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潛,號柯山,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亳縣),生於楚州淮陰(今江蘇清江)人。北宋詩人

生平

張耒從小就受著正統的封建詩禮的薰陶,加之受業於「山陽學官」,少年時即表現出對文辭的靈感,「十有三歲而好為文」(《投知己書》),十七歲作《函關賦》,傳誦人口。 此後,他遊學於陳州,得到當時在陳為學宮的蘇轍的厚愛。從學於蘇軾,蘇軾說他的文章類似蘇轍。神宗熙寧進士,歷任臨淮主簿、壽安尉、咸平縣丞,官至起居舍人。哲宗紹聖時,謫監黃州酒稅。元符三年(1100年),蘇轍北歸,張耒聞訊作《寄子由二首》。徽宗時,召為太常少卿,其詩學白居易張籍,多反映下層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風格平易曉暢。他以詩文名世,長於寫詩,深受當時的大詩人晏殊的賞識。和黃庭堅秦觀晁補之三人一同被時人譽為「蘇門四學士」。 出知潁、汝二州,在潁州得到蘇軾死訊,舉哀行服。痛悼一代文豪和恩師。未想竟觸怒了上方,於崇寧元年(1102年)被貶為房州別駕,作為逐臣,他不得住官舍和佛寺,只能在柯山旁租屋而居。在柯山腳下,張耒與蘇軾弟子潘大臨結為緊鄰,兩人彼此安慰,相濡以沫,共守大節。 詩人就這樣堅持著,繼蘇轍和晁補之謝世之後,也在寂寞和痛苦中死去,據乾隆《山陽縣誌》載,葬於故土淮安「治北七里」。 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張右史文集》、《宛丘集》、《拾遺》十二卷、《續拾遺》一卷。 詞有《柯山詩餘》,趙萬里輯本。

張耒代表作

代表作:《春林》《荊軻》《少年遊》《秋蕊香》《風流子》《減字木蘭花》《滿庭芳》《雞叫子》等。 由於他自己早年生活窮困,顛沛流離,後又屢遭貶謫,長期任地方卑官,對社會現實體察甚深,因而對勞苦百姓的關心也頗切。也正因為其「哀哉天地間,生民常苦辛」(《糶官粟有感》)的憫農意識,才使他在政治觀點上追隨蘇軾,反對王安石的「變法」,而在實踐中則主張富國強民,改革弊政,以減輕人民負擔,這與司馬光等人純粹的因循守舊乃是有著本質區別的。與此同時,面對遼、夏對北宋的侵凌,他也積極主張開邊禦敵,建立奇功。   他的《少年行》、《昭陵六馬》、《聽客話澶淵事》等無不洋溢著一股勃鬱的愛國主義精神,讀來令人感奮不已。[1]

參考文獻