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阿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阿舟
出生 1920年4月14日
國籍 中國
籍貫 江蘇丹陽
母校 中央大學
職業 著名航空工程學家
研究領域 飛機製造及結構振動的研究

張阿舟,力學家,專長結構振動的研究,在新中國第一架飛機試製工作中有突出貢獻,在連續質量有限元素法、復模態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獨創性成果,負責制訂了航空工業部頒發了振動環境標準。

人物生平

張阿舟,著名航空工程學家,共和國首架飛機製造特等功臣,力學家。江蘇丹陽人。1941年畢業於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1945年留學英國。1949年獲布里斯托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0年回國。歷任南昌飛機製造廠工程師,南京航空學院教授、科學研究部主任、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副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航空學會第二屆常務理事、第三屆副理事長,江蘇省航空學會第二屆整整,理事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是第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專長結構振動的研究。1954年在新中國第一架飛機試製工作中有突出貢獻。在連續質量有限元素法、復模態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獨創性成果。負責制訂了航空工業部頒發了振動環境標準。主編有《飛機強度計算》、《飛行器振動基礎》等。張阿舟,力學家,航空工程學家,中國飛機結構強度理論和試驗研究開拓者之一。早期從事飛機設計,後來側重飛機結構強度研究,60年代起主要從事飛行器振動理論和應用研究,80年代以來又從事航空基礎研究。50餘年來,在飛機設計、飛機靜動強度、結構動力學和機械故障診斷方面均作出了較大貢獻。在飛機結構強度理論和試驗研究方面,振動理論與應用研究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和創新。在高校教學中,重視高層次人才的培養,為國家輸送了一批振動研究的科技骨幹。

人物概況

張阿舟,出生於江蘇省丹陽縣的一個書香家庭。從他懂事起,國家一直處於內憂外患的不安定狀態,1926-1927年間的北伐戰爭和軍閥混戰,1931年「九·一八」之後日寇鐵蹄踐踏東北三省,這給少年張阿舟以很大的影響。在此期間張阿舟先後在丹陽、無錫等地的小學和中學讀書,他深為祖國的深重災難所震撼,「科學救國」、振興中華的思想逐漸在他的腦海里形成。

1937年夏,張阿舟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獲得學校頒發的獎學金。張阿舟報考時,中大尚在南京,錄取入學時已搬至重慶。是年11月,張阿舟從家鄉到達重慶,途中目睹官商百姓顛沛流離,紛紛逃往大後方避難,深感祖國積弱太深,作為一個學子必須用功學習,學好本領,奮起振興。他抱着「科學救國」、「航空救國」的思想刻苦學習,1941年夏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工學士學位。

大學畢業後,張阿舟留校任航空工程系助教,在系主任羅榮安教授主持下,從事初級滑翔機的設計和製造。他負責設計工作,完成了全套設計圖紙,先後製造了6架,參加了1943年航空運動委員會在重慶舉行的百架滑翔機展覽和表演。張阿舟所設計的初級滑翔機飛行表演十分成功,當時有人私下願出1萬銀元購買全套圖紙。1943年8月,張阿舟離開中大去昆明中央機器廠任助理工程師,從事鑄造、熱處理等技術工作,同時參加了庚款留英考試。1944年5月,張阿舟去成都中央航空研究院工作,任設計科試造場佐理員,在副院長、中國早期飛機設計師王助領導下,從事運輸滑翔機的製造工作。這種滑翔機是當時設想中的空中列車的一部分,用於航空運輸。張阿舟在試製中是技術負責人。該滑翔機利用四川竹產豐富的特點,採用獨特的層竹結構,其強度勝過層板。未及該機設計製造工作完竣,張阿舟被庚款留英考試錄取,同年8月間取道印度轉赴英國。

1944年11月抵達,進入英國布列斯托(Bristol)大學攻讀研究生。他的碩士論文題目是:「薄壁尖削比機翼的扭轉」,主要用自製的明膠玻璃模型研究和驗證他創新的尖削機翼扭轉理論。1947年8月,獲科學碩士學位。接着由導師推薦進入布列斯托飛機工廠研究與發展部工作,任技術員。這一方面是為他繼續留英深造籌措經費,另一方面也為他將來的博士論文搜集資料。一年後他繼續進布列斯托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指導教師是英國航空界結構強度元老A.G.潑斯萊(Pugsley)爵士和空氣動力學權威A.R.柯拉(Collar)教授,後來,他們均先後擔任過英國皇家航空學會主席。張阿舟的博士論文題目是「半硬殼機身大開口的應力分析」,這是針對當時英國發展大型運輸機BrabazonⅠ機身大開口問題提出的,理論結果與全尺寸試驗結果吻合很好。1949年12月通過答辯,獲哲學博士學位。同期完成的另一篇重要論文是「加強薄板的二元理論」,發表在英國皇家航空學會季刊1950年第2卷第1期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不久,張阿舟同大多數留英學生一樣內心極為振奮,亟盼及早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1950年1月,張阿舟在我國駐英人員的組織下,經香港順利回國。回國後,分配到重工業部學習和工作。1951年10月按該部航空工業局的分派,到南昌飛機製造廠報到,任主工程師,主要負責飛機維修和試製方面的技術工作。1952年後參加了初教5飛機的仿製工作。1955年5月,張阿舟調南京航空學院(現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作。先後任教授、科學研究部主任、研究室主任、副院長、研究所所長和名譽所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學報編委會主任等職。他長期擔任力學和飛機設計等學科的教學工作,先後開設過「高等數學」、「自動調節原理」、「薄壁結構力學」、「飛機強度計算」、「理論力學」、「直升機部件設計」、「直升機振動基礎」、「隨機振動」、「波在結構中的傳播」等多門課程,主編或參與編寫過《飛機強度計算》、《飛行器振動基礎》等多種教材,為學校的學科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自60年代初開始招收研究生,並於1981年起招收固體力學學科博士研究生,是中國首批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已先後培養了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數十名,為國家輸送了一批振動研究的科技骨幹。與此同時,他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工作。60年代前主要從事飛機靜強度方面的理論研究,繼續運用解析方法進行結構應力分析。60年代初期起,張阿舟的研究方向轉向振動理論和應用研究。1983年南京航空學院成立了以他為主任的振動研究室,1987年擴大成立以他為所長的振動工程研究所,進一步全面、深入地推動了振動工程學科的研究。

主要貢獻

張阿舟在振動理論和方法研究的基礎上,並在機械故障診斷和監測技術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80年代以來,他又以極大的熱情從事航空基礎研究工作。他還積極參加了國家航空航天科技發展戰略、規劃和立項等論證及諮詢工作,並被聘為航空航天工業部幹線飛機的特邀顧問等。他十分重視並積極參加教育改革工作,對如何改革飛機設計人才特別是高層次設計人才的培養方法和途徑問題,發表了許多重要建議和意見。

張阿舟歷任第三、五、六、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航空航天工業部歷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航空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力學學會理事,江蘇省航空學會理事長,現任中國振動工程學會顧問、江蘇省振動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編委會主任。張阿舟1987年5月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

獲得榮譽

張阿舟在飛機結構力學、飛機強度計算和結構動力學方面具有高深的學術造詣,先後主持過飛行器振動理論和應用研究,飛機振動標準制訂,飛機、直升機強度和剛度規範研究與制訂等多項重大科研課題,獲得了多項重大科技成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部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二等獎2次,院科技成果一等獎1次。由他主編、主審的專著、規範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次、部委科技進步二等獎2次。他還積極參加了國家航空航天科技發展戰略和立項等的論證與諮詢工作,先後對研製航天飛機、國產幹線飛機等重大項目提出過重要建議和意見,受到國家和航空航天工業部有關領導的重視與採納,並被聘為航空航天工業部幹線飛機特邀顧問。

人物簡歷

  • 1920年4月14日 生於江蘇省丹陽縣(今丹陽市)
  • 1937年-1941年 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學習,獲工學士學位。
  • 1941年-1943年 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助教。
  • 1943年-1944年 中央機器廠助理工程師。
  • 1944年-1945年 中央航空研究院佐理員。
  • 1945年-1947年 英國布列斯托(Bristol)大學碩士研究生,獲科學碩士學位。
  • 1947年-1948年 英國布列斯托飛機工廠技術員。
  • 1948年-1949年 英國布列斯托大學博士研究生,獲哲學博士學位。
  • 1950年-1951年 重工業部學習和工作。
  • 1951年-1955年 南昌飛機製造廠主工程師,設計科代科長。
  • 1955年 南京航空學院(現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科學研究部主任,研究室主任,副院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學報編委會主任,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等。

主要論著

  • 1、張阿舟,《加強薄板的二元理論》,英國皇家航空學會季刊,1950年,2(1)
  • 2、張阿舟,鄧宗彥,丁錫洪,《等跨距等截面(指EJ)連續梁的新解法:差分方程法》,南航學報,1957年,(2)
  • 3、張阿舟,《具有長方形邊界的二元彈性問題的直接解法》,南航學報,1957年,(1)
  • 4、張阿舟,《飛機機身大開口靜力試驗》,南航學報,1958年,(1)
  • 5、張阿舟,《有關應力蒙皮式直機翼的限制扭轉的幾個問題》,南航學報,1959年,(4)
  • 6、張阿舟、鄧宗彥、丁錫洪,《等跨距等截面(指EJ)等彈性支座(指K)連續梁的新解法:差分方程法》,南航學報,1959年,(1)
  • 7、張阿舟,《飛機強度計算》,南京:南京航空學院教材,1959年
  • 8、張阿舟,《圓環的傅里葉級數解法》,南京航空學院第2次科學報告會論文選集(下),1962年
  • 9、張阿舟,《應力應變圓》,南航學報,1963年,(1)
  • 10、張阿舟,《柔框機身應力分析》,南航學報,1963年,(2)
  • 11、張阿舟、李岳鋒,《頻率辨》,南航學報,1964年,(3)
  • 12、張阿舟等,《飛行器振動基礎》,北京:航空部教材編審組航空高校統編教材,1976年
  • 13、張阿舟,《飛行器結構振動的有關問題》,南航學報,1980年,(2)
  • 14、張阿舟、林佳鏗,《杆元素和梁元素的動剛度矩陣》,南航學報,1980年,(3)
  • 15、張阿舟、林佳鏗,《用連續質量有限元素法求解動力系統的固有特性》,南航學報,1981年,(4);固體力學報,1985年,(2)
  • 16、張阿舟,《結構動力學若干問題的回顧》,南航學報,1982年,(1)
  • 17、張阿舟、林佳鏗,《連續質量有限元素法》,南航學報(英文選刊),1982年,1(1);1982年上海國際有限元會議論文集
  • 18、張阿舟、張令彌,《振動系統參數識別的若干問題與展望》,南航學報,1983年,(1)
  • 19、張阿舟、朱德懋,《阻尼系統的振動分析》,南航學報,1983年,(1);航空學報,1984年,(3)
  • 20、張阿舟,《結構動力學的研究——南航振動研究室成立以來的科研工作》,南航學報,1984年,(3)
  • 21、張阿舟、張克榮,姚起杭等,《振動環境工程》,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87年
  • 22、張阿舟主編,《振動數字信號處理程序庫》,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年
  • 23、張阿舟,姚起杭等,《振動控制工程》,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89年
  • 24、張阿舟主編,《振動實用工程》,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91年
  • 25、張阿舟、趙淳生,《樁—土系統動力特性的新的數學模型》,首屆美國計算力學會議,1991年
  • 26、張阿舟、孫平凡、楊為柱等,《試談飛機設計一體化教育》,南航學報,1991年,(2)
  • 27、張阿舟,《試論飛機設計人才的培養問題》,南航教育學報,1994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