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雨(1283~1350),元代詩文家、詞曲家、書畫家、茅山派道士。舊名張澤之,又名張嗣真;字伯雨,號貞居之,又號句曲外史。錢塘(浙江杭州)人。
- 博學多聞,善談名理。詩文、書法、繪畫,清新流麗,有晉、唐遺意。曾從虞集受學,詩才清麗。
- 年二十棄家為道士,居茅山,道名嗣真,道號貞真子,又自號句曲外史。師事茅山宗師許道杞弟子周大靜,後師事玄教高道王壽衍,居杭州開元宮,與當時文士如楊維楨、張小山、馬昂夫、仇山村、班彥功等均有唱和往來。
- 傳世書跡有《台仙閣記》卷(現藏於上海博物館)《題畫二詩》卷(現藏於故宮博物院);著有詩集《貞居集》(又名《句曲外史集》)五卷。
人物專題
基本信息
姓名 張雨
|
別稱 張澤之,張嗣真
|
字號 字伯雨,號貞居之,又號句曲外史
|
民族 漢族
|
職業 詩文家、詞曲家、書畫家
|
出生地 錢塘(今浙江杭州)
|
出生時間 1283年
|
去世時間 1350年
|
所處時代 元代
|
主要作品 《台仙閣記》卷、《題畫二詩》卷、《句曲外史集》
|
人物簡介
張雨為宋崇國公張九成之後裔。年少時為人瀟灑,不拘小節,英氣勃勃,有隱逸之志。年二十棄家,遍游天台、括蒼諸名山,後去茅山檀四十三代宗師許道杞弟子周大靜為師,受大洞經篆,豁然有悟。又去杭州開元宮師玄教道士王壽衍,命名嗣真,道號貞居子,又自號句曲外史。
皇慶二年(1313),隨王壽衍入京,居崇真萬壽宮。由於素有詩名,京中士大夫和文人學士,如楊載、袁桷、虞集、范梈、黃潽、趙雍等,皆爭相與之交遊,因而雖隱跡黃冠道士之中,卻列文士學人之名,被當世名士稱為「詩文字畫,皆為當朝道品第一」。仁宗聞其名,欲官之,張雨堅辭不仕,乃歸句曲。往來於華陽、雲石間,作黃蔑樓,儲古圖史甚富,日以著經作詩為業。延佑(1314—1320)初離京返杭之開元宮。至治元年(1321),開元宮毀於火,次年回茅山,主崇壽觀及鎮江崇禧觀。惠宗至元二年(1336)辭主觀事,日與友人故酒賦詩以自娛。或焚香終日,坐密室,不以世事接目。
晚年居於三茅觀,修玄史,記歷代道家高士。又作「黃篾樓」,儲古籍圖史。又於橋南作「藏書石室」,古書充棟。藏書印有「句曲外史」。惜在元末,藏書毀於戰火。著有《出世集》《碧岩玄會錄》《尋山志》《貞居集》(又名《句曲外史集》)《茅山志》等。[1]
人物成就
詩詞
- 張雨現存詞50餘首,多是唱和贈答之作。其中一些祝壽之詞,多為他的方外師友而作,內容較狹窄,語言也較陳舊。他與世俗朋友的唱和詞作,反倒寄託了一些真實的思想感情。如他的《木蘭花慢和黃一峰聞箏》《石州慢和黃一峰秋興》等,就描寫了「哀音暮年多感,奈對花,對酒更聞鵑」。「聞說,謫仙去後,何人敢擬,酒豪詩傑,草草山窗,還我舊時明月」,表現了他感嘆流年易逝的世俗情緒,這些情緒,具有元代士人多愁善感、格外消沉的共同特點。他的有些即興之作,如《朝中措·早春書易玄九曲新居壁》「行廚竹里,園官菜把,野老山杯,說與定巢新燕,杏花開了重來」,寫出了山居恬淡的情趣。
- 張雨還有一些描寫他半是道士、半為儒生、半隱半俗的生活情景,以及「難留錦瑟華年」一類的閒情和清愁的詞,表現了金元間新道教道士的特點。他還有一些詠物詞,雖然極意摹寫情態,但總有拘泥侷促的痕跡。他的一些詞着意摹仿宋詞婉約派,有的詞又故作奇語,但藝術上沒有突破,所以個人的風格不很明顯。
- 張雨也寫詩,有的作品頗有感慨,如《避暑圖》:「雪藕冰盤斫鱠廚,波光簾影帶風蒲,蒼生病渴無人問,赤日黃埃盡畏途。」寫出了社會的不平,百姓的痛苦。又如《題仲穆墨蘭》:「近日國香零落盡,王孫芳草遍天涯。」仲穆(即趙雍)是趙子昂的兒子,此詩有譏諷趙氏父子出仕元朝之意,據說趙仲穆見此詩後,感到慚愧,不再畫蘭花。
書法
- 張雨工書畫,其書法初學趙孟頫,後學懷素、張旭。字體楷草結合,俊爽清灑自成一格。
- 存世書跡有《山居即事詩帖》《登南峰卷》等。倪瓚在《題張貞居書卷》稱「貞居真人詩,人,字,畫,皆為本朝道品第一」。其畫以淡彩見長,善畫石木,用筆古雅,尤善以敗筆點綴石木人物,頗有意韻。畫跡有《霜柯秀石圖》,《雙峰含翠圖》等。從書法風格來看,張雨對於初唐楷書大家歐陽詢之「家法」有着頗多的攝取。歐書用筆規範嚴整、體勢剛勁險絕,是楷書中的巔峰之作。趙松雪稱歐陽詢書法「清勁秀健,古今一人」。張雨小楷在承續歐書基礎上,又另闢蹊徑地融入一些晉人蕭散飄逸的靈動之氣,為自己的書作增色不少。從用筆的感覺上來看,張雨小楷中一些橫式筆畫的習慣性動作,同民間的經生所創的「寫經體」有着高度的契合,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或許是因為張雨自身本來就是一個隱入叢林道觀的高明的「經生書手」的緣故吧。作品中,一些橫勢用筆的斜切、輕行、重按和輕入重收都和民間「寫經體」書法保持着高度的一致。而其中一些放式用筆的體勢,又使人懷疑此作系明人寫的小楷。從明代祝枝山、王寵的小楷體例的斜欹體式的運用中,可體察出明代小楷書家們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張雨小楷書風的影響。這種書風和取法的「代代承傳」符合書法的客觀發展規律。而張雨「楷中插行」的書法體式則自趙松雪運用以來,已逐漸成為一種慣用的書法體例。這一體例還頻繁地出現在他後來的小楷書作之中。和其同時代的倪雲林,其後的張瑞圖、黃道周、王鐸等人的作品,也同樣沿用了這一體例。
- 張雨是道士出身,然則書風謹嚴,一絲不苟,尤其是他的小楷,嚴整清和,洋溢着古風古韻,和其「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家審美標準有着一定的距離。這種偏差是正常抑或是不正常,只有設身處地方可知曉;若憑一己的主觀臆測,或許我們也會出現偏差。這同北方大漢不一定高大威猛、南方少女不一定溫婉多情是一個道理。個別現象不一定從屬於普遍現象,張雨的小楷作品也像我們傳達了這種訊息。道士的書法,不一定就是虛空縹緲的。
著作
- 傳世書跡有《台仙閣記》卷(現藏於上海博物館)、《題畫二詩》卷(現藏於故宮博物院);著有詩集《貞居集》(又名《句曲外史集》)五卷。
參考資料
- ↑ 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