作和收藏,張樾丞因此與他們有了較多的交往。陳師曾、姚華、張大千等人常在同古堂的墨盒上作畫,然後由張樾丞出來。自幼文化功底並不厚實的張樾丞,讀書甚為刻苦,為人謙和不俗,與許多時常出沒琉璃廠的文人墨客為友,真誠求教。舊京時的著名文人嚴幾道、胡璧戈、張伯英、鍾剛中、袁寒雲、楊千里等,均是他的良師益友。張樾丞為人刻制銅印,認真從容,從不因客為平民有所懈怠,也不會因客為達官而有所媚顏,一心於藝,以藝為本,多方求藝。

評價

家少貧寒,年十四即失學,自鄉間步行至北京謀生,入東琉璃廠一刻字店益元齋為學徒,每日除侍奉主人及諸般勞務外,稍有暇晷,即刻苦讀書習字,鑽研印藝。一日,顧客以店內印作質劣不取,主人命樾丞趕製以應,得稱許,由是滿師,專以刻字為事,時十八歲。民國初年,嚴幾道、陳師曾、姚華、金北樓、胡璧城、張伯英、鍾剛中、袁寒雲、楊千里等諸名公皆居京師,恆留連於琉璃廠文玩之場,樾丞虛心請益,勵志研求,且師事於陳師曾,得窺六書三倉之源流、秦漢篆籀之遷變,故筆法章法能守古人矩度,無佻巧詭異之習,技藝日進。尋在琉璃廠各南紙店懸潤,鬻藝所得,家境漸豐。年四十,在西琉璃廠自設圖章墨盒店,是時適獲一漢代銅鼓,極珍之,遂以銅鼓之諧音名曰『同古堂三萬。京師為文人淵藪,書畫名家,不可勝數,當時所用文具,如鎮尺、墨盒,多為銅製。凡講究之品,皆刻名家書畫之屬。樾丞擅為名家作品雕鏤,各體法書,山水花烏,余與原作不爽毫髮,所作梁啓超、姚華合作書畫銅屏十二幅拓本,今尚存中國歷史博物館,又精自製印泥,為藝林推重。以兼營書畫文玩關係,復諳於監古之術。能書,以鐵線篆最負時名。偶作北碑之體,亦古樸可觀。。[1]

參考文獻

  1. 張樾丞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