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百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百熙(1847年-1907年)字野秋,一作冶秋,號潛齋。出生湖南長沙沙坪,墓葬春華洞田村(現百熙村 )。清末大臣,著名教育家。

同治十三年(1874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年(1876年)散館,授編修。其後先後任山東鄉試副考官、山東學政、四川鄉試正考官、日講起居注官、國子監祭酒、江西鄉試正考官、廣東學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禮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書、吏部尚書、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戶部尚書、郵傳部尚書等職。

人物生平

張百熙,清末大臣。出生湖南長沙沙坪,墓葬春華洞田村(現百熙村)。同治年間的進士。曾任編修,侍讀等職。
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曾上書彈劾李鴻章表面作戰備,私下卻主張談和的行為。
1898年,任內閣學士,主管京師大學堂事務。戊戌變法之後,因為曾舉薦康有為而獲罪,被革職留任。
1901年,上書建議改官制,理財政,變革科舉,興辦學堂,設立報館等措施。後歷任工部,吏部,戶部,郵傳部尚書等職。
張百熙為官三十餘年,積極主張變法自強,直言進諫。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張百熙嚴劾李鴻章"陽為戰備,陰實主和"。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創辦時敏學堂,曾任《清會典》總纂官。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因保舉康有為經濟特科,被革職留任。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張百熙上疏陳述五條革新大計:"增改官制,整理財政,變通科舉,廣建學堂,創立報館"。提倡變法自強。同年九月,奏請"將京師大學堂改隸國子監,正名大學,以一學術而育真才。""改總理衙門附設之同文館隸於大學"。
1902年1月10日,張百熙被任命為管學大臣,負責制定大學堂章程。

張百熙任管學大臣後,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初奏《籌辦京師大學堂情形疏》家,建議先開預備速成兩科,預備科分政科、藝科,速成科分為仕學、師範兩館。"仕學館造就已登仕版者,以應目前創辦新政之需;師範館則為中學堂教習之需。"同時"兼添設講舍,附設編譯書局,廣購書籍圖器。"同年七月奏准所擬各級學堂章程六件:《京師大學堂章程》、 《考選入學章程》 、《高等學堂章程》、《中學堂章程》、《蒙學堂章程》,統稱《欽定學堂章程》。是我國第一次以政府名義規定的完整學制。
張百熙鑑於教習人才的缺乏,選派四十餘人赴歐美日本留學,各省派官費留學生由此開始。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奏設教習進士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奏請"先設法政科、文學科、格致科、工科,以備大學豫科學生及各省高等學生畢業後之升入。"建議在廣安門外瓦窯和德勝門外官地作為建造大學堂之用,並"奉旨議行"。
張百熙一生主要從事教育管理工作,注重培養人才,對京師大學堂有開創性的貢獻。[1]

籌建京師大學堂時,注重藏書樓的建設。其私人藏書亦豐,在山東任學政期間,曾收有王士禎的"池北書庫"、劉喜海"味經書屋"、馬國翰"玉函山房"等藏書家的舊藏多種。家有"聖澤園",收藏明刊本500餘種。子張振鍠,字叔平,繼承張氏藏書,在抗日戰爭中,劉承乾的"嘉業堂"藏書散出之時,張氏收藏了不少。後來張氏經商失敗,欲將藏書出讓抵債。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以建樓巨款購置而歸。其中善本書有數百種。

張百熙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思想主要散見其奏摺,《清史稿·藝文志》有《張百熙奏議》四卷,另有《退思軒詩集》六卷, 《補遺》一卷傳世。

人物成就

1901年後興辦學堂、設立報館,創辦了醫學堂、譯學館、實業館,選派學生出國留學。

1902年,張百熙主持擬訂《欽定大學堂章程》,是中國第一部以政府名義頒訂的完整學制。[2]

1902年1月-1904年1月擔任過北京大學的校長。

主要著作

 《籌辦京師大學堂情形疏》

  《京師大學堂章程》

  《考選入學章程》

  《高等學堂章程》

  《中學堂章程》

  《蒙學堂章程》

  《欽定學堂章程》

  《清史稿·藝文志》

  《張百熙奏議》

  《退思軒詩集》

  《補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