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耀明(東南大學教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耀明
圖片來自東南大學網

張耀明,男,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東南大學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東南大學中材天成太陽能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市科協主席,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基本信息

中文名:張耀明

外文名:Yao ming Zhang

出生地:江蘇省無錫市

出生日期:1943年12月09日

畢業院校:同濟大學

職 業:教師

代表作品:《玻璃纖維與礦物棉全書》、《太陽能科學開發與利用》

國 籍:中國

人物簡介

張耀明(1943.12.9—),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

江蘇省無錫市人,1965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應用物理系,後分配到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歷任高級工程師,特纖所所長,副院長,1995-2003年任院長。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2007年聘為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全職教授。

現兼任中國玻璃工業協會會長,中國硅酸鹽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硅酸鹽學會玻纖分會理事長江蘇省硅酸鹽學會理事長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等職務。

人物生平

張耀明院士長期從事非通信光纖和特種玻纖領域的研究。首創了20孔雙坩堝拉絲工藝技術和特大雙機頭拉絲機、多排多孔共擠塑料光纖工藝等。研究成功的多組分玻璃光纖、塑料光纖、傳象束等非通信光纖製造技術均達世界先進水平,部分技術處國際領先;發明了全自動跟蹤太陽的採光裝置,其關鍵技術處於世界前沿水平;推動了我國非通信光纖領域的發展,形成了我國10多億元的非通信光纖的產業規模。

張耀明院士還首創了代鉑爐拉制高強度玻璃纖維及絲根針管風冷技術,成為新型特種玻纖拉絲工藝的技術基礎;主抓了國防四大重點工程「31工程」防熱材料用立體織物和「十號工程」天線罩用玻璃纖維仿形織物的配套研製工作,成功地應用於TS導彈等國防軍工重要配套部件中,為我國玻纖事業和國防軍工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些年來,張耀明院士的研究領域拓寬到太陽能採光、太陽熱發電、太陽能跟蹤聚光光伏發電技術、光伏光熱綜合利用技術領域,是太陽能熱發電、聚光光伏發電的倡導者和開拓者。主持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科研院所專項、江蘇省高技術研究等一系列科研項目,並不斷取得突破。圍繞太陽能的利用先後申請國家專利50餘項,申請美國專利6項,已獲3項美國專利授權。

2005年,張耀明院士帶領團隊在太陽能熱發電聚光集熱技術、系統集成技術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率先在南京江寧經濟開發區建成國內首座70kW 太陽能熱發電示範工程,並成功併網發電,走出了我國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研究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揭開了我國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研究全新的一頁。

在低倍反射聚光光伏發電技術和光伏光熱綜合利用技術研究過程中,張耀明院士帶領團隊開展了聚光技術、聚光太陽能電池組件散熱技術、低成本高精度自動跟蹤太陽技術、光伏光熱綜合利用技術等研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低倍聚光光伏發電和光伏光熱綜利用技術。

成就與榮譽

張耀明院士先後主持和承擔了20多項國家、部省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5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杜邦獎1項,發表著作和論文30多篇,申請專利90多項,獲授權60餘項,如「20孔雙坩堝光纖拉制工藝和TG-1型特大雙機頭拉絲機」獲1992年國家發明二等獎,「四孔雙坩堝拉制光學光纖的工藝設備及其利用」「31-1、2織物」「系列光纖傳象束和工業內窺鏡研究和開發」分別獲1985年、1995年和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高強4號纖維獲2002年光華獎。為我國非通信光纖和特種玻纖領域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中青年技術骨幹,是該領域的一名開拓者和技術奠基人。

張耀明院士榮獲人事部、國家建材局授予的「建材系統勞動模範」等十多項榮譽稱號,1995年獲「王丹萍科學獎金」。 2004年被評為「江蘇省首屆十大傑出專利發明人」,2005年獲中國首屆 「發明創業獎」特等獎和中國十大「當代發明家」稱號。[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