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福臻 | |
---|---|
出生 |
1584年 山東省高密市 |
逝世 | 1644年 |
國籍 | 中國明 |
職業 | 兵部尚書 |
張福臻(1584~1644年),字惕生,又字澹如,山東高密人。明末著名文臣。 [1]
萬曆四十一年,中進士,歷任行唐、臨潁、東明知縣,皆有善政,繼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備兵昌平,升為延綏巡撫、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與洪承疇等一起,鎮壓陝甘農民起義軍時。調任總督薊遼、山西、保定、山東、關薊通津等處軍務,官至兵部侍郎。崇禎十五年,封為兵部尚書。大戰清軍,卒於戰。 [2]
個人生平
自昌平僉事轉溫處參議,調鞏昌。
崇禎三年(1630),領兵四千攻流寇,自西安至延安,連破之,流寇多失散,升福臻為榆林參政。
明年,擊破流寇張存孟於葭州,追至西川,張存孟逃走,招撫其部下頭目三萬餘人,解散之。斬殺老柴薛成才等。移鎮延綏。青背狼等攻擊清澗縣。甘泉縣,福臻斬之。不久又擊破流寇趙勝於山西省桑壁鎮,五戰五捷斬首七百級,張存孟攻綏德,敗之。
崇禎五年(1632)以僉都御史巡撫延綏,當時流寇充斥,所到之處皆告警,福臻籌軍實,勤訓練,剿撫互用,督曹文詔等出戰,大有斬獲,又與洪承疇合兵擊敗張存孟,並擒獲,平神一魁,前後斬寇萬級,降數萬人,陝西略定,福臻、葉廷桂、樊一蘅皆有功。
但是福臻性格比較拗,不通人情,不久因為賞賜投降兵豐厚,而本部士卒不服,發生兵變,福臻逃走了。
當時督臣以殺投降的人為功勞,福臻力爭不得,因此罷官,以陳奇喻代替。
崇禎九年(1638)清軍入關劫掠,北京戒嚴,重新啟用福臻為兵部右侍郎總督薊遼保定,加左侍郎,不久以侍奉老母為由回家。
崇禎十三年(1640)再次啟用,總督宣大,增長城一萬三千丈,開屯田三萬七千頃,奏上屯息銀二十四萬七千餘兩。
崇禎十五年(1642)改總督山海關薊州通州天津,考成滿,加尚書職。方士亮彈劾福臻昏庸,福臻遂告歸。時年七十二,母親八十七,駕乘驛馬回家贍養母親,周圍的人都覺得很榮幸。
血戰清軍
福臻回到故鄉高密才一月余,"清兵就分道入塞,破薊州,趨真定、河間,閏十一月入山東。自山東攻掠後入直隸,破順德,至懷柔,敗明八鎮兵始出塞。
計此次入犯,蹂躪八十八城,俘三十六萬九千餘人,獲金萬二千二百餘兩,銀二百五十萬五千餘兩,牛馬等五十五萬餘頭,珍寶、緞匹等八萬餘。"高密縣城在張福臻和縣令何平的組織領導下,堅守了一百多天,和入侵清兵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殊死搏鬥,終使全城保全。
"是日,有自清軍營逃出難民報稱,清軍在營擄木匠造梯子,取門扇鐵鑊,予備攻城等語。是夜三鼓以前全無動靜,福臻知清軍攻城全在五鼓,飭備愈嚴。
四更,清軍果大舉攻北城,一皆紅旗、一皆黃旗,各抬雲梯二架、木牛數頭,直至城壕,後隨甲士如牆。戰事激烈,遂碎其二梯。天微明,梯又豎上。福臻往來督戰益力。矢如蝟集,清軍怒攻益急。
城上積屍橫地,乃引草燒雲梯木牛,火下如飛,繞城皆焰。轉瞬又推木牛,復以生牛皮,遮三、四百人,各持鐵鑊,一齊穴城。明軍復以硝磺火藥投下,繼之以草燒死無數,余兵奔回。
以為清軍計已窮,倏爾西北敵台喊聲震天,清軍用牛皮幔梯,高數丈,狀如大橋,上下四輪,頂以大繩曳之,百人立擁如飛而上。此時壕邊箭手不下三五千人,箭如驟雨人難存立。清軍乘隙飛上,於時明甲登陴者已七人矣,拆磚垛亂擊,垛夫驚逃。
石傷額而仆地,急救扶之,大呼速殺敵勿顧我。兒子張予明即提刀赴,奮入清軍叢連砍。眾大呼奮戰,張成斌放西洋炮,談必揚縱火藥罐,李鉉亦踴躍直前,於是登陴的清軍盡被殺死,登梯者盡被炮傷。"經過此番血戰才擊退清軍,保全了全城的百姓的安全。
北京失陷後,卒於家。
人物評價
福臻以儒者知兵事,在鞏昌時用射手百人擊敗數千流賊,在榆林以降兵六百擊走上萬流寇,在薊遼宣大,依古法造戰車五百,皇上有意掃平滿清,聚天下兵十四萬,將以屬之,但是因為守正不阿,沒有得到任用。
張氏家譜介紹
據《高密張氏家譜》介紹,張福臻出生於高密平民之家,明萬曆癸丑(1581)年中進士。由縣令提升為兵部主事、遷鞏昌榆林兵備道、又升為延綏巡撫、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與新任三邊總督洪承疇等一起,在鎮壓陝甘農民起義軍時立下了不小的功績。
後調任總督薊遼、山西、保定、山東、關薊通津等處軍務兼兵部侍郎,明崇禎十五年被封為兵部尚書,晉贈父、祖兩代並為兵部尚書。從傳記介紹上看,張福臻是個不怕吃若、會用兵,苦心經營軍事防務的人。
崇禎朝廷遇有邊警戒嚴,就起用他,並不惜加以最高獎賞(連祖父母、父母都封以高官,在家鄉立起三世尚書牌坊)。家譜中的介紹,難免溢美,但有些原始資料是彌足珍貴的。
如他駐軍懷來時,奉旨請發滕牌三千面,實只領到二千面。如讓他"專辦河南流賊",可他部下將領都已隨洪承疇出關救錦州,被清軍包圍。兵部議:"兵止准五百隨帶聽用"。
他興造戰車,得到皇帝的支持,但宦官鄧希詔反對,夜裡派人"破寨焚劫"。更主要的是當時朝臣"結黨傾軋",言官"疏凡二十一上",對其彈賅。以至崇禎特下旨:"近來言官議論太煩,邊臣亦難展布。即如張福臻,屢疏參其戀位,此又言其巧卸,使人何所適從?"
恐怕袁崇煥、楊嗣昌等人的悲慘下場也對他有不小的影響。所以他一再上疏要求辭官回籍,就是被封賞三代向朝廷謝恩的同時,也"並陳母老多病請終養"。至崇禎十五年十月,終獲批誰告老還家。
張福臻在《明史》中未有傳,他的事跡散見於《明史》趙光抃、賀人龍、范志完、陳奇喻及李自成等人的傳記中。張氏家譜中的這篇介紹中,有張福臻當縣令時興水利、修糧倉;任漸江溫處道時除蔽政、決冤獄;巡撫延綏時施粥濟貧等經歷。
《高密張氏家譜》不失為是了解明代現實的歷史資料。
《高密張氏家譜》初修於康熙乙卯十四(1675)年,經幾次續修,最後續修於光緒乙酉(1885)年。雖經一個多世紀,但一套五本家譜保存基本完好。和其它家譜一樣,用世系圖標明山東高密張氏二十一代的各支、各派全圖。
不同的是於第五世張福臻名下,有一萬六千餘字的傳記介紹,譜前還附有明崇禎三年和崇禎十五年加封張福臻官職的聖旨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