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鴻聲 | |
---|---|
出生 |
1963年11月 中國河南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作家 |
知名作品 |
《生命與社會的分離》 《都市文化與中國現代都市小說》 《城市文化與城市文學》 《中原文化與河南當代文學》 |
張鴻聲,男,河南開封人,1963年11月生。文學博士,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博士後,省部級優秀專家,「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國家級精品課負責人,省部級新世紀優秀人才,兼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教育部中文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茅盾研究會理事,東亞漢學研究會理事。1995年破格晉升副教授,2000年破格晉升教授。
科研項目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當代城市題材文學研究(1949-1976)》
支持國家社科基金2015年項目《中國現代作家藏書文化研究》
主持教育部基地重點項目《全媒體時代文藝形態變遷研究》
主持國家博士後基金一等資助項目
支持國家博士後特別資助項目
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北京城市形象研究》
主持《北京文學的旅遊創意》(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項目,2007-2010年)
承擔國家社科項目《20世紀中國工業文學史》
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守望與重塑:當代歷史文學創作的實踐、體制與歷史觀》
承擔國家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自然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
主持省級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的文化格局》、《當代中國的文化格局》、《未來河南省文化發展戰略研究》
承擔廳級項目近十項
出版《都市文化與中國現代都市小說》(1997年初版,2009年再版)、《中國新文學中的文化精神》、《城市現代性另一種表述》、《文學中的上海想象》、《民國時期文學的城市敘述》、《當代文學的意義與立場》等個人學術專著8部
主編併合著[[《北京文學地圖》、《上海文學地圖》、《河南文學史(當代卷)》、《名城》、《老開封》,合著《當代歷史文學生產體制和歷史觀問題研究》、《西方自然主義與20世紀中國文學》等6部
合作出版《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教程》等教材4部(3部在台灣出版)
主編《河南老城市》、《新人文》、《語言文學前沿》、《中國現代文化世家》等叢書多種
博士後特別資助項目《上海十七年文學研究》(2008)
主持第42批國家博士後基金一等資助項目《十七年中國城市文學研究》(2007)
《守望與重塑:當代歷史文學實踐、體制與歷史觀問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04-2006)
《十七年電影中的上海城市形象》,中國傳媒大學十一五211重點項目(2010-2011)
科研成果
論著與教材
1、《都市文化與中國現代都市小說》,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初版,2009年再版;
2、《中國新文學的文化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3、《文學中的上海想象》,人民出版社,2011年;
4、《河南老城市·老開封》(文化史著作,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5、《河南文學史(當代卷)》(主編、合著),鄭州大學出版社2011年;
6、《經典河南·名城》(合著),大象出版社,2006年;
7、主編《新人文:語言與文學研究》叢書,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2009年;
8、《自然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合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9、主編文化史著作《河南老城市》叢書五種:《河南老城市 老開封》,《河南老城市 老安陽》《河南老城市 老南陽》,《河南老城市 老洛陽》,《河南老城市 老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10.《北京文學地圖》(主編,合著),中國地圖出版社 2011年;
11、《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教程》(主編、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12、《語言文學前沿》(第一輯,第二輯,主編),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年,2011年。
13、《當代歷史文學生產體制和歷史觀問題研究》(合著,編委),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14、《上海文學地圖》(主編,合著),中國地圖出版社2012年。
15、《城市現代性的另一種表達-—中國當代城市文學研究(1949-1976)》,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16、主編《中國現代文化世家叢書》四種(與詹福瑞、黨聖元共同主編),鄭州大學出版社2014年。
17、《民國時期文學的城市敘述》,台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
18、《當代文學的意義與立場》,台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
論文
1、《五四時期的羅家倫》,《史學月刊》1987.2;
2、《阿Q精神新論》,《河南大學學報》1987.4;
3、《從狂人到魏連殳――論魯迅小說知識者死亡主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8.3;
4、《穆時英論》,《鄭州大學學報》1990.1;
5、《都市化的鄉村與都市裡的鄉村――心理分析派小說論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8.3
6、《論郁達夫的感傷文學》,《鄭大學報》1990.6;
7、《與鄉村對立中的都市人生――論沈從文都市小說》,《人大複印資料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2.12全文轉載;
8、《與鄉村對照中的都市――論京派都市題材小說》,《人大複印資料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3.4全文轉載;
9、《老舍小說與北平人生活的藝術》,《鄭大學報》1995.5;
10、《老舍小說與北平家庭文化》,《鄭大學報》1993.6;
11、《女性生存的歷史軌跡――論趙淑敏小說集<驚奇>》,《趙淑敏作品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6文心出版社;
12、《張愛玲筆下的女性》,《美與時代》1996.5;
13、《老舍小說與北平人的人格》,《河南大學學報》1997.1;
14、《茅盾研究二題》,《南都學壇》97.5;
15、《郁達夫小說中的零餘者――兼與魯迅小說中的孤獨者比較》,《中州學刊》1996.6/《新華文摘》1997.2摘要;
16、《從人道主義到社會主義――論五四勞工文學》,《人大複印資料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7.11全文轉載;
17、《競技體育與人類本能》,《美與時代》1998.3;
18、《滬港洋場與張愛玲〈傳奇〉》,《鄭大學報》1998.4;
19、《新文學早期的人力車夫形象》,《鄭大學報》1998.6;
20、《老舍小說中北平人的本位文化觀念》,《美與時代》1998;
21、《連環畫的出版與收藏》,《美術觀察》1999.2;
22、《都市裡的鄉民精神――論蕭乾的早期小說》,《鄭大學報》1999.3;
23、《中國現代文學中的資本家形象》;《周口師院學報》1999.3;
24、《新感覺派小說的文化意義》,《華中師大學報》1999.4
25、《論中國現代小說中的都市女性》,《人大複印資料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8.10全文轉載;
26、《論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工人形象》,《人大複印資料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9.9全文轉載;
27、《論40年代中國都市小說》,《人大複印資料 中國現代性文學研究》1999.10全文轉載;
28、《都市與知識者――對中國現代小說的一種考察》,《華中師大學報》2000.3;
29、《論左翼工業文學》,《許昌師院學報》2000.3;
30、《舊上海的早期京劇》,《美與時代》2000.3;
31、《生命與社會的分離――論張宇小說<疼痛與撫摸>》,《小說評論》2000.4;
32、《舊上海的早期話劇》,《中州今古》2000.5;
33、《新感覺派小說與西方現代主義》,《鄭大學報》2000.6;
34、《舊上海的娛樂業》,《美與時代》2000 .6;
35、《文化視野中的鄉土文學》,《文藝報》2000.9;
36、《六大文化媚俗現象批判》,《河南日報》2000.9.15;
37、《都市大眾化與海派文學》,《鄭大學報》2000.5;《新華文摘》2001.1摘要;
38、《工業經濟與中國現代文學》,《鄭大學報》2001.4;
39、《悲劇:社會與人》,《奧尼爾戲劇研討會論文集》,2001,河南文藝出版社;
40、《真實的詩歌,真實的詩人》,《河南日報》2002.9;
41、《榆樹下與雷雨中》,《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論文集》,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
42、《現代主義:從接受到實踐》,《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論文集》,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
43、《時間狀態與中國現當代歷史文學》,《中國現當代歷史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春風文藝出版社;
44、《奧尼爾與曹禺悲劇觀念比較研究》,《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4.6;
45、《城市文化與城市文學》,《文藝報》2004.10.24;
46、《文學史敘述中的記憶與遺忘》,《文藝報》2004 .12. 28;
47、《文學中的上海想象》,《文學評論》2005 .4,《新華文摘》2005.10摘要;
48、《當代文學中日常性敘事的消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 5,《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2005.12全文轉載;
49、《文化的缺失-當代城市小說論略》,《理論與創作》2005. 4
50、《時態呈現與歷史觀的表達》,《福建論壇》2006 .4
51、《城市文化與城市文學》,《文藝報》2004 .10.24
52、《在理想光芒的照耀下》,《文藝報》2005.1.27
53、《大運河與劉紹棠》,《文藝報》2005.4.14
54、《文學不能缺少道德感》,《文藝報》2006.7.28
55、《啟蒙的堅執與變異》,《江漢論壇》2006.6
56、《現代民族國家想象與上海城市身份敘述》,《上海文化》2006.5,《人大複印資料 文化研究》2007.1全文轉載
57、《批判(我們夫婦之間)在當代文學中的意義》,《鄭州大學學報》2005.3
58、《茅盾小說的鄉土想象》,《文藝理論與批評》2006.5
59、《中國的公共領域及其他》,《首都師大學報》2006.6
60、《女性生存的新與舊之間》,《華文文學》2005.5
61、《早期海派的空間想象》,《中國現代文學論叢》,第一卷1期,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62、《"文學中的城市"與"城市想象"研究》,《文學評論》2007.1,《人大複印資料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7年4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7年4月26日轉摘;
63、《"新上海"城市形象的國家意義》,《上海文化》2007.1
64、《茅盾的上海想象》,《中國左翼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汕頭大學出版社,2007
65、《中原文化與河南當代文學》,《光明日報》2007.4.5
66、《1950-1970年代上海城市政治身份的敘述》,《上海師大學報》2007.2,《新華文摘》2007年12期轉載;
67、《一種新的藝術與文化現象》,《藝術》雜誌2007.2
68、《從啟蒙現代性到城市現代性》,《鄭州大學學報》2007.4;《人大複印資料》2007年11期全文轉載;
69、《上海懷舊與新的全球化想象》,《文藝爭鳴》2007年10期;
70、《新感覺派小說的鄉土想象》,《學術論壇》2007年12期,《人大複印資料》2008年5期全文轉載;
71、《現代與鄉土》,《光明日報》2007年9月16日;
72、《大眾文藝與和諧社會.》,《光明日報》2007年11月5日;
73、《文化傳播的民族性與民族使命》,《文藝報》2007年9月15日;
74、《中原文化影響下的20世紀河南文學》,《中原論劍-第二屆華文文學論壇論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p style="text-indent:2em;
75、《道家文化與豫東道情戲》,《文藝爭鳴》2008年3期;
76、《紅樓夢的連環圖畫作品》,《紅樓夢學刊》2008年3期;
77、《晚清文學的上海敘述》,《學術論壇》2009年1期;
78、《海派文學的小敘事傳統》,《鄭州大學學報》2009年1期;
79、《周氏兄弟的戲劇觀與戲劇家齊如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8年6期;
80、《文學中的底層敘事》,《光明日報》年月日;
81、《賽金花故事的性別想像》,《上海文化》2008年4期;
82、《新文學初期上海城市現代性表達中的日本因素》,《中國現代文學論叢》,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1期;
84、《論<上海的早晨>》,《文藝爭鳴》2009年4期。
85、《城市的公共性想像與日常性的消失》,《學術月刊》2009年3期。
86、《城市性的延續與現代性的建立――老舍話劇中的"新北京"》,《福建論壇》2009年6期;
87、《新感覺派小說人物的符碼特徵》,《廈門大學學報》2009年4期;
88、《城市空間與"革命史"的政治意義――"十七年"影、劇中的外灘與南京路》,《當代電影》2009年6期;
89、《世俗的現代性--論柏楊創作的品格》,《華文文學》2009年2期;
90、《文學中的"新北京"城市形象》,《揚子江評論》2009年5期;
91、《工業題材與國家工業化的想象--對"十七年"與"文革"上海文學的一種考察》,《十七年文學歷史評價與人文闡釋》,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92、《一本書與一個紅色報人的一生》,《光明日報》2009年11月211日;
93、《紅色經典與宏大敘事》,《光明日報》2009年12月5日;
94、《十七年與文革時期文學中上海的城市空間敘述》,《文學評論》2010年2期;
95、《鄉土寫作的可能性》,《光明日報》2010年7月1日;
96、《女性生存的新與舊之間》,《美華文學》2010年春季號;
97、《學科的整體性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海南師大學報》2010年三期;
98、《中國電影與文學的關係》,《文藝報》2010年7月7日;
99、《對待文學經典應有的態度》,《文藝報》2010年4月14日;
100、<從啟蒙到革命:創造社和左翼對於城市現代性的不同選擇>,韓國Th Journal Of Humanities 2007.8
101、《公共領域、紳商社會與國家性》,《東亞漢學回顧與展望》(日本長崎中國學會會刊)2010年7月;
102、《永遠的中軸線與消失的城垣-現代文人筆下的北京(上)》,《揚子江評論》]]2010年5期。
103、《先飛與執着-我的城市文學研究之路》,《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2月7日。
104、《永遠的中軸線與消失的城垣-現代文人筆下的北京(下)》,《揚子江評論》2010年6期。
105、《城市人民公社與文學中的女性獨立主題-以茹志鵑大躍進時代小說為例》,《南方文壇》2011年3期;
106、《當代山寨文化解讀》,《藝術百家》2011年2期。《高校文科學術文摘》2011年3期轉載;
107、《關於雜誌編輯理念之爭-以(新潮)與(東方雜誌)為例》,《中國出版》2011年4期下,《人大複印資料》2011年4期全文轉載;
108、《十七年與文革城市文學中的工業倫理問題》,《文藝理論與批評》2011年3期;
109、《何其芳藏紅樓夢版本考證批語輯錄》,《紅樓夢學刊》2011年3期;
110、《近代上海城市形象的討論與傳布》,《現代傳播》2011年4期;
111、《城市資產階級文化遺存的人格化表現》,《城市文化評論》2011年6月;
112、《何其芳藏書研究》,《魯迅研究月刊》2011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