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9年8月6日) |
張洹,中國行為藝術家,1965年出生於河南安陽。1988年畢業於河南大學美術系,199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碩士進修班,1998年移居美國紐約。 上世紀90年代初,藝術家張洹活躍於北京,其創作概念着眼於將自己對於現實生活的感受直接經由行為藝術表演來傳達;也曾多次參加國際重要當代藝術展,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1998年,張洹移居美國紐約,之後2005年回國並在上海成立工作室。
張洹不斷拓展藝術創作的形式和邊界,他首創了牛皮雕塑、門板木刻、羽毛版畫等藝術形式,香灰畫的創新更是為藝術史增添了新的畫種。張洹的藝術作品廣為國際各大都市的現代美術館和藝術基金會收藏,其中包括紐約的現代美術館、紐約的古根漢姆美術館、大都會美術館、法國蓬皮杜當代藝術館、上海美術館和麥克阿瑟基金會等公共收藏機構近百家。
藝術作品
《Angels》
《12平米》
《為無名山增高一米》
《朝聖—紐約風水》
《放虎歸山》
《希望隧道》
淺談藝術
張洹說作品創作的意義、價值都是別人講的。在我看來,做過的事都沒有意義。別人說有價值,你說有價值,不一定真有價值。「增高一米」本身就沒有價值,人生就是浮雲,是虛無,沒有意義,但是人又要面對現實,又要走過歷程。就像佛法一樣,佛曰:要放下,放下,便理解了人生的苦難,但你老是放不下,誰也放不下,即使是高僧大德,放不下就是一種矛盾。
我的一個觀點就是存在,什麼叫存在?我對存在的理解:不改變現實,不改變自己,就沒有存在。只有改變,才是真正的存在。這是我當時做作品的時候,對存在的一個認識。
到了50歲才發現宇宙所有的能量,都是從一個細微的到一個博大的能量,這種能量來自於愛。「愛」這個字的含義和層面,必須站在一個高度去理解,還要從個人的角度去理解,要理解它在不同環境下的尺度,還要往深度去挖掘。「愛」為什麼那麼有力量?它是一個意念,一個瞬間的思考。一旦發現一個人不喜歡你,那個時候正好你也不喜歡他,兩個人就不會有情感的交流,或者這種愛就減弱了。對待一個事物,你情感投入的多少,得到愛反饋產生的能量就完全不一樣。這就是捨得,小舍小得,小愛小得,大愛大得。[1]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