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錫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近代醫學大師張錫純原圖鏈接原圖地址

  張錫純(1860~1933),字壽甫。河北鹽山人。少時廣泛涉獵經史子集,讀書之暇隨父習醫。

  1893年第二次參加秋試,再次落第。此時張氏開始接觸西醫及其它西學。受時代思潮的影響,張氏萌發了衷中參西的思想,遂潛心於醫學。1900年前後十餘年的讀書、應診過程,使他的學術思想趨於成熟。

  1909年,完成《醫學衷中參西錄》前三期初稿,此時他年近50,醫名漸著於國內。1912年,德州駐軍統領聘張氏為軍醫正,從此他開始了專業行醫的生涯。

  1918年,奉天設近代中國第一家中醫院——立達醫院,聘張氏為院長。1928年春,張氏攜眷至天津,援徒並開業行醫。組織中西匯通醫社,傳播學術。

  1933年秋天因病逝世,享年74歲。[1]

主要貢獻

  張錫純首倡 「合中西醫融貫為一」的學術見解。主張在匯通形成過程與理論實踐中「衷中參西」的原則,以「凡事必實驗而後知」的治學態度,衝破前人承襲舊論,拋棄崇古習氣,接受近代實驗科學之思想。而他在臨床醫學上有很深的造詣,療效卓絕,屢起沉疴危證。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他通過切身體會探求新知,開創了一代學術新風,為後世學者樹立了典範。《醫學衷中參西錄》是其一生的心血結晶。張錫純與張山雷張生甫並稱「三張」,為醫界公認的名醫。

志存高遠 濟世活人

  張錫純自幼習儒,受傳統文化薰陶,繼承了祖國醫學倫理觀念,無論是在醫療實踐還是在其論著中,都閃爍着崇高的醫德精神。在《醫學衷中參西錄》自序中,他寫道:「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一介寒儒,伏處草莽,無所謂建樹也,而其願力固不可沒也。醫雖小道,實濟世活人之一端,故學醫者以身家溫飽計則願力小,為濟世活人計則願力大。」這充分表明他投身醫學的目的是濟世活人。

  張錫純雖終生未直接參與政治,但他在任軍醫期間,移師漢口登黃鶴樓的題詩中流露出憂患心情,「自命生平願不凡,良醫良相總空談,坎坷無礙胸懷闊,遭際常憐國運艱,憂世心從灰後熱,活人理向靜中參,軒岐奧理存靈素,化作甘露撒大千。」從詩中委婉地表達了他未能精忠報國之遺恨,卻用這種濟世仁愛、救人為懷的事業準則,抒發了立志於岐黃之學的宏願。

衷中參西 崇尚實踐

  張錫純作為一代宗師,一是拋棄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觀念,敢於創新,不全於故紙中求學問。他說:「吾人生古人之後,貴發古人所未發,不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實貴以古人之才智啟我,然後醫學有進步。」二是反對空談,崇尚實驗,堅持「凡事實驗而後知」的治學態度。其辨證論治,選藥組方尤能化裁古方,獨出新意。採取他人理論,亦能薈萃眾長,折衷至當。如自擬陰虛勞熱的資生湯,治喘息之參赭鎮氣湯,治心病之定心湯,治肺病之清金益氣湯,治大氣下陷症之升陷湯,治女科病之理中湯,治霍亂之衛生防疫寶丹等代表方劑,皆依《內經》之理,先哲名言,間采西醫新說加以發揮。

  張錫純原創方160餘首,其方劑特點,藥味少,配伍精當,針對性強,莫不歷試皆效,屢救垂危。尤其藥物研究,多有獨到見解,如萸肉救脫,芪參利尿,白礬化熱痰,三七消瘡腫,水蛭生用末服治瘀血癥瘕,生硫磺內服治虛寒下痢,蜈蚣、全蠍定風消毒等。他為了體驗藥物性能,不憚親自嘗試而後施於人。如甘遂、細辛、麻黃、硫磺、花椒之猛藥,皆親嘗以驗其毒性。臨床用藥,匠心獨運,往往一方中用藥一至數兩,或僅以一、二味藥為一方,力取其藥專力宏,見效尤捷。是以其用藥之專,用量之重,為常人所不及。

倡導新說 首開先河

  在學術上,張錫純撰述了很多有創見性的文章,如對《內經》「其大氣之博爾不行者,積於胸中,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他認為這是指「大氣」生成、部位、作用。並理解《內經》中「大邪」入於臟腑不病而卒死的實質,是入臟腑的「大氣」,不是「大邪」;他創立大氣下陷證治說。根據《內經》「肝氣虛」等理論,指出「食欲不振,能消化,服健胃暖藥不效,診其左關脈太弱,為肝陽不振,投生黃芪一兩,桂枝尖三錢,數劑而愈」。創溫補肝氣法,補充了肝虛論治。又如他對「髒」的中醫概念,一是解剖學的概念,二是抽象思維的功能概念,貫以五臟之名,是突出髒的機能作用,列舉了肝脾位置之中西不同,突出了中醫氣化學說。「肝雖居右,而其氣化實先行於左,固肝之脈診於左關,脾雖居左,而其氣化實先行於右,故脾之脈診於右關,按此診脈治病則效,不按此脈診則治病不效,如不信肝氣之氣化先行於左,脾之氣化先行於右之說者,更可以西人生理學家之言征之」。

  張錫純治學雖多創論,但措詞婉轉,很少直斥前人之非。他主張「讀《內經》之法,但於其可信之處精研有得,即能開無限法門。其不可信之處,或為後世偽托,付之不論可也。古經之中,尤不免偽作,至方術之書,其有偽作也原無足深訝」。他與其同道多友善,不貶人貴己,大言傲人。如中西醫論爭勢若冰炭之時,仍本其夙志,撰文《中西醫理相通論》,並告誡「醫界不宜作意氣之爭,人且以為系中庸之道」。但對誤人至死的庸醫卻斥之為「投井下石者」。

優勢互補 弘揚創新

  張錫純為中西醫匯通代表之一,他認為中醫學體系是一個完善的系統,但西醫體系中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內容,為保持住中醫固有的體系,而不至於湮沒在全面西化的浪潮衝擊中,希望「不存疆域之見,但求折衷歸於一是」。

  然而,總的來講,中西醫匯通派在歷史上雖然影響巨大,但也有「匯通未通」之評。匯通的理論形成,是近代中醫發展史上的一股強勁的、不容忽視的潮流,近代中醫學者大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加入了這股思潮中。一代醫家在尋求發展中醫的道路上做出了很多科學探索,儘管他們的嘗試,由於受到時代的局限而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其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也確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對以後醫學發展與創新產生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他們的思想和實踐符合我國醫學發展的需要,較之民族虛無主義和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顯然是進步的。張錫純提出的「合中西醫融貫為一」的學術見解,確立了在匯通形成過程與理論實踐中「衷中參西」的匯通原則。是以保護和發展中醫學優勢,取西醫之長為我所用,衝破前人承襲舊論,拋棄崇古之習氣,接受實驗科學思想,從中醫學自身的矛盾運動規律中去尋找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是繼承、發展與創新中醫的必由之路。

張氏藥方鏈接

《醫學衷中參西錄》 作者:張錫純 朝代:清 年份:公元1909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