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玉
張玉
出生 1343年
祥符(今河南省開封)
逝世 1401年
年代 明朝

張玉(1343年-1401年),字世美,諡號忠武,河南祥符人(今河南省開封市),明朝軍事人物,靖難之役著名將領。張玉隨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其中多立有戰功,後於東昌之戰中戰死。朱棣稱帝後,以為靖難第一功臣,追贈為榮國公,諡忠顯。明仁宗加封為河間王,改諡忠武,與朱能、王真、姚廣孝等靖難功臣同享成祖廟廷。

人物簡介

早年

張玉早年曾在元朝做官,任樞密知院,元朝滅亡後,隨元廷逃往漠北。洪武十八年(1385年)投降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隨大軍出塞,至捕魚兒海,以功授濟南衛副千戶,遷安慶衛指揮僉事,後調燕山左護衛。並隨從燕王朱棣出塞漠北,征黑松林。因作戰驍勇、擅長謀劃而為朱棣所親信,為燕軍第一大將,累官至燕王府左護衛指揮。

靖難起兵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黃子澄、齊泰殺燕王之事泄露,朱棣起兵靖難,張玉率兵乘夜攻進北平九門,三天內控制北平城,接着被任命為都指揮僉事,攻克薊州、遵化。八月,建文派老將耿炳文至真定會戰朱棣。張玉擔任燕軍前鋒,領兵於半夜襲擊雄縣,時值中秋節,南軍部隊因過節而城防鬆懈,遂破雄縣城。又言敵軍紀律渙散,打敗耿炳文易如反掌,朱棣許之。戰役中,朱棣領數千人從城西南側擊,張玉、朱能、潭淵從正面猛攻。兩面夾擊大敗耿炳文。史稱真定之戰。

九月初,江陰侯吳高率兵攻打永平郡,張玉隨朱棣前往救援,擊敗吳高,襲取大寧城。十月十九,朱棣於會州整編軍隊,分立前後左右中五軍,以張玉領中軍,為五軍之首。

戰死東昌

建文二年(1400年)十二月,燕軍與盛庸所率領的南軍於東昌(今山東聊城)決戰。燕王朱棣攻盛庸東側,不料進入伏擊圈,燕師死傷數萬人,突圍中被盛庸包圍。張玉、朱能率親兵沖陣救主,朱能負責救朱棣;張玉負責引開敵軍。後朱棣會合朱能死戰得脫,逃離戰場。張玉則遭南軍包圍,力竭而死。燕師被迫還師北平,史稱東昌之役。

戰後,眾將叩頭請罪。朱棣聞知張玉戰死,慟哭道:「勝負常事,不足計,恨失玉耳。艱難之際,失吾良輔。」痛哭失聲,不能自己。眾將皆泣。朱棣又親自為張玉寫悼文。

死後哀榮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入南京稱帝,追贈張玉為都指揮同知。九月,追贈榮國公,諡號忠顯,以為靖難第一功臣。洪熙元年三月,明仁宗加封張玉河間王,改諡忠武,位在諸人之上,並與東平王朱能、金鄉侯王真、榮國公姚廣孝並侑享成祖廟廷。

家族世襲

子女

長子張輔,字文弼,初封信安伯、新城侯。永樂六年,以定安南功進封英國公,予世券。正統十四年(1449年)在土木堡之變時死於亂軍之中,享年七十五歲,追封定興王,諡忠烈。

次子張輗,以功臣子為神策衛指揮使。累遷至中軍都督府右都督,領宿衛。英宗復位後,以迎立功進封文安伯。天順六年(1462年)死,贈侯,諡號忠僖。

三子張軏,為錦衣衛指揮僉事。累積軍功為前軍都督府右都督,總京營兵。景泰八年(1457年)參與徐有貞等人的奪門之變,封太平侯。次年卒,追贈裕國公,諡勇襄。成化元年,革「奪門」功,奪侯,授指揮使。

女張氏,永樂七年(1409年)二月,被明成祖冊封為貴妃.死後諡昭懿貴妃。

孫女張氏,長子張輔之女。被明仁宗冊封為敬妃,特免殉葬,死後諡「貞靜敬妃」。

英國公世系

第一代:張輔,永樂六年(1408)晉封英國公。死後追封定興王,諡忠烈。

第二代:張懋,景泰元年(1450)襲封。死後追封寧陽王,諡恭靖。

第三代:張侖,正德十年(1515)襲封(張懋之孫,張銳之子)。

第四代:張溶,嘉靖十四年(1535)襲封。

第五代:張元功,萬曆十年(1582)襲封。

第六代:張元德,萬曆二十四年(1596)襲封(張溶子,元功弟)。

第七代:張維賢,萬曆二十六年(1598)襲封。

第八代:張之極,崇禎三年(1630)至崇禎十年(1637)間襲封,具體襲年不可考。

第九代:張世澤,崇禎十六年(1643)襲封,末代英國公,被李自成軍所殺。

英國公為明最高世襲公爵,即使是劉瑾,魏忠賢當政,這一家也是穩穩噹噹,無人敢動。

歷史記載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傳第三十三》

張玉字世美,祥符人。仕元為樞密知院。元亡,從走漠北。洪武十八年來歸。從大軍出塞,至捕魚兒海,以功授濟南衛副千戶,遷安慶衛指揮僉事。又從征遠順、散毛諸洞。北逐元人之擾邊者,至鴉寒山還,調燕山左護衛。從燕王出塞,至黑松林。又從征野人諸部。以驍果善謀畫為王所親任。

建文元年,成祖起兵。玉帥眾奪北平九門,撫諭城內外,三日而定。師將南,玉獻計,遣朱能東攻薊州,殺馬宣,降遵化。分兵下永平、密雲,皆致其精甲以益師。擢都指揮僉事。是時朝廷遣大兵討燕:都督徐凱軍河間;潘忠、楊松軍鄚州;長興侯耿炳文以三十萬眾軍真定。玉進說曰:「潘、楊勇而無謀,可襲而俘也。」成祖命玉將親兵為前鋒,抵樓桑。值中秋,南軍方宴會。夜半,疾馳破雄縣。忠、松來援,邀擊於月漾橋,生擒之。遂克鄚州。自以輕騎覘炳文軍。還言:「軍無紀律,其上有敗氣,宜急擊。」成祖遂引兵西,至無極,顧諸將謀所向。諸將以南軍盛,請屯新樂。玉曰:「彼雖眾,皆新集。我軍乘勝徑趨真定,破之必矣。」成祖喜曰:「吾倚玉足濟大事!」明日抵真定,大破炳文軍,獲副將李堅、甯忠,都督顧成等,斬首三萬。復敗安陸侯吳傑軍。燕兵由是大振。

江陰侯吳高以遼東兵圍永平。曹國公李景隆引數十萬眾將攻北平。成祖與玉謀,先援永平。至則高遁走,玉追斬甚眾。遂從間道襲大寧,拔其眾而還,次會州。初立五軍,以玉將中軍。時李景隆已圍北平,成祖旋師,大戰於鄭村壩,景隆敗。成祖乘勝抵城下。城中兵鼓譟出,內外夾攻,南軍大潰。

第二年從攻廣昌、蔚州、大同。諜報景隆收潰卒,號百萬,且復至。玉曰:「兵貴神速,請先據白溝河,以逸待勞。」駐河上三日,景隆至。以精騎馳擊,復大敗之。進拔德州,追奔至濟南,圍其城三月,解圍還。尋再出,破滄州,擒徐凱。進攻東昌,與盛庸軍遇。成祖以數十騎繞出其後。庸圍之數重,成祖奮擊得出。玉不知成祖所在,突入陣中力戰,格殺數十人,被創死。年五十八。

燕兵起,轉斗三年,鋒銳甚。至是失大將,一軍奪氣。師還北平,諸將叩頭請罪。成祖曰:「勝負常事,不足計,恨失玉耳。艱難之際,失吾良輔。」因泣下不能止,諸將皆泣。其後譚淵沒於夾河,王真沒於淝河,雖悼惜,不如玉也。建文四年六月,成祖稱帝,贈玉都指揮同知。九月甲申,追贈榮國公,諡忠顯。洪熙元年三月,加封河間王,改諡忠武,與東平王朱能、金鄉侯王真、榮國公姚廣孝並侑享成祖廟廷。

子三人,長輔,次輗。次軏,從子信。輔自有傳。

人物影響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黃子澄、齊泰殺燕王之事泄露後,朱棣起兵「靖難」召集張玉、朱能守衛王府。後下令奪取北平城,大將張玉率兵乘夜攻進北平九門,占領北平城。同年八月,建文派老將軍耿炳文至真定會戰朱棣。朱棣譴張玉偵察敵情,張玉口出狂言。言敵軍紀律渙散,打敗他們易如反掌,朱棣許之。戰役中,朱棣領數千人從城西南側擊,張玉、朱能、潭淵從正面猛攻。兩面夾擊大敗耿炳文。史稱真定之戰。張玉後歷經數十戰役,成為朱棣麾下第一戰將!東昌之戰中,朱棣攻盛庸東側,不料進入伏擊圈,突圍中被盛庸包圍。張玉、朱能率親兵向南軍包圍猛衝救主。朱能負責救朱棣;張玉負責引開敵軍,這一引就沒再回來。朱能成功救出朱棣。但殺紅眼的南軍怎甘心煮熟的鴨子飛了?於是向張玉猛攻,張玉力竭而死。此戰北軍(朱棣方)元氣大傷、士氣不振。為了鼓舞士氣,朱棣拿張玉做文章:親自為其主持追悼會,為其親寫悼文。朱棣即位後稱其為靖難第一功臣。長子張輔冊封為英國公,世襲罔替,曾率數萬軍隊平定安南叛亂,功勳彪炳,土木堡事變中死於亂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