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出自魏晉左思的《詠史八首·其一》[1]

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著論准過秦,作賦擬子虛。

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

雖非甲冑士,疇昔覽穰苴。

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

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自己二十歲就擅長寫文章,博覽群書,才能卓異。[2]

寫論文以《過秦論》為準則,作賦以《子虛賦》為典範。

邊疆苦於敵人的侵犯,告急的文書馳傳到京師。

我雖然不是將士,但也讀過《司馬穰苴兵法》一類的兵書。

放聲長嘯,嘯聲在風聲中激盪,志氣豪邁,哪裡把東吳放在眼裡。

自己的才能雖然像鉛刀那樣柔軟,但仍然有一割之用。做夢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

消滅江南的東吳,平定西北的羌胡。

要學習魯仲連那樣,為平原君卻秦兵,功成身退。

注釋

弱冠:古代的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人,但體猶未壯,所以叫「弱冠」。

柔翰:毛筆。這句是說二十歲就擅長寫文章。

犖:同躒。卓躒:才能卓越。這句是說博覽群書,才能卓異。

著:一作「着」。過秦:即《過秦論》,漢賈誼所作。子虛:即《子虛賦》,漢司馬相如所作。准、擬:以為法則。

鳴鏑(dí敵):響箭,本是匈奴所製造,古時發射它作為戰鬥的信號。

檄(xí習):檄文,用來徵召的文書,寫在一尺二寸長的木簡上,上插羽毛,以示緊急,所以叫「羽檄」。

胄(zhòu宙):頭盔。甲冑士:戰士。這句是說自己雖不是戰士。

疇昔:往時。穰苴(rǎngjū):春秋時齊國人,善治軍。齊景公因為他抵抗燕、晉有功,尊為大司馬,所以叫「司馬穰苴」,曾著《兵法》若干卷。

「長嘯」兩句:是說放聲長嘯,其聲激揚着清風,心中沒有把東吳放在眼裡。

鉛刀貴一割:用漢班超上疏中的成語。李善注引《東觀漢記》:「班超上疏曰:臣乘聖漢威神,冀俲鉛刀一割之用。」鉛質的刀遲鈍,一割之後就很難使用。拿鉛刀用來比喻自己才能低劣。

騁:施。良圖:好的計劃。這句是說還希望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負。

盼:看。澄:清。江湘:長江。邰希萱水,是東吳所在,地處東南,所以說「左眄」。羌胡:即少數民族的羌族,在甘肅、青海一帶,地在西北,所以說「右盼」。

爵:祿位。田廬:家園。這兩句是說要學習魯仲連那樣,為平原君卻秦兵,功成身退。

鑑賞

左思是西晉太康時期(280-289年)的傑出作家。他的詩賦成就很高。《三都賦》使「洛陽紙貴」,他的詩,謝靈運認為「古今難比」,鍾嶸《詩品》也列為「上品」。《詠史八首》是左思詩歌的代表作,所以劉勰說:「拔萃於《詠史》」(《文心雕龍·才略》)。[3]

詠史》詩,並不始於左思。東漢初年,班固已有《詠史》詩,但是,這首詩的寫法只是「概括本傳,不加藻飾」,而左思的《詠史》詩,並不是概括某些歷史事件和人物,而是藉以詠懷。所以何焯說:「題雲《詠史》,其實乃詠懷也。」又說:「詠史者,不過美其事而詠嘆之,概括本傳,不加藻飾,此正體也。太沖多攄胸臆,此又其變。」(《義門讀書記》卷四十六)何氏認為左思《詠史》是「詠史」類詩歌的變體,其實這是「詠史」詩的新發展。

左思《詠史》詩,抒寫詩人自己的雄心壯志。但是,由於門閥制度的限制,當時出身寒門的有才能的人,壯志難酬,不得已,只好退而獨善其身,做一個安貧知足的「達士」。這組詩表現了詩人從積極入世到消極避世的變化過程。這是封建社會中一個鬱郁不得志的有理想有才能的知識分子的不平之鳴。

第一首寫自己的才能和願望,可以看做是這組詩的序詩。開頭四句,寫自己的博學能文。「弱冠弄柔翰」,是說自己二十歲時就舞文弄墨,善於寫作文章了。「卓犖觀群書」,寫自己博覽群書,才學出眾。這兩句實為互體,意思是說:我二十歲時已才學出眾了,不僅善於寫作,而且博覽群書。杜甫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正是由於左思博覽群書,才能善於寫作,才能「著論准《過秦》,作賦擬《子虛》」。即寫論文以《過秦論》為典範,作賦以《子虛賦》為楷模。《過秦論》,西漢賈誼所作,是其政論中的名篇;《子虛賦》,西漢司馬相如所作,為賦中名篇。左思著論作賦以他們的作品為榜樣,說明他的見識與才能,頗有自負的意味。

「邊城苦鳴鏑」四句,寫自己兼通軍事。「鳴鏑」乃是戰鬥的信號。邊疆發生戰爭,告急的文書飛快地傳到京城。這裡,可能是指公元279年,對鮮卑樹能機部和對孫皓的戰爭。《晉書·武帝紀》:「(咸寧)五年(279)春正月,虜帥樹能機攻陷涼州。乙丑,使討虜護軍武威太守馬隆擊之。……十一月,大舉伐吳……十二月,馬隆擊叛虜樹能機,大破,斬之,涼州平。」烽火燃起,詩人雖非將士,可是也曾讀過《司馬穰苴兵法》一類兵書。他認為自己不僅有文才,而且也有武略,在戰爭爆發的時候,應該為國效勞。

「長嘯激清風」四句,寫自己的志氣和願望。詩人放聲長嘯,嘯聲在清風中激盪,志氣豪邁,東吳哪裡放在眼中。他想,一把很鈍的鉛刀,都希望能有一割之用,自己即使才能低劣,做夢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良圖」(良好的願望)。至於什麼是詩人的「良圖」,「左眄澄江湘」四句,作了具體的回答:消滅東南的東吳,平定西北的羌胡。功成之後,不受封賞,歸隱田園。前兩句表達的是晉武帝《伐吳詔》中「南夷句吳,北威戎狄」的意思。後兩句正是他歌頌的魯仲連精神:「功成恥受賞,高節卓不群。」就感情言,前者雄壯,後者恬淡,這種錯綜複雜的感情是統一的,表現了詩人既渴望建功立業,又不貪戀富貴的精神。

還需要提及的是,可以根據「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諸句確定《詠史八首》的寫作年代。晉武帝於公元279年(咸寧五年)十一月,大舉伐吳,公元280年(太康元年)三月,孫皓投降。於公元279年(咸寧五年)正月,討伐鮮卑樹能機部,十二月,大破之。所以,何焯認為「詩作於武帝時,故但曰『東吳』。涼州屢擾,故下文又云:『定羌胡』」。(《義門讀書記》卷四十六)可見《詠史》八首寫於公元279年(咸寧五年)之前。

清人劉熙載《藝概·詩概》說:「左太沖《詠史》似論體。」但是,詩人的議論是以形象表現出來的,並不使人感到枯燥乏味。恰恰相反,詩中生動的形象和豐富的感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量。

此詩意氣豪邁,情感昂揚,很容易使人想起曹植。曹植詩云:「捐軀赴國難,誓死忽如歸」(《白馬篇》),「閒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雜詩》)。曹植為國赴難,建功立業的志願,都被曹丕父子扼殺了,他鬱郁不得志地度過自己不幸的一生。左思「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的壯志雄心,被當時的門閥制度斷送了,所以,詩人憤怒地向門閥制度提出了控訴。

創作背景

本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一首。《詠史八首》寫於左思早年時期,而具體寫作時間難以斷定。僅從詩提供的情況看,大體可以說寫在左思入洛陽不久,晉滅吳之前。詩中寫到左思在洛陽的生活以及這種生活所形成的特有感情。左思是因為他的妹妹左棻被選入宮而舉家來到洛陽的。晉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73年),晉武帝選中級以上文武官員家的處女入宮,次年又選下級文武官員及普通士族家的處女五千人入宮。左思的父親為殿中侍御史。左思入洛陽的時間,大體可以斷定在泰始元年(273年)以後。左思來到洛陽,主要是想展示自己的滿腹經綸,以期取得仕途上的暢達,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思想鋪平道路,結果卻是不盡如人意。左思從謀求仕途所遭遇的種種坎坷、艱難,了解到晉的政治腐敗,並反映在《詠史八首》詩中。這些詩也不能說是左思居洛陽很久才寫成的。詩中有「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其一)句。晉滅東吳,是在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詠史八首》作於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以前。

左思

左思(約250~305)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家,其《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左思自幼其貌不揚卻才華出眾。晉武帝時,因妹左棻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任秘書郎。晉惠帝時,依附權貴賈謐,為文人集團「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員。永康元年(300年),因賈謐被誅,遂退居宜春里,專心著述。後齊王司馬冏召為記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張方進攻洛陽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